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常用文体写作知识
45328300000009

第9章 说明文(3)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的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样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我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二米,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米。据地质化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表性和姿态都不相同。

……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本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处处紧扣碑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突出介绍纪念碑整体设计所体现出的对人民英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表彰、颂扬。至于有关纪念碑在美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特点,有关纪念碑的设计、修建的经过,却不予涉及,使得本文说明的内容十分明确而详尽,也使得作者于文章题目所展示的写作意图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其次,是材料丰富。即言之应有翔实之物。说明文要想写得具体、充实,材料从何处来?途径大致有二:一是来自作者对说明对象细致的观察或亲身的实践;二是来自作者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搜集、整理。亲自观察、实践所得的材料固然较可靠,但一个人的能力势必有限,不可能也不必要要求说明文所需要的全部材料都来自作者的直接经验。所以,一篇内容翔实的说明文,其材料往往同时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方面,以期获得相互补充、解说充分的效果。如前面所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文中关于纪念碑的形状、雕饰的花纹、浮雕等内容,应是作者亲自观察所得,而有关纪念碑兴建的原委,纪念碑的尺寸,及碑身纹饰的象征意义,则应是作者查阅资料而得。总之,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当根据说明的需要,确定自己说明材料的来源。需切记,最可靠的材料,还应是第一手材料,即或是亲自观察、实践所得,或是亲自查阅原始资料所得。反之,道听途说,辗转过多人之手的材料,就难保其可信度了。在写作时,应尽量不要采取二三手资料,如必须采用,也要经过一定的验证,确定可信方可写入文章,因为,客观和真实,乃说明文生命之所在。

二、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是指在解说说明对象时,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如此,才容易说得清楚明白。如何安排说明的顺序?这要依说明对象自身的特点和作者的说明意图而定,其中,又主要是取决于说明对象。在这点上,也表现出说明文和记叙文的不同,记叙文记叙顺序的安排则主要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往往拥有较大的创作余地。

大致而言,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

1.时间式

所谓时间式,就是按照说明对象运动或发展变化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来依次说明。显然,说明事件的经过、事物的发展,说明操作的过程等,当采取此说明顺序。例如: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节选)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骨头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在这些一片片的“龙骨”(编者注:指刻有甲骨文的那些乌龟壳和扁平的骨头)上,记载了殷代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这些龙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叫做竹简或木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五寸至二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每片可以写八到十四个字……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本……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版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

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动。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欠……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一部书后,可以把版拆掉,活字块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像油印书、石印书、铅印书、胶版彩印书、影印书以及静电复印书等。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我国书籍演变的历史,因此,作者采用的正是“时间式”的说明顺序。文章从书籍的雏形——“龙骨”,说到最早的正式的书——“竹简”、“木牍”,再说到“帛书”、“纸书”,又从手写的纸书,说到雕版印刷的书,再说到活字印刷的书,最后说到近代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书和近年出现的许多奇妙的书。所以如此排列,全由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所决定。作者还特别标明各种书出现的具体时间,以强调显示这一说明的顺序。

2.空间式

所谓空间式,就是按照说明对象在位置、空间排列上的前后顺序来依次说明。显然,说明建筑、景物等应当采用此说明顺序。例如:

巍巍中山陵(节选)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八米,深八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写的“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循陵门后石阶即至碑亭,亭内在龟趺上立八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二百九十阶。石阶尽处,就是宽一百三十五米深三十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七十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即便近视,又宜远眺……

祭堂是一座宽二十七米,深二十二米、高二十六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内立有十二根墨色花岗石圆柱,护壁则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着中山先生的《告诫党员演说词》全文,中央偏北处,置有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

墓室直径约十六米,高十米,地面中部砌圆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卧像,周围有环形走道及石栏以供瞻仰。室顶为半球形穹隆,对外不开窗,用电器照明及机械通风。中山先生的灵柩在一九二九年奉安时,即安葬于此下五米深处,外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环形围墙,外铺草地,并植有梅、玉兰等花木。

本文解说中山陵,从石碑坊依次说至陵门、碑亭、平台、祭堂、墓室。所以如此,乃是由这组说明对象在空间上排列的前后顺序所定。

需要注意的是,以空间为序,对有些说明对象来说,自由度较大,可先左后右,也可先右后左,可自前而后,也可自后而前。说明时究竟孰先孰后,可遵循以下原则:或者依据观赏、瞻仰的合理顺序而定,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对大碑座四周浮雕的说明,所以是先东后西,后南,最后正面,乃是由浮雕内容的历史顺序所决定,如此依次瞻仰,方为合理;或者依据说明对象各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而定,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对人民大会堂的说明,所以是先万人大会堂,后宴会厅和人大常委办公楼,则是由作者突出重点的说明意图所决定,如此说明,方能体现这三部分建筑在人民大会堂中不同的地位。

3.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就是将说明对象分成几类或分成几个方面,逐一并列地说明。显然,说明较复杂的对象或对对象进行较全面、详尽的说明时,当采用此说明顺序。例如:

食物从何处来(节选)

一切活的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的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吸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二氧化碳和水在合成车间——叶绿体里,发生奇妙的变化……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

另一种叫异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它们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例如:野兔靠吃野草来生活。狼以野兔为食物。狼一旦碰到了老虎,也就成了牺牲品。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不用多久,尸体就分解得精光,变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回到大自然中,又成了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

所以兔、狼、虎、细菌,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