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38

第138章 公叔痤病榻荐卫鞅

公叔痤是魏国之相,他手下的中庶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卫鞅很有才能,公叔痤欲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但未及推荐他就病卧床榻了。《史记·商君列传》《资治通鉴·周纪二》以及《战国策·魏一》《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记载,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去看望,他问公叔痤说:“万一相国一病不起,我将把国政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于他。”见惠王默然无言,公叔痤遣退侍臣,单独对惠王说:“大王倘不任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境,为别国所用。”惠王许诺离去。公叔痤又招来卫鞅,抱歉地说道:“今天大王询问国相的继任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色并不同意。我先君而后臣,当时对大王说如果不能用你,就应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我。你应该赶快离开,免遭擒杀。”卫鞅回答说:“大王既然不能采纳您的意见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您的意见杀掉我呢?”于是没有离开。惠王离开公叔痤病榻后对身边人说:“公叔痤的病情很重,他竟然要我把国政交给卫鞅,后又劝我杀掉卫鞅,真是太糊涂啦!”果然没有考虑公叔痤的意见。公叔痤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于是西入咸阳,被秦国任用,封于商地,是为商鞅。

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提出了两项建议,一是任用卫鞅,二是说不用卫鞅则杀掉他。两项建议反映了公叔痤对卫鞅的高度器重,虽有残害人才之嫌,但也表明了公叔痤对魏国的一片苦忠,是这位相国对国事高度负责的体现。可惜魏惠王不能认真对待这些建议,把两项并无矛盾的建议当成了相国临终前的糊涂之言,失掉了列国第一流的人才。

魏惠王不愿采纳公叔痤两项建议中的任何一项,主要在于他对卫鞅才能的低估。惠王并没有亲自接触和了解卫鞅,但卫鞅过于年轻,惠王不屑于接触和了解他。公叔痤虽然在建议中明白地指出了卫鞅的年龄之轻,意在提醒惠王勿因年轻而轻其才,但惠王大概不相信一个青年会有如公叔痤所评价的治国高才,也许在他的观念中,治国雄才只存在于古代圣贤中,存在于诸侯大夫中,或者存在于需要自己苦苦求索才能发现的幽远之地,并且需要重金才能聘到。总之,惠王不相信自己眼皮之下一个嘴上无毛的小小的中庶子会有什么能耐。在社会生活中,易于到手的东西、眼前常见的东西,由于在获得上不费力气,人们往往会低估了它的价值;同时,地位较高的人往往看重地位,会失之于以地位论人才。青年英才卫鞅就在惠王的眼前,尽管他被老臣郑重推荐,但惠王根本不屑对他进行一番接触和考察,这无非还是上述两种原因的作用。

公叔痤没有想到惠王会把他的临终善言当成一片昏乱的胡话,他以为惠王必能采纳自己的某一项建议,对惠王观言察色,觉得第二项建议被采纳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这项建议不仅是要残害人才,而且是在伤害曾经跟随和尽忠了自己的侍臣,一种惜才之心和怜悯之心的作用,促使公叔痤把该项建议又告诉卫鞅。既要惠王杀掉卫鞅,又要卫鞅知杀速逃,实在是一种矛盾的行为,这一矛盾反映了公叔痤在忠君和慈臣的矛盾要求中寻求解脱的复杂心理,他用“先君而后臣”的说法为这种解脱找到了一种最能拿得出手的托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当时思维的清晰。

卫鞅在魏国地位低下,他的命运乃至性命均被别人所掌握。公叔痤催他速逃时,他立即做出了三项连锁判断:其一,惠王拒绝公叔痤的第一项建议,不准备任用自己,表明他并不相信自己的才能;其二,惠王不相信自己的才能,他就不会顾虑自己被别国所任用,因而就绝不会采纳公叔痤的第二条建议杀害自己;其三,惠王不会采纳公叔痤的第二条建议但却对其点头应诺,无非是把他的建议当成了昏乱之言,惠王点头应诺仅仅是对老臣临终前的应付,目的是要避免对老臣心理的刺激,绝不会认真对待其言。做出了这番分析判断后,卫鞅若无其事地在魏国度过了一段平安的日子。事实上,无论是任用卫鞅还是杀掉卫鞅,都是以承认他的才能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识其才,两者都无从谈起。卫鞅的分析足显其才思的高超和敏捷。

围绕魏国选相之事,公叔痤、惠王和卫鞅三人,每一位都对其他两人提出过建议、形成过看法或做出过判断。公叔痤能看准卫鞅却把握不准惠王,其认识有对有错;惠王既看不准卫鞅,又误断了公叔痤的临终善言,其认识全错;卫鞅认定惠王不能看中自己,同时断定了公叔痤对自己安全担忧的多余,事实证明其认识全部正确。这些情况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三人的才智水平,表明高超的才智水平包含于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中,常常能通过该人对复杂事情的准确判断表现出来,它与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均无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