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074

第74章 陈珍将计就计

陈轸曾经做过楚国之臣,大概因为不能取得楚王的信任,于是去了魏国,欲求仕于魏王。《战国策·楚三》《战国策·魏一》两处记载了关于陈轸求仕的同一件事情。

陈轸去魏国求仕时,恰好张仪在魏国得宠于魏王。张仪很不喜欢陈轸,为阻塞陈轸求仕之路,遂对魏王说:“陈轸心系楚国,曾很卖力地为楚国求地,他若在魏国参政,必定会为楚国的利益着想。”因为张仪此言,陈轸一直不被魏王任用。有一位名叫左爽的人对陈轸说:“张仪正深得魏王信任,他在魏王面前说下一句话,您即使解释一百遍,魏王也不会听您的。”于是他和陈轸定下了一条计策。按照计策,陈轸派人把张仪说给魏王的话到处宣扬,一直传到楚国,让楚王听到。楚王听到张仪的话后,打消了对陈轸的疑虑,立即准备任用陈轸。

陈轸是一个以游说列国君王而追求个人功名的人物,这次在楚国失宠后,无奈之下来魏国求仕。张仪为堵塞陈轸的进用之路,进“谗言”于魏王,他巧妙地利用陈轸过去曾有过的那么一段经历,把陈轸说成是心系楚国,会暗通楚国的人物。陈轸明知自己在魏国的求仕是根本不可能了,于是他“跛子拜年,就地一歪”,利用张仪的“谗言”巧做文章,顺势将自己“通楚”的“恶名”宣扬出去,传给楚王,反而取得了楚王的信任。

陈轸在魏国的仕途被张仪用计谋堵死了,但陈轸采取“借彼之谋,成我之功”的策略手法,将计就计,却意外地在楚国打通了求仕之路。陈轸这一计策的成功,是巧妙地利用了张仪阻遏自己的计谋,以张仪计谋为要素,另设一计,表面上与对手的要求相合顺,实际上在实施着自己的计谋。这种计谋的实施,有一大半依赖对手的协助和配合,当对手的目的达到后,自己的计谋也接近完成,对手已经欲止不能了。

陈轸此计的运用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目的,不足为论,但此计的成功却启发人们,要善于多角度地看待世间的具体事物。达到目的的道路上自然存在障碍或人为的诡计,如果能转换立场、变化思考方式,它们很可能成为另一通道上前进的有用力量。因而,人生的困难之处往往不在于外来的障碍或诡计,而在于阻碍自己转换思考角度、变化思维方式的内在障碍。内在障碍人各不同,却总处于各人的思维盲点上,不易被人觉察和消除。有谁能发现并消除这种障碍,对事物和世界发生思考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化,那他很可能使事情发生转机,或者拥有一个新的自我世界。

人的某一目的既可直接达到,又可以变换途径,曲折地达到。目标和出发点是人们某一具体活动的两个端点,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直线最短。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理同时告诉我们:两点间只存在一条直线。这就是说,最短的线只有一条。当两点因中间障碍而不可能直线连接时,人们应该想到这一有用的原理: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曲线最多。历史和生活实践一再告诉人们:人生没有笔直的道路,那么人们就应该善于克服自己的内在障碍,善于转换思维角度,在人生的两点中发现更多的曲线,并选择出最短、最省力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