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41

第141章 玉杯无底难盛水

战国时的韩昭侯曾任用申不害为相,以实行政改而闻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述,有一位名叫堂谿公的人拜见韩昭侯说:“现在有一只白玉做的酒杯却没有底,有一只陶制的酒杯却有底,您口渴时将选用哪一只来喝水?”昭侯答:“用陶制的杯子。”堂谿公说:“白玉做的酒杯很美,您却不用它来喝水,是因为它没有底吗?”昭侯说:“是这样。”堂谿公说:“当了君主而泄露群臣的言论,正好像玉杯而没有底。”昭侯很赞同这话,从此每当堂谿公拜见之后,昭侯总是独自一人睡觉,生怕自己说梦话而把机密事泄露给妻妾。

玉杯无底难盛水,本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堂谿公以此做比喻,是要向韩昭侯说明,君主若泄露了臣下的密言,他就会像无底的玉杯一样不招人喜欢。这个比喻并不十分贴切,但堂谿公却通过它向君主明确地提出了应为臣下守密的要求。

君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不靠强迫建立,它主要地应建立在双方认可,尤其是臣下认可的基础之上。有关君臣关系的规范对臣下有着不少义务性要求,只有是臣下内心认可的君臣关系,为臣者才乐于在其中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才是君臣关系的真正实现。而臣下对某种君臣关系的认可,是以他对君主某种程度的信赖为前提的,一个君主要取得人们的信赖,要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作为他的臣下,除了以他的品格、才能和情感来满足臣下多方面的需要外,为臣下必要的守密也可以看作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为臣下必要的守密不仅可能是事情本身的要求,而且体现了君主对臣下言论的负责态度,体现了对臣下感情的尊重。它既消除了臣下谈话的顾虑,使其乐于与君交心,同时又为臣下树立了一个可亲可信的形象。可以说,守密的君主未必能取得臣下的信赖,但能得到臣下信赖的君主,一定是能如臣下所愿为其言论守密的人。韩昭侯那种神经质的守密方式未必可取,但他所肯定的事情却对人们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