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真孝敬长辈,就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
培养孩子的孝心,必须从小抓起。
心中充满爱的孩子,就会为别人所爱
“爱心”是人类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到现在的“只有善行才会为你带来声誉”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弱者的同情心,对社会的责任心,是其基本内容。一个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爱护他人的孩子,也一定会是一个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长大后也能关心爱护周围的一切。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也能与更多的人合作,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所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在家庭教育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爱孩子要理智地去爱,要有原则
父母不能单向地给予孩子无偿的疼爱,却没有向孩子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会渐渐地铸成一些令人忧虑的后果。父母爱孩子要得体、得当、有分寸,不能处处包办代替。不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如给孩子买礼物,要对他说这是父母辛苦挣来的钱,长大要懂得回报。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疼爱中受益。而且还要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具有人情味,将来才能适应社会。
2.父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孩子在实践中塑造爱心,如:给老人泡杯茶,送礼物,说些体贴关心的话,带着孩子去看望生病的人,给予他们同情、帮助,来感染孩子的心灵。另外,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并鼓励他与同伴共同分享好吃的、好玩儿的东西,同时,让孩子学会宽容、谦让。这样,孩子的爱心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了。
3.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要鼓励孩子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常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以会劳动、能负责为荣耀。如承担适度的家务;主动帮爷爷浇花、喂鱼;给晾衣服的妈妈递衣架;为邻居老人拿牛奶、传信件、送书报等。有的父母不准孩子参加家务或社区劳动,生怕减少了孩子看书、习字的时间,分了孩子的心,影响学习成绩。其实,如果安排得当,适量的劳动与专注的学习交叉进行,可以调节大脑不同区域的负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有条理的劳动习惯可以对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孩子终生受益。
4.巧设意境,进行情感教育
父母要做发现者和讲解员,及时进行爱的传递,让爱从小在孩子心中萌芽、成长。如看到母鸡保护小鸡时,可介绍母爱的伟大、无私和奋不顾身;雪后的草地上,似乎听到小草在呼喊:“雪压的我喘不过气,谁来帮帮我?”孩子会主动开始铲雪;讲故事、阅读书籍也是培养爱心的方式之一。
5.让孩子建立与有生命的动物的感情
专家研究发现,幼年、童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会感情冷漠。特别是在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残忍,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因此,为了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丰富细腻的感情,父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孩子饲养小动物。父母有责任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同情心。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富于同情心的人善于了解别人的处境,随时准备从道义上、行动上支持别人,从内心深处关心人、同情人。没有同情心的人,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在他的心目中不会有他人幸福的概念,他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6.转移孩子的坏习惯,引导正确的方向
父母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宽容地给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用博大的爱心去感化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这才是爱。很多时候,先听听孩子的想法,你会有新的体会,才能有目的地、恰当地进行评议,也只有恰当的评议才能使孩子信服并接受你的建议。不要直接地去指责、埋怨孩子,应多给孩子建议性的引导,让孩子确实认识到父母是为了自己好。
7.培养孩子的情感感受力
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家庭的氛围,给孩子营造一个有人情味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情感感受力的重要手段。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一种孤傲、怪癖、冷漠的性格。要让孩子知道如何感受别人的痛苦,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并且在别人需要时主动伸手援助。
8.保护孩子的爱心行为
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的某些求援,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支持自己的爱心举动,从而产生错误的观点。当父母帮助孩子去实现了一件有爱心的事情时,孩子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从而对自己的爱心有了正面的认识。当孩子做了有爱心的事情时,不管这件事情是否经过父母的允许,首先要给他们肯定和赞扬。你应该说:“好孩子,你真有爱心!不过以后要和我商量一下好吗?”当孩子想付出自己的爱心却又无力实现时,你应该说:“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做吧!”
要让该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会有很多朋友
孩子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他。
人的本质是爱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构成的。乐于助人,就是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随时去支持别人、关心帮助别人。培养孩子从小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德,对孩子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那么,父母怎样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呢?
1.让孩子阅读鼓励助人为乐的书籍
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孩子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行为。父母要善于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故事类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把故事中所含的哲理告诉孩子,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助人为乐,做个爱学习、爱同学的好孩子,进一步懂得做人的道理。
2.给孩子布置任务
让孩子在邻居之间或是校园里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照料宠物,做饭,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做游戏,或者给不幸的孩子制作玩具,这些都可以培养大多数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自发地去做这些事情,必须有人鼓励他们、教他们,甚至有时需要强迫他们,但只能是温和地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3.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有些父母非常注重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经常鼓励孩子的爱心行为,他们的孩子就乐于助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能为别人着想,这反映出孩子效仿了父母的行为。要是孩子情绪好,他是极有可能帮助别人的,所以努力让他保持那种状态非常值得。
4.做孩子的榜样
如果父母做出好榜样,孩子们喜欢参加志愿活动的可能性会增加好几倍。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项目的时候,父母也可以把孩子带上,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是父母言行不一,孩子们只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即使父母把原则和指令讲得头头是道,也一点用处都没有。
5.庆祝孩子所取得的成就
在孩子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之后,或是帮助别人之后,父母要主动和孩子谈论他的感受,了解孩子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并对孩子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
6.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个人在与人接触的时候,别人不可能很快了解你的人品与学识、能力如何,然而却能够从一个人的待人接物是否诚恳、有礼貌上看出来。如果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会直接并且严重地影响到他将来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事业的发展。
7.提供孩子关心别人的机会
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当中,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与社会当中有价值的成员,因此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如让孩子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学着帮助或者照看比自己年龄小的小朋友,试着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8.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志愿服务内容记录下来让孩子在日志上记录下他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时间。等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会对他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务的场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而且可以把这样的照片放在一个特别的相册里。
9.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感
要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就要在孩子身上培养起对他人的爱。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使孩子关心和热爱自己的父母、周围的成人和小朋友,对别人有同情心。现在,有的孩子接受了父母和周围人们过多的爱,而缺少爱别人之心。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自我中心”性格,自私、任性,甚至发展成为粗暴的行为。其实,爱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不仅父母爱孩子,还要培养孩子从小爱别人,使孩子心地善良,能把别人的不幸当做自己的不幸,从心灵深处关心别人。
10.让孩子学会保持距离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做事时应当与人适当地保持距离,留有余地,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对方的内心有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
把孩子培养成有教养的人
教养是彬彬有礼的外形与深明大义的内涵的有机统一,是最大限度地为方便他人着想,不能为了方便自己而妨碍他人和公众的利益。同时,获得教养并不需要高昂的学费和高贵的讲堂,它是在与人相处和自爱自律的生活中慢慢滋养起来的,是细水长流的、天长地久的人生修养。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常常认认真真地辅导孩子学习,并误认为教养是孩子学习文化的自然结果,于是忽略了孩子平时的为人处事方式,以为这些小事孩子长大自然就能学会。其实,孩子的文化学习能力多少有些先天遗传的成分,而教养纯属后天教育和环境熏陶的结果,只有从现在开始着眼于孩子的教养问题,才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1.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从孩子出生到渐渐长大,父母已经习惯了从一点一滴保护和照顾孩子,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水平远远超过他在文化学习中的动脑水平,很多生活上的事情他都有能力自己做了。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合理地安排孩子要做的事情,比如,让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自己清洗和整理一些小衣服、碗筷小物件,等等。
2.对孩子不会做的事要加强指导
孩子初学生活自理,肯定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如干家务活,对于干得少的孩子来说,他们扫地、擦桌子可能不得要领,结果干得拖泥带水。于是有的父母把孩子讽刺一通,有的父母可能觉得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干得了,孩子因而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最初几次父母不要害怕孩子“闯祸”,可以站在旁边看着孩子把扫地、擦桌子的活儿干完,这样一方面对孩子实行“现场监督”,另一方面进行“现场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3.父母要做好表率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关键的,孩子耳聪目明、记忆力强,父母的言行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次在学校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活动中发生了点小摩擦,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们和好如初,又在一起玩儿了。可是,两位孩子的家长却为了各自的孩子而当着孩子们的面发生了口角,使得两个孩子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不利于家长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
4.让孩子学会讲礼貌
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切合实际的礼貌待人要求,教会孩子说礼貌用语,并训练他们说这些话的场合。要教孩子尊重长辈,懂得早上说“早”,见面问“好”,道别说“再见”,与邻居的长辈见面也要打招呼。有客人来时,孩子要懂得问好,在大人讲话时不插嘴,在客人面前不做无礼貌行为。有小客人来时,要把玩具拿出来主动和小朋友玩儿。另外,孩子随父母外出做客也要懂得做客的规矩,不得大声喧哗,接受食物、礼品时要道谢,不得主人允许不拿人家的玩具,绝对禁止随便开别人的抽屉,等等。
5.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孩子学会料理自己的小天地。尽可能给孩子准备一个小角落或几个大纸箱,让他把自己的玩具、小书放在里面,有条件的还可以给孩子一张小椅子、一个小桌子,让孩子自己看书、画图。告诉孩子,用完的东西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是一个极好而又容易被成人忽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