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075

第75章 张仪一计免双祸

纵横家张仪在秦惠王时为秦国的连横外交立了大功,惠王死,秦武王初上台时,秦国群臣却向新王不断告发张仪的所谓“不忠”之行,受到张仪欺骗的齐国也派使到秦国责备张仪,张仪不得秦武王信任,内外交困,深恐君王诛杀。《战国策·齐一》《史记·张仪列传》以及《战国策·魏一》记载了张仪在这种极困难的条件下脱离秦国、免除齐祸的几个计策。

第一,事秦不得,巧言赴魏。张仪见新王上台后,自己在秦国很难生存,于是对秦武王说:“为秦国长远考虑,只有东方诸国大战不休,秦国才能乘机攻取地盘。现今齐王很憎恨我,凡我所在的地方,齐国就兴兵攻伐,因此我情愿到魏国去,齐国必然举兵攻魏,齐、魏两国交战不解,秦国可乘机攻夺韩、周之地,谋取大利。”秦武王觉得张仪之计很好,满口答应,于是用三十乘车将张仪送到魏国。

第二,淆乱利害,巧退齐兵。张仪到魏国后担任魏相,齐国果然大举攻魏,张仪的生存又一次受到威胁。于是张仪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作为楚国使者前往齐国,办完其他外交事宜后,冯喜顺便对齐王说:“大王很憎恨张仪,但却给张仪的帮助不小。”齐王说:“张仪在哪个地方,我就攻打哪个地方,怎么能说我帮助了张仪呢?”冯喜回答说:“这正好就是大王帮助了张仪之处。张仪当初向秦王献计说:‘为秦国考虑,只有东方诸国大战不休,秦国才能乘机攻取地盘。现今齐王很憎恨我,凡我所在之地,齐国就兴兵攻伐,因此我情愿到魏国去,齐国必然举兵攻魏,齐、魏两国交战不解,秦国可乘机攻夺韩、周之地,谋取大利。’秦王采纳了张仪的计策,因此用三十乘车送张仪入魏国。大王现在兴齐国之兵伐魏,消耗了兵力,树立了敌人,中了张仪之计,帮助他取得了秦王的信任。”齐王听罢,点头称是,于是停止了攻魏的行动。张仪遂安身于魏国,一年后在魏去世。

张仪在秦惠王去世后,受到秦国国内和来自齐国的双重威胁,这时,张仪利用齐王关于“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的誓言巧做文章,他以吸引齐国兵锋为借口,首先主动提出离秦赴魏,借以逃离虎窟。张仪当时失宠于新王,他留秦会有杀身之祸;离秦,又有被扣的可能,张仪考虑到了这些情况,他找出借口,以计谋脱离秦国,既显示了他对秦王的忠心,防止了被杀、被扣的可能,又体面地离开了秦国,借秦力而取得魏相之位。张仪关于以自身吸引齐国兵锋,使秦国乘机伐韩的提议除为自脱之计外,是否还确实包含对秦国的一片苦忠,我们到此不得而知,但从后来第二步他巧退齐兵的所施计谋来看,他根本不能和不愿让他所在的魏国蒙受齐国兵祸,因而,他所谓吸引齐国兵锋的提议,一开始就是纯粹的自脱避祸之计。包括秦武王在内,人们在张仪的提议中看不透这一点,这也恰好显示了张仪计谋的高度蒙蔽性。

张仪到了魏国,齐国果然兴兵伐魏,由于魏弱齐强的力量对比,战事一开,张仪若不是被齐擒获,就会被魏献齐。面对第二次仍很严峻的生存危机,张仪派人入齐,将他对秦王的提议和盘托给齐王,向齐王造成齐国伐魏、秦国得利的“中计”印象,终使齐王停止了攻魏。张仪让门客冯喜假托楚国使者的身份,向齐王“顺便”透露“张仪之计”,更能增加齐王对消息的相信程度。

张仪依据齐王的誓约提出了以自身吸引齐国兵锋,使秦得利的“计策”,这一“计策”的妙处在于:貌似为了秦国得利,实则为了自己免祸;它不是为了实施,而只是说说而已,以此蒙蔽致祸之人;它不是只使用一次,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两次:既蒙蔽秦王,使秦国放自己出走,又蒙蔽齐王,使其放弃致祸张仪的誓约。张仪以此“计”淆乱各方利害,任意解释,灵活地谋求自我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