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洪勋,汉阴县城关人。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人们尊称“老夫子”。光绪十二年(1886)县生员,补廪生。辛亥革命时期,毕业于湖北法官养成所。1916年应门生陈树藩聘请,赴陕西省督军府任陆军典狱长兼军法课一等课员。1920年弃戎从教,任西安几所中学校国文教员,1927年春,辞职返里。同年秋,出任汉阴县教育局长。翌年,冯玉祥部驱逐盘踞陕南多年的军阀吴新田,成立临时县政府,推选他代行县务。在主持县政期间,惩恶扬善,四境安谧,军民融洽。1929年,汉阴遭受特大旱灾,他承办赈济事务。在考院旧址开办粥厂,救济灾民,建立各种制度,杜绝贪污,备受拥戴。汉阴城位于河滨,他多次向县府请求筑堤护城。1931年,县府委托他督办。以工代赈,费时年余,筑成防洪堤坝。汉阴城墙多处崩豁塌圯,他四处奔走倡修城墙。1930年,在县长支持下,他躬亲监修,恢复了旧貌。1933年续修《汉阴县志》,委他主办,他欣然承命,邀集群彦,广咨嘉谋,于1948年写成初稿。1935年,筹建汉阴县初级中学,他受托监修。学校建成后,亲任国文教员。同年,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颁赠“仪型桑梓”匾,嘉其德行。1937年,专事慈善事业,先后在县东关创建儿童教养所、救济院,购置织布机、纺纱车等,收容贫苦无依儿童及无养孀妇老人,授以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俾其自立。抗日战争爆发,他组建汉阴县抗敌后援会,募捐抗日经费。1940年,由于连年兵祸及自然灾害,饥荒严重,哀鸿遍野,他发动民众自救。将西河滩大操场和城外海濠空地200余亩开垦种植粮菜,当年获得丰收,缓和了县城灾民的饥荒威胁。为扩大赈济面,他亲自筹措经费,以工代赈,修筑汉阴县南北道路,整修城内街道。城区焕然一新。1948年,国民党政权日趋崩溃,溃散的军队沿途拉丁抓夫。有的以拉丁为名,行绑票之实,借以敲诈钱财。高粱铺农民成显发等九人被抓为壮丁,家属嚎啕大哭,迫于无奈,结伙至城求老夫子营救。他找到县长、兵役科长等人,一齐到北门外拦见团长,经过洽谈,团长亲赴各连队,依次查出被抓九人,全部释放回家。1949年11月29日,汉阴解放,他拄杖到县城东关外恭迎人民解放军。在12月2日举行的庆祝汉阴解放大会上登台讲演,历数国民党军队的累累罪行,欢呼新政权诞生。(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廷珠
字骊青,安康县人,清光绪间廪膳生员。屡赴省试不售。遂弃儒学画,负笈游上海,得遇画家蒲华教授,学画三年,与海派画家吴昌硕,林凤眠等相识,受大家薰陶,书画皆有可观。回籍后,定居郡城,致力绘画兼装裱业。其山水画苍茫淋漓,气势纵横,得乃师之神;水墨花卉,天机流畅,有吴昌硕之韵,文人画意甚浓,故受士大夫欢迎。尤擅写真,为人写祖宗遗容,神态俱佳,故求画者无虚日,因而流布甚广,今所见家族之影画,多出自廷珠之手。(纂《石湾见闻记》、《青囊舆语》)
李良士
字升庭,号石湾。安康县人。性敏好学,长于文词,光绪十三年(1887)岁科两试皆一等,补增生。旋父殁,庐墓三年,方期试于乡闱,母又殁。祖母年高,奉养待人,遂绝意仕进,居乡讲学。时词林雷仲德丁内艰,主关南书院讲席,相与投契,双方服阕,即聘良士作幕宾入川。协钟德守嘉定,居功甚多,荐为六品衔,以知县补用。未几,川西藏酋阿什叛,随仲德往讨,及归成都,仲德感风寒,医药罔效卒于任。川督锡良欲延聘入幕中,良士婉辞归里,与耕樵者为伍,揉撷旧闻,杜门著书,有《石湾见闻记》、《石湾拾余草》行世。于地方风情掌故,人物臧否,多所记述。(纂《石湾见闻记》、《重续兴安府志》)
何新三
讳铭,字新三,石泉县人。生性聪慧,被誉为郡中隽彦。光绪十三年(1887)县试名列第一,补廪生。次年乡试落第,赴热河赤峰县投靠么叔何希逊(东阁),因留署帮办文案。因卓异,毗邻州、县竞相延请,皆被回绝。后何希逊调滦平,又调丰宁等县,他都相随参赞文案。其子何毓璋由进士入仕后,由法部调河南任观察使,何新三赶到儿子住所,告诫说:为官要勤、慎、廉、仁,不能改何家清廉俭朴之家风。何新三在山东时,德国人想开办山东煤矿,山东巡抚不愿权利外溢,劝导山东绅商开发煤矿,但是,有钱者不愿露富,有的甚至与己无关。而新三毅然筹万金,开淄川煤、盐,躬任劳苦,日役工匠数千人,由于管理得法,经济上取得很大效益。(纂《石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何新三封翁墓志铭》)
杨孝宽
字伯鱼,湖南安福人。光绪二年举人,联袂成进士。光绪十四年(1888)任平利县知县。听断如神,常以经术判疑狱。又聘曹京周孝廉、冯星辉茂才,博采周咨,汇集志稿呈宫赞李联芳删削成《平利县志》。十年调补蒲城,未赴任,移署安康县。月课生童亲加窜改。曾宪勋孝廉为孝宽所拔识,先是二十七年(1901)县试,孝宽于曾生卷五试皆列冠军,多土不免啧求烦言。二十八年曾生获隽,人咸服孝宽之藻鉴云。(纂光绪《平利县志》、《重续兴安府志》)
潘宜经
字纬堂,白河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二十一年(1895)成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赣省,历署高安、吉水、安福等县知县。丁内艰,服阕,值戊戌变法,感世局纷乱,遂教授乡里,引掖后进,裁成颇多。(纂《白河县志》)
宫尔铎
字农山,一字退园,安徽怀宁人。擅长书法,工诗古文词。时人论其文雄岩秀拔,派近桐城,而不为桐城所囿,书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娟丽中显遒劲,自成一家。以军功起家,历保至知府加道衔。同治九年(1870),署延安府知府,调知西安府,嗣奉檄催提江苏两淮欠饷。光绪中回陕,调权兴安府厘务。时镇军姚文广、知府童兆蓉皆其旧处,文酒之会,称盛一时。而邑之知名士凌济澜、程荡平、刘复张皆就而问学,后以病归,光绪季年卒于故里。著有《思无邪斋文存》、《一麾诗存》等,在兴安撰有《重修兴郡常平仓碑记》。(纂《关中同官录》、《中国人名大辞典》、《重续兴安府志》)
吴玉燕
本名吴学富,以艺名吴家燕享誉安康、汉中二地。汉阴县漩涡街人,汉调二黄班社组织者。青年时代投师杨安荣,学工花旦,后以青衣正旦为主。他演出的《回娘屋》一剧,本是师傅杨安荣的拿手戏,由于他能细心观察,反复揣摩及勇于实践,获誉超过师辈。人们称赞说:“吴玉燕的《回娘屋》,三次回头三次上轿,回回都有戏做。”在汉阴涧池名士徐海澜支持下,他与师傅杨安荣(乳名杨德娃)各取名讳一字创建“德燕社”戏班,活动于石泉、汉阴、安康、紫阳、汉中各县及陕川交界地区达20余年,为安康、汉中两地驰名二黄大戏戏班之一。吴姓乃大族,一向卑视梨园子弟,多次扬言,若吴家燕归里,将以族法严处。逼使他数十年间一直浪迹江湖,终不回乡。师杨安荣病逝后,一人担负起领班重任,坚持演出。中年时期于石泉县熨斗筒车坝落户成家。建国后以该班班底改建为业余剧团继续从事戏曲活动。传徒薛胜林、袁胜录等皆为建国后颇有影响的表演人才。(节录《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
张允武
号纬臣,紫阳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恩贡,大挑一等,以同知衔蓝翎署广东新淦暨四川合州、江津、三台知县,政绩卓异,迁酉阳直隶州知州,特授宜陇县知县。(录杨家驹《紫阳县志》)
邹宗鲁
字礼丞,安康县人。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举人,授渭南县教谕,光绪二十年赴京会试落第,迁陕西省实业厅经济特科,著力桑梓,为发展陕南紫阳之茶、平利之漆、镇坪之药奔走呼吁。著有《礼丞遗稿》一卷,白河籍进士谢馨为序。《汉南杂俎》五卷,多记汉南风物。(纂《重续兴安府志》、《汉南杂俎》)
范仁宝
浑号“油杂碎”、“范驴子”,原籍湖北竹山县,出身于富裕农户。因遇太平军起义,错过科举考试机会。拜湖北大觉寺聂瑞成为师学戏从艺。咸丰十年(1860),范仁宝随章瑞仁班社来安康,在三义庙搭台设园演二黄,并组织科班,收徒传艺。在安康从事戏剧活动三四十年。先后培养出“瑞、彩、方、盛”四科(派)弟子。工末丑的范大德为其第三代传人。数以十计的新秀涌现,开创安康汉剧艺术新生面。其间,咸丰、同治二帝死后,禁演好几年,范仁宝极力支撑危局,靠借高利贷和变卖房产维持戏班生计。范仁宝是班社班主,又是享誉安康、商洛两地的名丑。在《赵义烤火》、《捉鹌鹑》等戏中以“邋遢丑”、“零碎丑”应工,脍炙人口。(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顾騄
字耳山,江苏兴化人。少承家学,经术湛深。由增生中式同治九年(1870)庚午举人,光绪六年(1880)庚辰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陕西。十年到省,十七年(1891)三月补白河县知县。二十年(1894)甲午陕西乡试同考官。回任后,悉心政事,时白河私铸小钱猖獗,顾騄为禁私铸。暗自查访,抓到伪造私钱者,先杖后罚,严惩不贷。私铸之风敛息。暇时则下乡查访民情,关注农民疾苦。在白河时,甫下车,见应书院课者寥寥,遇试即亲为点勘,加以膏火,宽以时日,参以史论、诗赋、杂体,日新月异,斐然可观。尝谓:“两汉经学极盛,班史识之,以为利禄之途。唐宋士入,品日第。不遽释褐人官。即入官,有仅丞尉者。明制极重进士,非甲科莫跻显要。国朝得筮仕者固多,要必视学术为何如耳。”又每于讼牒中,为诸生剖决是非,未尝稍假辞色。谓人文非培植不兴,人品非砥砺不立,以故白邑士风卓然一变。又成《白河县志》十三卷,更定体例,谓“采访宜周、记载宜择,笔削宜公,援引宜核,经费宜筹”。且云:“向读严氏(如煜)《汉中府志》,服其形势详核,朗如列眉。惟中载《白鹿洞规》,地非南康,人非秦沪,殊与体例不合”。又云:“抱残守缺,前哲所重,凡墓志、碑铭、行状、宗谱及友朋赠答之文,有关人物事实,山川名胜者,类宜摭拾成篇,用资考镜。补其阙略”。后官潼关,值庚子大棂,騄本荒政救民之法,全活甚众。署期未满即乞休去,濒行,绅民垂涕送之。(纂《重续兴安府志》、《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屈寿昌
号凤喈,湖南长沙人,光绪十七年(1891)以监生署任安康县知县,未逾年调汉阴县抚民通判,丁忧归,服阕,返陕侯补,光绪三十年(1904)补砖坪厅抚民通判。时郡县改设学堂,寿昌捐募巨款,于城中扩书院旧址建高等小学堂,规模宏敞。其四乡初等小学堂亦次第改建。(纂《砖坪厅志》、《重续兴安府志》)
鲁沛
湖北江夏县人,光绪十九年(1893)以监生补砖坪厅通判。工善书画。慈详恺悌,精研法律,长于听断,狱无冤抑。尤重学校,砖坪虽于道光二年(1822)立厅学,但仍附于安康。沛为请于上宪另立学校,因丁粮甚微,不敷分配学额,未邀允准,则请建文庙,春秋致祭,俾诸生习礼其中,奉旨允行。沛为经营筹画,期年庙成,砖坪文庙之有祀典自沛始。在任六年,百废俱兴,以故民至今称之。(纂《续修陕西通志稿》及《砖坪厅志》、《重续兴安府志》)
刘璞
字连城,旬阳城内人,迁城南闾河铺。父正日午。璞生而岐嶷。母早卒。璞幼蒙家学,事父及继母孝。家贫采薪汲水,劳苦备至。同治初年,璞以荫袭,投效抚标,技艺甲侪辈。随忠勇侯多隆征陕回,又随提督曹克忠转战甘肃,身经数百战,以功保总兵。光绪甲午(1894),日本窥高丽,连陷城池,京师戒严,时璞由甘肃赴奉天,谒大帅,备陈守御之策,弗能用。光绪二十一年(1895),甘肃回酋叛,大兵俱出征,璞选精锐三百人,击败叛军数千。时官兵溃散,璞将数十骑截堵要口,保全难民十余万。经陕甘总督杨昌睿、陶模密奏璞谋勇双全,补河州镇总兵,署凉州镇总兵。璞性豁达。喜施,凡邑中义举,佥出重资为之倡,悯桑梓凶荒,两次散赈千馀金,其义行多类此。又蒿目时艰。痛甲午之变,丧师割地,常以马革裹尸自矢。后以疾卒京邸,所著有《将略要论》已梓行世。(纂《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尹昌龄
字仲溪,四川华阳人。光绪二十年(1894)以进士任白河县知县。时值荒年,坐竹篼下乡劝赈,灾民得救甚多。遇山路崎岖,弃篼步行,随从跟他不上。在任期间,提倡兴桑养蚕,在衙前署后隙地,亲自植桑,后人称内城东门外桑园为“尹公桑”。尹又为拿盗贼、禁赌博,常便服与捕役一起缉盗抓赌,一时盗、赌之风敛迹。尹还谕示乡保集资置义田,收租完纳畜税、杂捐,以免扰民。至今民间称颂不衰。民国初年,仕至四川省民政厅长。(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杜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