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009

第9章 虚设饵空言诱囚

为了囚禁某人,乃虚设一饵,以空言相骗,诱使其自投罗网,这是人们常常采取的虚饵之计。史籍记载了春秋时这一计策的两次使用。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前627年,秦国孟明等三帅率兵越晋伐郑,返国时在殽地被晋军伏兵擒获。晋襄公在继母文臝的劝说下放走了三帅,不久又后悔了,遂派阳处父去追捕。阳处父急忙追到黄河东岸,见秦国三帅刚刚坐船渡河,阳处父知一时寻不到船只,于是心生一计,他故意解下自己所乘的左骖之马,假托是晋襄公要送给孟明的礼物,让三帅上岸接受。孟明有心提防,他立于船头拜谢,并不上岸受礼,阳处父的虚饵计遂落空。

《史记·伍子胥列传》《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楚平王为杀害太子建而拘捕了太傅伍奢,他怕杀掉伍奢后其子伍尚和伍子胥日后复仇,乃派人到伍奢之家对二子说:“你们来,就免你父亲之死。”长子伍尚为免父之死,随使者去了郢都,被平王囚禁,父子二人一同被杀。次子伍子胥不信其言,后逃至吴国。

以上阳处父对于孟明、楚平王对于伍尚兄弟采用的都是虚饵之计。此计的实质在于对所要拘捕的对象以利诱之。利诱的特点是虚设一饵,以空言相骗,使诱捕对象误入可控制的范围内。阳处父虚饵计的更为高明之处,一是他随机应变,指定所乘的左骖之马为引诱之物,使“虚饵”具有了可依托的实物,使所诱对象更易受骗;二是他将诱饵假以晋君赠送之名,使对方难以推辞,投网就范。阳处父对孟明指马言赠,且假以君命,这与晋襄公释放孟明的命令相符合,因而也掩饰了自己引诱对方入彀的图谋,对孟明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虚饵计乃是以空言诱人,它不需“本钱”,简便易行,因而常被用作诱捕某人的手段。然而,此计由于如下两个特点,也常常会在机智的诱捕对象面前失效和落空:第一,设饵之利对诱捕对象常是一种无故之利,这一“利”舍使他产生疑问,使他怀疑这一画饼之利实为别人虚设的诱饵,从而拒绝投入罗网。比如伍子胥在楚平王的虚饵前,可以首先确定:释放父亲伍奢,从情理上并不需要二子前往;二子前往不能成为释放父亲的理由。据此他就可以满有把握地认定,这一释父之“利”是没有根据的,因而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他就会识破虚饵。孟明在阳处父赠马之时,必然也会感到作为一名战俘所得到的过分的、不合情理的爱宠,以无故之宠识其虚饵之诈。第二,诱捕对象的“获利”只有在接近许诺人之后才能获得。对诱捕对象而言,这种获利可能是暂时的、微小的,而接近许诺人的冒险却对自己是致命的、根本性的,诱馆之利总是小于冒险的损失。当人们稍微怀疑一种无故之利时,即使不能确定其必为虚饵之诈,也宁可舍弃其利,而不愿冒险地投入罗网。这也就是孟明和伍子胥能分别逃脱阳处父、楚平王虚饵之计的原因,也是上述虚饵之计能留给人们的一点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