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26

第126章 荀寅收贿识啬夫

晋国的中行文子(即荀寅)于前490年因内讧逃奔齐国。《韩非子·说林下》记载说,荀寅出逃时经过一座县城,他的随从提醒说:“这个县的啬夫(主币之官)是您的老相识,您何不在他这里留宿,等待后面随行的车子?”荀寅回答说,“我曾爱好音乐,这人就送给我鸣琴;我喜欢衣带上佩带玉饰,这人就送给我玉环,这是一个助长我过失的人。当年以送贿求悦于我的人,恐怕现在要以我来求悦于别人了。”于是离开了这个县城。这啬夫果然截取了荀寅后面随行的两辆车子,把它们献给了自己的上司。

荀寅当年为晋国执政时,收受过啬夫的贿赂,啬夫投他所好,送他鸣琴玉佩,和他建立了相当的私人情谊。但荀寅在出外逃亡的危难时刻,却拒绝在啬夫处留宿,认为啬夫是最易出卖自己的危险之人,事实也果然证明了旬寅预料的正确。

荀寅所以能正确地预料啬夫,首先是因为他明白对方和自己当年所建立的关系的性质。在贿赂基础上建立的关系,既不属忠国利民基础上志同道合的同仁之交,又不属情投意合基础上肝胆相照的挚友之谊,它纯粹属于一种对受贿者权力的有偿租用。由于这种关系是以送贿为代价的对一方权力的利用关系,因而送贿者结交的对象其实不是特定的人物,而是该人所处的权力位置。

荀寅心里清楚,啬夫的结交目标既然是自己所处的权力位置,那么当自己处在这一位置时,对方对权力的结交自然表现为对自己个人的殷勤;而自己一旦失去权力,甚至成了权力人物的对立面时,自己非但不再拥有获得啬夫私情的条件,而且必然成为他献给权力人物的祭品。这就是他拒绝留宿的根本原因。

当人们处在一种关系之中时,往往不易看清这种关系的性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语)是世间的常理。荀寅所以能极其敏锐地看清和啬夫关系的性质,是经过仔细分析的。自己爱好音乐、喜佩玉饰,纯属个人喜好,啬夫作为自己下属,并没有为自己私人喜好提供满足的义务,但却送来了鸣琴玉饰,这种行为与治国理政无关,又不表明朋友间的情投意合,因而只能是一种行贿。行贿是国家禁止的、会使收受者受到处罚的行为,啬夫并不顾忌这些方面,一味助长荀寅的过失,反而使荀寅看淸了他结交自己的真实用意。

荀寅并没有拒绝啬夫的送礼,但却明白啬夫与自己关系的实质。他清楚地将个人与个人的权力位置区分开来,把它们看成不同的两个东西,从啬夫对前者的交往中看到其对后者的崇拜,又从啬夫对后者的崇拜中看到了其与前者关系的表面性、暂时性和虚假性。他在失势逃亡时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根据变化了的条件重新审视和啬夫的关系,故能正确地预料其对自己出卖的可能。两人关系的实质和自我处境的变化是他实现一种正确判断的两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