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40

第140章 齐威王自孝见忠

战国时齐威王手下有一位名叫章子的将军。《战国策·齐一》载,秦国有次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率兵应敌,章子在前线与秦军商谈和好,使者相互往来,他让一些齐兵变换徽章,混杂于秦军之中。有一位官员来对齐威王说:“章子让齐兵跑入秦军队伍了。”威王没有反应。一会儿,又有一位官员来说:“章子领着齐兵降秦了。”威王仍然没有反应。一连这样好几次。负责此事的大臣请命说:“说章子坏了事的众口一词,君王何不派大将率军攻击章子?”威王说:“章子不会背叛我,那是很明显的,我为什么要发兵攻击他呢?”过了不久,传来捷报说:“齐兵大胜,秦军大败。”秦王于是向齐国道歉致谢。

事后,身边的人问齐威王为什么能知道章子不会背叛,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过去得罪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将启杀掉后埋于马棚之下。我任命章子为将时勉励他说:‘你这次若能全胜而还,我一定会重新安葬你的母亲。’章子对我说:‘重新安葬先父之妾我并非办不到这事。我母亲启得罪了父亲,父死前没有教我改葬。如果我没有得到父亲的吩咐而重葬母亲,就是背叛欺侮我死去的父亲,所以不敢这样做。’作为人的儿子,他不敢背叛死去的父亲,那他作为臣子还能背叛活着的君主吗?”

章子被齐威王任将后,在与秦军对抗的前线上,借和谈之名为齐兵创造打入敌军的机会,他以假诈敌,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然而,当章子在前线与秦“和谈”,齐兵开始打入秦军时,却有许多官员向齐王连续报告章子的所谓“叛变”行为,请求齐王派兵出击。章子假和谈的计谋属军事机密,不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许多官员不明真相,他们出于对国家利益的关心向威王报告所见情况,当属合理的行为。

社会上不乏“三人成虎”的现象,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因为传说的人多了,便使人们不能不信以为真。与此相反,齐威王对章子的认识却不为传闻所动,尽管有多位官员向他报告章子的“叛情”,但他始终认为章子不会背叛自己。他的这一认识不是源于对前线战情的了解,也不源于对章子长期的考察,而是源于他对章子自孝见忠、以诚见信的两种分析判断基础之上。

********的宗法制社会衍生出了忠孝一体的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作为一个时代的意识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参与人们对事情的理解和判断。社会一般认为,一个在家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的人,他在国事中必然对君忠诚。如春秋时孔丘的弟子有子就曾说过:“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见《论语·学而篇》)明确认为讲究孝悌的人很少犯上作乱。关于什么是孝,儒家宗师孔丘曾概括过很多方面,其中他曾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甚至还认为,孝就是“无违”(《论语·为政篇》)。章子的父母曾有一段怨情,当双亲去世、章子成了一家之主时,他宁可承受母亲尸葬马棚的屈辱,也不敢改变父亲生前的决定。章子并非不爱自己的母亲,也并非不具备改葬的物质条件,而是他更看重为人子的伦理规范,不愿做父亲没有吩咐的事情。齐威王据此认为,既然章子能自觉追求和严格信守时代的伦理规范,做一个不违背父亲意愿的孝子,那么,他也必然就是一位不背叛君主的忠臣。

从人格完整和谐的角度讲,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特定的人格德性总会映射到他人生的每一行为上。人生会有许多行为,他的人格德性不是分割到每一行为中,而是像“月印万川”一样完整地映射到每一行为中,人们每一行为中体现出的他本质上拥有的人格德性其实是相似齐一的,这是人格和谐的内在要求。据此,对一个人的考察,只要有把握看清他在一个重要事情上表现出来的人格德性,那就能基本掌握他在其他事情上将会表现出来的行为动向。齐威王从章子不违背父亲意志的行为上看出了他为人诚实的品格,进而分析一个诚实之人在将军位置上应有的立场和态度,得出了章子不会叛君的明确结论。

齐威王对章子自孝见忠,以诚见信,因而能闻叛不疑,信任如初。他对章子判断结论的正确性得到了事实的证明,从而表明了他对章子两种考察方法的可靠性。在两种方法中,即使忠孝一体的伦理意识超出一定时代而不复存在,齐威王以人格的齐一和谐规律为前提的识人方法还会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