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59

第59章 近现代(23)

毛泽东的侄儿,毛泽覃烈士的独生子,湖南长沙人。1930年夏天,彭德怀率红军攻打长沙,其母周文楠被救出狱。她仓促回到家里,只看了已三岁的小楚雄一眼,便匆匆随部队到了苏区。11月14日,其伯妈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1935年,时任红军独立师师长的父亲毛泽覃在闽赣苏区的一次战斗中,为掩护同志突围壮烈牺牲。沉痛的打击,刺伤了这颗幼小的心灵,从小立志要“继父志。报父仇”。1937年10月,在韶山搞地下工作的堂哥打听到小楚雄的下落,即向驻长沙八路军办事处徐特立汇报,徐特立指示:“今后要好好照顾他们。”11月,组织派堂哥毛特夫和堂叔毛泽连将楚雄和外婆接回韶山冲。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得知楚雄消息后立即写信叫去延安,并寄20元钱(光洋)作路费,未成行。1942年“皖南事变”后,韶山与延安联系中断,没有生活来源,14岁的楚雄被迫失学,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同外婆相依为命。1945年8月(农历),楚雄到湖南湘阴县白鹤洞参加三五九旅。9月后,随部队南下广东,北上湖北。1946年6月29日,楚雄参加了中原突围,1946年8月随中原解放军谈判代表张文津途径宁陕去西安,在江口被胡宗南密令部下杀害。(录《安康地区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纪小城(1928~?)

原名纪光烈,字小城,岚皋县铁佛寺人。幼随父母辗转南北。少年时曾就读于西安、户县、安康诸学校。深受鲁迅、巴金、朱自清等人的作品熏陶,酷爱文学创作。17岁时,在安康县立中学读书时,发表反映抗日战争处女作《胜利后的希望》。1947年考入铭贤学院,因院址迁成都而辍学。受聘岚皋中学任国文教员。岚皋解放时,协助组织召开解放军与中小学师生“庆祝岚皋解放联欢会”,深得五十五师政委张明、副政委王文英赏识,遂与在校部分学生入伍,被破格任命为师文工团教员,负责编导。当年,为配合巩固部队,创作发表了小歌剧《送子归队》。1950年,调师政治部任文艺干事负责部队文艺创作。1951年,他开创群众性练兵快板运动,受到西北军区及十九兵团兼陕西军区奖励。1953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英雄的幼苗》在《青海日报》连载,并获青海省第一届文学创作一等奖;1954年,当选青海省第一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58年,在部队组织发起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和小小说创作运动,受到军区表彰。1959年,调任师文工队队长。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红仙女》在《电影文学》发表后,引起全国各制片厂竞相争拍摄权。后纪小城将其改编成六场大型歌剧《红鹰》,代表解放军总部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并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昆明、西安、兰州等各大城市巡回上演,受到好评。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是年,还参加整理修改歌舞剧《战地音乐》,在京演出,引起轰动。1964年调兰州军区政治部任专业作家,当年即创出独幕话剧《第一流风格》。1965年,兰州军区以纪小城创作的独幕话剧《刺刀见红》参加西北五省汇演,并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向国庆献礼节目,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受到赞赏,被首都戏剧界誉为“全国独幕剧的代表作”。此外,纪小城还创作有散文和文艺评论等及诗歌百余首,均在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出版。还参与编辑出版了百万字的传奇作品《平叛英雄传》,以及纪实文学《西山口之战》等等。他先后发现、培养与辅导了全国闻名的战士作家崔八娃和韩正旺以及战士诗人方存弟(白河人)等,他们创作发表了《狗又咬起来了》、《卖子还帐》、《三十里水路》、《炮打狗脊关》等小说、散文及诗歌《列兵》等优秀作品,成为蜚声中外文坛的著名作家。“文化大革命”中,纪小城被“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党籍,复员回岚皋。直到1978年平反,恢复政治名誉,重返兰州军区。1979年,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甘肃分会任专业作家,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秘书长。(节《岚皋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黄道桓(1929~1966)

白河县茅坪纸房保福庵人。1942年入白河县立中学读书,次年患骨髓炎辍学回家,瘫痪5年不能起床。绝境中刻苦攻读《本草纲目》、《伤寒论》、《医宗金鉴》、《灵枢素问》、《药性赋》、《验方新编》等医书,从中择选中药方剂与土单方配合,自治骨髓炎。1949年,在前人方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研制出“倒退散”配“阳合汤”,在自己身上试验治疗,竟自治而愈。1950年就能站立缓行,练步年余,便与正常人一样行走。1951年参加扫盲教育,常为干部、群众切脉投剂,颇有应验。1954年县上送黄道桓到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回县后,调茅坪区医院工作,自1956年至1959年,黄以外用“推车散”,内服“阳合汤”专治骨髓炎,多数痊愈。遂将治愈病例及治疗机理写成《我治愈附骨疽及流注经过》一文,发表在1959年第11期《中医杂志》上,嗣后陆续接待本县及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患者,皆痊愈出院。从此,名声大噪,相继收到上海、河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省市和国家患者来信索药,黄均有回复。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黄被诬为“修正主义分子”、“里通外国”的“现行反革命”,因不堪受辱,服毒自杀,年仅37岁。(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崔八娃(1929~2007)

安康县(今汉滨区)沈坝沙沟人。1949年农历3月被国民党部队拉壮丁,同年4月在湖北竹溪县起义投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部队转至陕西凤翔,参加扫盲学习,秋冬创作成名作《狗又咬起来了》,1953年1月在《解放军报》发表,被《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30余种报刊转载。20年间译文20余种,选人40余种大、中、小学教材。1953年2月至3月间,分别被解放军总政治部、兰州军区树为“扫盲标兵”,与高玉宝一道被总政治部授予全军“战士作家”称号。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文代会、青代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五一”、“十一”分别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同年加入中国作协。1953年2月起,在兰州军区文化部从事创作,出版《一把铜壶》、《卖子还账》两本著作。先后发表短篇小说、散文、随笔20余件。1957年夏于兰州速成中学毕业,返回原部队(55师)。1958年7月从长安县兵役局退伍还乡。历任民兵连长、社教队员、大队长、公社干部、安康日报编辑、信用社主任等。1980年冬退休回家,2005年12月聘为安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07年1月31日病逝。(录《安康文化·丁亥文存》王道中(1930~2003)

陕西安康人,1949年参加地下青年团,1950年起先后在专区文工团,安康汉剧团、地区文研室、地区艺校从事文艺团体的管理及编、导、演等业务工作,曾任汉剧团团长、文研室主任、地区艺校艺术顾问,国家二级演员。1981年加入中国剧协,曾任省剧协常务理事、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代表,被评为省先进文化艺术工作者,曾任陕西汉剧学会会长、地区剧协名誉副主席。

主要成果:表演方面,曾在《赤叶河》、《白毛女》、《红灯记》、《八一风暴》等数十部戏中担任主演或重要角色,塑造的穆仁智、鸠山等形象在观众中获较高评价。导演方面:单独或与人合作导演100余部戏剧,《锦上添花》、《打龙棚》等20余部,参加了历届省级、西北五省及国家级的会演、调演,其中《站花墙》获省导演三等奖、《梁红玉》获省导演奖,《红松岩》、《红珍珠》获省演出奖,担任艺术顾问的《赵镢头之死》、《板桥轶事》获省奖,《马大怪传奇》获省艺术节金奖第一名,参加“西北荟萃”演出,并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获四项奖。创作方面:曾参与10余部大型剧目的创作,7部被选赴省会演,其中《梁红玉》、《红松岩》获省编剧奖,《黄天荡》获省改编三等奖。先后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安康地区戏剧志》的编写工作,论文《汉调二黄源流探索》获省优秀论文奖。为教学需要,编写了《表演艺术讲稿》(《山花烂漫》安康地区文联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