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010

第10章 阳处父诳敌退军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和《说苑·权谋》记载了前627年的一件事情。晋国的阳处父率军攻打蔡国,楚国大将子上率兵救之,两军隔泜水(即今沙河)相持。阳处父后来因晋军粮草将尽,意欲退兵,但他既怕退兵时楚军乘机进攻,又怕退兵后给人落下临阵退却的笑柄,于是想出一计,他派人前去对子上说:“你若想和我决战,我就退后一舍,让你渡河列阵,咱们早晚决战;你若不想渡河,那就让我一舍之地,使我渡河列阵。不然这样相持下,劳师费财,对谁也没有好处。”子上欲渡河列阵,随行的孙伯说:“晋人不讲信用,如果乘我半渡而击之,那就吃亏了,不如让他们渡河列阵。”于是子上让楚军后退了一舍,等待晋军渡河。但阳处父等楚军一退,故意宣扬说:“楚军不敢与晋军决战,已逃跑了。”乃率军退归。他知道楚太子商臣与子上结怨,退军后让人给商臣说:“子上受了晋国贿赂,所以退兵。”商臣将此事告于楚成王,成王杀掉了子上。

在这里,阳处父迫于战争形势意欲退归,他故意给楚将子上提供了或者渡河决战,或者退后待战的两种选择。如果楚军选择了前一方式,渡河与晋军决战,那阳处父很可能采取半渡而击的方法,轻易地击败楚军,取胜回国。楚军为了避免这一结果,做出了后一种选择,这也是阳处父事先预计到的,于是他乘楚军退后待战之时,假造一个楚军惧战逃跑的舆论,乘机率军退归,既避免了撤退时为敌所乘的后果,又取得了一个战胜的名声,没有伤害自己的士气。

楚军中计后撤,阳处父犹不罢休,他又制造一个子上受贿退军的谣言,利用楚国内部的矛盾离间子上,转借楚君之刀杀害了子上。阳处父这次始终未与楚军交战,但他连施两计,放出暗箭,竟治死了楚军之将,达到了两军交战很难实现的目标。

事实上,楚军与晋军夹河相持,楚军近于本土,军资取给方便,在战略上稍占优势,这次只要咬住晋军不放,坚壁持久,利用晋军远离本土的弱点消耗对方,必有坐收战果的一天。可惜他们看不清自己一方的优势所在,为敌人的假言所迷惑和调动,丧失了优势,又为敌方的谣言中伤提供了借口。

三国时的司马懿与远来伐魏的诸葛亮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夹壑相持,他咬住蜀兵,坚壁相持百余日,终于坐等到了战争的胜利。他是一位远比楚国子上高明的将领。

《孙子兵法》提出的察敌之法中云:“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行军篇》)这是一条正确判断敌情的有用参考。

晋文公重耳称霸列国不久,因早年私仇,借故拘捕了卫成公,他不愿落下擅杀诸侯之名,于是派人将卫成公槛送洛阳,准备将其鸩杀于京师。《左传·僖公三十年》和《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前630年晋文公安排医衍鸩杀卫君,卫成公的随行之臣宁俞贿赂医衍,欺骗晋人,使卫成公最终逃脱了迫害。《列国志》据此描写了宁俞救君脱难的“闹鬼之计”。

晋文公安排医衍以治病的名义下毒药鸩杀卫君,同时又派晋臣先蔑监督医衍行事。一到洛阳,医衍几次准备下手行事,但宁俞有心防备,防范甚严,医衍竟无可奈何。由于先蔑的催促,医衍很是为难,最后在宁俞的拉拢下反将奉命鸩杀卫君的实情和盘告诉了宁俞。宁俞听了医衍的肺腹之言后,知医衍可以利用,于是想出一个计策,他以金银贿赂医衍,请其配合实施,两人遂依计而行。

医衍这天佯作得意地告诉先蔑说:“卫君的死期今天到了!”他当着先蔑的面将毒置于药汤中。药中置毒甚少,但掺杂其他药物变乱颜色,使先蔑信为浓毒。宁俞像往常一样防范,请尝试之后再送成公。医衍坚决拒绝,强逼卫成公下灌,刚灌下两三口,医衍突然张目大叫,倒于地上,药罐摔碎,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宁俞假作大惊失色之状,急将医衍抉起,半晌叫醒,问其缘故,医衍回答说:“方灌药时,忽见一神人,身长丈余,头大如斗,装束威严,自天而下,入室中说:‘奉唐叔之命,来救卫君。’遂用金锤击落药罐,我则魂魄倶丧。”卫成公也说他喝药时见到了同样的情景。宁俞听罢,故作大怒,对医衍道:“你原来用药毒害我君,若非神人相救,君命巳休,我与你义不倶生!”(第四十三回)言罢奋力与医衍斗打,周围先蔑等人急忙劝解。事后人们都认为卫成公得到了神灵庇佑。先蔑将事情经过告知了晋文公,晋文公信以为实,遂让先蔑和医衍回晋国,卫成公终未被鸩杀。

为了保护和营救卫成公,宁俞首先以严密防范的手段,把受人监视而行事的医务人员医衍逼到了两头作难的境地,继而用拉拢、贿赂的手段,把要防范的对立面暗中转化成了自己的合谋人,为后面的用计准备了条件。

宁俞听说不久前晋文公曾惑于巫史(从事通鬼神的迷信职业者)之言,释放了一度扣押的曹国君主,他由此认定晋文公迷信鬼神,于是准备假借鬼神,迷惑晋君,使其最终撤销了暗害卫君的成命。当时人们观念中的鬼神很多,宁俞为什么要选择唐叔救卫公的鬼神话题呢?原来,唐叔不是别人,乃是周成王的弟弟,是晋国的开国君主。而卫国的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卫国与晋为同姓之国,唐叔是康叔的亲侄子,两国先祖是一家人。在晋文公要迫害卫君的时候,选择“唐叔救卫公”的鬼神话题非同一般,一方面它符合事理,便于人们相信和接受,另一方面故意显露晋国先祖唐叔的意志,料他晋文公不敢违逆,最易接受。

然而,一定的鬼神话题必须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传达给晋国君臣。这里的困难在于,无形的鬼神话题必须通过有形的人事活动体现出来,施计者要让受计者在根本看不到鬼神踪迹的前提下相信鬼神的活动。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宁俞从以下方面设计了欺骗晋人的闹鬼之计:

第一,他以神灵作用的结果向晋人反证神灵的活动。医衍向卫君灌毒药时,事前诸事顺利,但忽而高叫,继之摔罐吐血,昏迷倒地。在迷信者的观念中,这种怪诞场面的出现自然是无神灵而莫能如此,神灵的特性是踪迹莫辨,晋人在此虽未看见神灵,但巳看见了神灵的作用及其结果,他们对神灵的活动已难以怀疑。

第二,宁俞以鬼神唬晋人时采取了先设悬念、后揭谜底的方式。他先以医衍之诈让晋人感受到鬼神作用的结果,引诱他们陷入对鬼神活动的种种猜测,然后借医衍之口说出鬼神作用的原因。他借用悬念吸引晋人对鬼神活动产生强烈注意,又用设悬揭底的方式增强晋人对鬼神作用之原因的感受。通过对鬼神作用原因的揭示,宁俞暗示晋国君臣:对卫成公下手迫害的晋人是违背唐叔之意的不肖子孙,且必受神灵惩罚。宁俞假借鬼神活动,给迷信的晋人做出了严重的吓唬和警告。

第三,宁俞以双簧计配合闹鬼之计,诱导晋人对“唐叔救卫公”的鬼神活动确信不疑。闹鬼之计本是宁俞策划的对晋人的骗局,为了保证让晋人认假为真,宁俞又与闹鬼的主角医衍合作一体,向旁观的晋人实施了双簧计,他们一人扮演鸩杀卫君的凶手,一人扮演卫君的保护人。前者在鸩杀前置放浓毒,对鸩杀充满信心,又拒绝他人试尝,强迫卫君下灌,俨然对鸩杀行事毫不含糊;后者在鸩杀暗情败露后愤不能忍,以致挥拳殴打前者。他们两人在双簧表演中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不同的角色互相依赖和配合,共同的目的是传达给旁观晋人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医衍确是想鸩杀卫君,具有和卫国君臣完全不同的立场;二是卫人对“唐叔救卫公”的鬼神活动已确信不疑,以此想诱导晋人进一步相信虚假的鬼神话题。

在闹鬼之计的实施中,医衍的立场归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医衍本是晋文公安排的鸩杀卫君的下手人,但他已暗中转变成了卫人宁俞的同谋人,晋人先蔑对其暗中的立场转变并不知道。当医衍按照宁俞的安排作闹鬼之剧的时候,正是先蔑把他看作归属晋国的立场,才感到他的行为荒诞和不可理解,由此才想到了鬼神的作用,也才相信了他关于唐叔救卫公的虚假之言。如果先蔑知道医衍已转到卫人的立场上,那必然会立即识破其中的骗局,卫人的闹鬼之计就会落空。有鉴于此,宁俞在实施闹鬼之计的同时,掺杂实施双簧计,用双簧计向晋人显示医衍与卫对立的立场,诱使先蔑对医衍的晋人立场坚信不疑,以此来保证闹鬼之计的成功。

宁俞对闹鬼之计作了复杂的设定,该计的成功是卫人精明策划和实施的结果,同时也是以晋国君臣对鬼神作用的迷信为前提的,它是宁俞对晋国君臣迷信观念的巧妙利用,是晋卫两国当事人在鬼神问题上“观念差”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