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才:让孩子接近完美的12个关键
45438800000020

第20章 做人篇(2)

父母不要娇惯和溺爱孩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无限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给予他特殊的地位。应该适当地让孩子明白他所得的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大家因为爱他而给予他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和感谢,学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出来跟家人共享。当孩子学会了在他人给予他东西时表示感谢,那么独占心理和行为也就不会在孩子身上滋长。

4.告诉孩子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原谅别人

父母要教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从而体谅和原谅别人,还要告诉对方关于自己的感受。此外,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要教导他跟对方道歉。

5.父母要有耐性持续训练

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和进度不同,而且孩子的情绪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懂得与人相处、受人欢迎而成为社交能手,必须要有耐性。

6.让孩子学习合作

让孩子看到一起工作和分担任务的好处。或者告诉两个孩子,他们可以得到一份好吃的东西,但必须两个人分享。

7.父母要表扬、鼓励孩子

父母要善用表扬与鼓励相结合,让分享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孩子都会对自己所喜欢的物品表现出一种占有欲,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这种特征就越明显。家长可以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对于孩子乐意与人分享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这能助长孩子良好的品德。同时,家长的表扬、鼓励也应适度,防止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做出分享的行为。

人多力量大,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社会是一个群体,很多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父母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精神,指的是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这种精神,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进行培养。

1.父母要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在家中应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如:有事和孩子一起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使孩子感到自己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对别人的尊重,学会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又如:父母与孩子共同合作画一幅画时,孩子不小心涂错了颜色,家长应体谅孩子的过失,鼓励他重新涂。要让孩子懂得宽容,知道为别人着想。

2.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碍

要想孩子具有必备的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素质的综合培养。比如在吃饭、睡觉时要让孩子互相帮助,值日生要负责任,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对于孤僻的孩子,首先要消除他和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他真正参加到孩子们中间去,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

3.培养孩子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做出了多么优秀的事情,不会表达,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只有注重与别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培养团队精神,才能为别人所接纳与尊重。

4.培养孩子的归属感

父母要重视孩子归属感的培养,教育孩子要关心自己的团队,多为团队献计献策,多做奉献。对胆怯的孩子,应帮助他们克服恐惧、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能凝聚多方面的力量,使团队成员以强烈的动机去做事情。

5.让孩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父母应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儿一会儿,自己再玩儿,等等。这样,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儿得更愉快。

6.让孩子具有双赢意识

让孩子明白,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共同的成功,获得双赢。如果只是自私地想自己成功,而不顾其他人,这样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自己也不能获得成功。

7.父母要发扬榜样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善于与人合作,那么孩子就能够从父母的为人中学到与人相处的技能。

8.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只有将孩子置身于集体之中,孩子才能学到与人共处的知识,不断地积累经验;只有在与人合作时,才会发现有许多的困难,学会与人商量,共同解决困难的方法。从而,提高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9.教会孩子解决小纠纷

孩子与同伴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时或玩儿得不愉快时,父母应及时引导孩子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儿得愉快,如猜拳、轮流等方法,协调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使活动顺利进行。

10.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因为游戏是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深受孩子的喜爱,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11.让孩子学会求同存异

让孩子知道,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有些人的动手能力强,点子也不错,但当他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时,就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同执己见;有的团队成员谈到别人时,对别人很挑剔,缺乏客观看待事情的品质。实际上,团队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不足,关键是成员之间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对培养团队精神尤其重要。父母要教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尊重别人是与他人相处的前提

小东到贝贝家去玩,两人又笑又闹地玩了一整天,本来玩得好好的,到傍晚却忽然吵了起来。妈妈到客厅一看,小东正用手揪着贝贝的衣领,而贝贝却毫不在乎地站在那里,两手背后仰头看着小东。妈妈赶紧把他们拉开,并小声询问:“小东怎么揪贝贝的衣领啊?”小东说:“他把我的鞋藏起来不给我。”妈妈又撅了撅嘴问贝贝:“怎么要藏小东的鞋啊?”贝贝说:“我想让他在咱家吃饭。”

小东一听更急了,大喊:“我凭什么在你家吃饭啊,我要回家吃。”两人争执不下,又要动起手来。妈妈赶紧说:“贝贝不可以这样呀,你想让小东在这里吃饭,可以先问问他,愿不愿意留下来吃饭。要是小东不愿意的话,你是不可以勉强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和不喜欢做的事,要是你不喜欢做的事我们强迫你做,你也会不高兴呀。你不喜欢吃的东西我们非让你吃,你还是不吃,对吧?”贝贝低下了头,低声问小东:“你在我们家吃饭行吗?吃完饭我还想和你再玩会儿呢。”小东的口气也软下来:“那你把鞋还给我,我打个电话问问我妈妈。”

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现在的孩子,家家都是捧在手心里养,所以不免会有一些霸道。在一些家庭中,孩子说了算,于是对外人也肆无忌惮地霸道起来。在这些孩子心里可能认为别人听他的是应该的,根本不懂得还要去尊重别人的意愿。

事实上,尊重别人,是孩子一种必须具备的品德。只有尊重别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视别人的意见,才有可能接受别人的教育,不尊重别人,就没有人愿意指点他、教育他。别人对他提出的忠告,他也绝不会听进去。这样的孩子,很难不断地进步,很可能与社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尊重,也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这样,人际关系之间就会有许多摩擦,就会失去许多的朋友,就会在人生的路上,失去许多帮助,失去许多支持。因此,尊重别人不是件小事情,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

尊重别人这种品德,并不是天生获得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你的孩子也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首先要做的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

比如父母不能把春节里亲友给孩子的压岁钱,随便拿来花掉;不能在隔壁房间的分机上听孩子的电话……因为这些压岁钱是孩子的,孩子有“所有权”;打电话是孩子的私事,孩子有“隐私权”……家长可以从小事入手教会孩子尊重别人,如孩子进入父母的房间,先要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看到小朋友手上的玩具好玩,要说:“可以借我玩一会儿吗?”祖父在自己房间看书报、祖母在旁边整理房间,孩子想要听故事,要问:“爷爷、奶奶,您现在有空给我讲故事吗?”获得对方的同意,才可以进去,才可以拿来玩,才可以走进去听故事。这是因为,这是父母的房间,这是别人的玩具,这是爷爷奶奶休闲的时间。还要教孩子从小学会分清“你的”和“我的”,这绝非培养孩子自私,而是学习社会的规则。这对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并不习惯,而对祖辈的爷爷奶奶来说就更不容易,然而却十分重要。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也不应迁就他,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同时也能保护自己。这样做才有助于孩子将来与人交往、与人共处和与人合作。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抱怨现在的孩子太缺乏文明礼貌素养:和父母顶嘴,在楼道上和其他同学嬉戏打闹,对老师的态度更是十分粗鲁。这些问题让家长们十分头疼,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不断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能学会尊重别人,但是又不知道怎样去教孩子做到文明礼貌待人。

有一些家长相信用这样的方法教孩子:“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没有商量的余地,更不许你顶嘴!”我们说这或许在几十年前曾经起过作用,但现在不行了。

另一些家长则认为,如果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不是太高,他们就会得到孩子的尊敬,这种想法的后果是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显然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尊重应当是包涵关心、礼貌、理解和合作在内的综合素养,而且最重要的是尊重必须是相互的。

互相尊重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让孩子了解尊重别人是与他人相处的前提,这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培养孩子的孝心

“孝子,孝子,孝敬儿子。”到底是谁要孝敬谁?在这个孩子至上的社会里,这句半开玩笑的调侃倒真是有点让人迷茫。在当今,相当数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就更是屡见不鲜。

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要求。

据调查,许多家长对孩子孝敬长辈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幼儿园、上学离家时能说“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回家见到父母能说“爸爸妈妈好,我回来了。”就相当满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东西时,举手让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长辈们则觉得孩子非常乖。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礼貌来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同然要讲文明礼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关心父母、长辈,在需要为父母长辈付出辛劳时自觉自愿,而且形成习惯。

有这样几则报道:

一个年仅三岁的小孩儿,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在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他把父母做好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他为父母分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

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母亲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看着这样的报道,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许多为人父母者热泪盈眶。

孝心,作为传统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温馨幸福。据有关调查,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间一代孝敬长辈,孩子就会懂得孝敬父母、祖辈,这样的家庭中不仅长幼有序,而且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呈现一种和乐融融的气氛。这对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的。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还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责己严,为父母分忧解难。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

此外,父母也要做出好样子。父母对孩子祖辈的孝心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真孝心或假孝心,是骗不了孩子的。因此,为人父母要对自己的孝心作一番反省,先从自身做起,这样,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