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37

第137章 吴起讲楚庄王的故事

战国时的吴起一度在魏武侯手下为臣。《吴子·图国》和《新序·杂事》中记载,魏武侯与群臣谋划事情,群臣都赶不上他,武侯退朝后面有喜色,吴起于是对他讲了春秋霸主楚庄王的一件事情。

楚庄王曾经与群臣谋划事情,群臣都赶不上他,他退朝后面露忧色。大臣申公问他为何面有忧色,楚庄王回答说:“我曾听说,每一世代都有圣人,每一国家都有贤才。能得到圣贤为师的人,才能为王;能得到圣贤为友的人,才能称霸。现在我本人才能不高,群臣反而没有能赶上我的,楚国恐怕危险啦!”

讲完这一事情,吴起接着对魏武侯说:“在楚庄王感到担忧的地方,您却很喜悦,我私下感到恐惧。”魏武侯于是面露惭愧之色。

君主和臣下都是所谓“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语)的人物,客观上总有一个才能的高下比较。除特殊的情况外,一般说来,或者是君主的才能高些,或者是臣下的才能高些。在君主才能高于臣下才能的时候,魏武侯一类君主感到非常得意,而楚庄王一类君主却感到非常忧虑,这两种不同的心境反映了两类君主不同的认识观。

在魏武侯看来,当臣下赶不上自己的时候,正好衬托出了自己才智的高超,正好表明了君主所以成为君主的理所当然性。这种情况不仅满足了他自矜自尊的心理需要,而且使他免除了对臣下恃才谋篡的担忧,因而他感到庆幸。但在楚庄王看来,当臣下赶不上自己的时候,正好表明了自己身边人才的缺乏,表明了国家的空虚,这种情况满足不了他称霸天下的客观需要,甚至还可能危及自己国家的生存,因而他感到焦虑不安。两种相反的认识看来都有各自得以成立的理由。

魏武侯和楚庄王都是一国之君,把君主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人们就会发现,君主这一社会角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他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高明的君主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毫不转移地投放于国家事业上,国家事业的长足发展才是他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从这一角度来审査,魏武侯的认识观背离了君主的角色要求,他追求的仅仅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心理需要;而楚庄王的认识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仅仅是在这里,才见了两位君主才智的高下,而这种高下也已得到了历史的证实。

事实上,君主和臣下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们双方有着不同的要求。君主所应有的才能,主要不在于对具体事情的谋划,而在于调动和裁定群臣的谋划。一个君主,如果他拥有才能出众的臣下,并且善于驾驭臣下,他所追求的事业就有无限的生机。

魏武侯在具体事情的谋划上也许真的比群臣高明些,但他仅仅看到了个人才智高明的一面,却未看到手下人才缺乏的一面,表现了一位君主个人注意力的偏差。吴起以楚王的事情相提醒,他转喜为愧,表明了他尚未失掉知错而悔的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