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037

第37章 伍子胥金蝉脱壳

楚平王受奸臣费无极谗言欲杀太子建时,先动手抄杀太傅(辅导太子的官)伍奢全家,伍奢少子伍子胥逃脱,辗转经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小岘山上)逃往吴国。《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了伍子胥“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独身步走,几不得脱”的事情。《列国志》据此描述了伍子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昭关金蝉脱壳的计策。

楚平王在全楚国悬赏捉拿子胥,令各关隘渡口挂下子胥头像,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査,务使子胥勿逃邻国。昭关在临吴之界,对行人盘査极严,伍子胥到关口后急难通过,于是暂藏身于民间医师东皋公住所,他悲愤交加,急于过关而无计可施,一夜愁白了头。不久,东皋公约来他的友人皇甫调,一同商定了子胥过关的计策。

皇甫讷长得身高眉广,与伍子胥有几分相像,过关前他换上子胥平素衣饰,扮作子胥,而伍子胥以药汤洗脸,变换面色,穿上仆人服装,扮作仆人模样。黄昏时分,主仆二人搭档往昭关走去。昭关守卒见皇甫讷与关前所挂子胥头像相似,又见其接受盘査时情绪慌张,怀疑即是伍子胥,急忙入报守将边越,边越在关楼上一望,亦认作子胥,遂下令捉拿。守卒不顾皇甫讷的求饶,将其抓入关上。关隘前后的守卒百姓听说国家要犯伍子胥被抓,踊跃前来观看,伍子胥则乘关门大开之际,杂于人群中溜出了关卡。

皇甫讷被捉上关后受到严刑逼供,他一口咬定:“吾乃龙门山下隐士皇甫讷,欲与友人东皋公出关东游。”(第七十二回)边越过去见过子胥一面,他仔细辨认,觉得有些不像。正疑惑间,人报东皋公入见,东皋公常被边越请来关上看病,他坐下后对边越说:“吾欲出关东游,闻将军捉得亡臣伍子胥,特来称贺!”闻听边越说囚犯不肯承认,东皋公又说:“吾与子胥亦有一面,请借此人与吾辨之,便知虚实。”边越让守卒带来原囚。皇甫讷一见东皋公,即埋怨说:“公相期出关,何不早至,累我受辱!”东皋公亦向边越解释误会,并拿出过关文牒证明之。边越很为尴尬,他亲释皇甫讷之缚,设酒道歉,送走了两人,其后又令将士守关如故。

东皋公是以金蝉脱壳计使伍子胥逃出昭关的。金蝉,即俗称“知了”的一种昆虫,它的一个生长特点是,在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虫的壳。金蝉脱壳计是指人们在某种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一种隐蔽的脱身策略,它是以分身之术制造假象,佯示存形留身,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真身却暗中脱走。

东皋公为伍子胥安排的金蝉脱壳计,乃是利用皇甫讷体型上与子胥的大略相似,对其巧作打扮,为伍子胥造出一个分身的“替身”。两人结伴过关时,充当替身的皇甫讷利用体型、服饰和情绪等各种特点向守关人制造假象,诱导他们产生辨认错觉。及守关将士认假为真,抓住了替身后,他们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了替身身上,伍子胥真身则乘机走脱。

在计策的实施中,替身要故意留下被抓,‘以便制造出真身脱逃的机会,但这一脱逃机会在时间上极短,为了能利用这一短暂时机,东皋公安排伍子胥与皇甫讷结伴而行。隐真身于替身之旁,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举措。东皋公敢于做出这样的安排,是有一些根据的:第一,伍子胥因愁思已乌发变白,若再辅之以服饰和面色的化妆,黄昏时候,关卒是难以认出的。第二,通缉捉拿的伍子胥只有一个,皇甫讷扮作了子胥模样,已足能吸引守卒的注意力,真身化妆后随依其旁,反而不会引起盘査者的注意。守关将士由于已经査到了“伍子胥”,他们已经不会注意第二个人物了,从这方面说来,隐真傍假反而是隐蔽真身的安全之法。另外,中国有句“灯下黑”的古训,是说用来照亮的油灯,灯身之下反而是遮蔽东西的黑影。没有油灯时一片黑,但灯下黑比一片黑更能隐藏东西,因为前者和光亮同时存在,形成对比,人们在视觉感受上会形成一种反差,因而觉其更为黑暗,同时人们的视觉被光亮照到的地方所吸引,心理上也会疏于对灯下隐物的检査。东皋公在安排伍子胥脱逃时,一方面示假作真,让皇甫讷扮作子胥,并让守关将士将其抓获,给盼望捉拿子胥、急于请功领赏的将士投去一片光亮,另一方面又隐真傍假,让伍子胥打扮藏匿于这片光亮的“灯下黑”之中,让他在这一安全之处待机走脱。

替身皇甫讷被擒,伍子胥真身走脱,东皋公的金蝉脱壳之计已大功告成。此后,东皋公又与皇甫讷按预定计划暗中配合,向守关之将实施了一次双簧之计,他们以出关东游作借口,掩盖了来昭关的真实目的,又证实了皇甫讷的真实身份,两人于是离关而去。东皋公不仅要让“金蝉”脱壳离去,而且连“壳”也不留下,要走得干干净净。他的计策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计策实施的主角皇甫讷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扮似子胥,却故意不作得十分逼真。在子胥过关前,他着意作假,扮假似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关前以假乱真,达到留假脱真的目的。子胥过关之后,皇甫讷已不必作假,他则要尽力还其“非真”的本我。在金蝉脱壳计中,他充当着“壳”的角色,“金蝉”脱身前,他冒称“金蝉”,欺骗“捉蝉人”;“金蝉”脱身后,他向“捉蝉人”证实自己连“壳”也不是,与“金蝉”毫无关系。他留给对手误会的错觉,然后脱手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