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需要的智慧
不要老认为孩子太小,其实他在一天天走向成熟。在我们的关注中,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的人生经验,会给予成长中的孩子另一种智慧。
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老好人”
明明的玩具被元元摔坏了,明明就抓住元元要和她算账。明明的表哥走过来说:“算了算了,以后让你爸爸再给你买个新的吧,她也不是故意的,小男生应该大方一点儿,不能打小女生。”明明就不再说话了,可元元却以一副得理不让人的架势说:“谁让你不给我玩的,你不给我玩,我就让你也玩不成。”明明的表哥听到后也很生气,但又不知该说什么好。批评元元吧,她是女孩,一说她,她就该哭了;不说吧,心里又堵得难受。这时,元元的妈妈来了。元元的妈妈居然也支持自己的女儿,说明明比元元大,本来也该让着她,要是明明一开始就把玩具给元元玩了,元元怎么还会去摔明明的玩具呢?
明明觉得很委屈,自己的玩具被摔坏了,自己还变成了个犯错误的孩子。表哥也觉得很生气,自己本来是来主持正义的啊,怎么最后反倒让好人受了批评呢?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时候,都是有理的人为了面子或是不愿伤了和气,反倒被没理的人占了上风。久而久之,有修养的人只会处处避让,品德高尚的人反倒受到别人的欺侮,宽厚则变成了一种软弱。
不去争,只会被别人认为是不敢争;不去吵,只会被别人认为没本事去吵。渐渐地,一个宽厚的人就会变成一个懦弱的人,该争的利益也不会争,该讲的道理也不会讲,受了损失,还要受气,这就是“老好人”的下场。
所以,作为父母,千万不能认为忠厚老实的孩子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老实”要“老实”得合理,不能做无原则的“老好人”。
那么,怎样让孩子性格宽厚而又避免做“老好人”呢?
1.要让孩子明白宽厚不等于一味地退让
做人应当宽厚一点,在别人需要某些东西的时候,应当尽量给予;在别人犯错的时候,应当尽量原谅。但是给予和原谅也要分场合,当别人和自己竞争的时候也去给予,那必然导致竞争的失败;当别人对自己恶意中伤的时候也去原谅,那这就不再叫原谅了,而该叫做窝囊。做人不能一味地退让,要分清哪些该让,哪些不该让。
2.不要让孩子盲目地善良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谁都知道该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好孩子”,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品德恶劣呢?所以,有的家长宁愿让孩子吃一点亏,正所谓“吃亏就是占便宜”。但是,吃亏真的就是占便宜吗?农夫和蛇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农夫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蛇,蛇却反过头来咬死了农夫。盲目地善良,不分是非地“吃亏”,只会害了自己。
3.在必要的时候,要以攻为守
有人常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实际上一有些人却是“人若犯我”,我也不敢去“犯”人,只会死守,守不住了就退,退不了了就忍受,忍不住了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所以,作为好人,在必要的时候也应当对那些恶意伤害自己的人给以有力的反击。该说的话当说,该争的利益当争,该给别人的教训要给。在通常情况下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也该让孩子学会用有效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尊严。
小鬼当家——让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们或许看美国电影《小鬼当家》看得太多了,把犯罪分子的智商估计得太低了,把自己的智商估计得过高,觉得自己就是智多星——小鬼。平时,道理都明白着呢,但一遇事,就什么都忘了。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一塌糊涂,不知从何做起。认识和行为有极大的反差。现实生活毕竟不是文艺作品,犯罪分子就是利用了孩子们的这些弱点,屡屡得手。
“陌生人敲门开不开?”
如果你这样问孩子们,孩子们一定会说:“决不开门!”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老师随访了几个学生,结果是敲一家,开一家。
孩子们容易受到伤害,有时看似是一种偶然,但实际上是一种必然,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其中一条是大人们教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时,重说教,轻演练。要在真实的环境下对孩子们进行实际演练,他们才能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学到从说教中学不到的东西。一旦遇到坏人,心里就有底,不再觉得那么无助,那么慌张。遇到突发情况,就知道怎么对付,如何保护自己。
自我保护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人从出生起,面临的最低需求就是生存。人们在未受到外界自然、犯罪分子的侵害,没有面临生与死的威胁时,似乎感受不到生命与保护生命的重要性,而当真正遇到危险时,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危险。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1999年,全国0~14岁儿童少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平均每年都在16000人左右。用这个数字除365天,平均每天都在消亡一个班。这里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交通事故,90%以上的交通事故是由于人的交通意识淡薄,也就是主观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
研究人员在一项调查中发现,60%的事故是发生在家里,或者在家的周围。家是人生活中最放松的地方,却更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孩子从自己家的阳台上掉下来,还有孩子掉进附近的臭水沟淹死的事。如果父母及早教会孩子良好的保护意识,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下面有8种儿童自护自救的方法,父母可教会孩子掌握。
1.注意不安全的因素
在紧要关头,应该相信直觉。父母不仅要告诫孩子留神从接触的人或事中注意到不安全的因素,还要鼓励孩子讲出使他们感觉不安的人和事。
2.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的策略。如:有的罪犯装做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有的罪犯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等等。父母应告诉孩子,任何人甚至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们带走。
3.不只是陌生人才对自己有危害
父母一般经常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什么是“陌生人”?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其实,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
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
4.要学会大声呼叫
小孩身单力薄很难打败罪犯,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叔叔!”骑自行车的儿童可以利用自行车做掩护,让罪犯难以将你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
5.要勇敢地说“不”
每位父母都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比如,有人威逼孩子做危险的事情时,要勇于说:“不!”
6.明确不可触摸的地方
孩子到了四五岁,家长就应向孩子说明泳衣遮盖的部位是个人隐私区,任何人都无权接触。即使是医生做检查,也应要求监护人在场监督。这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7.知道谁是能帮助自己的人
遇到麻烦找警察,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仅此还是不够的。例如警察不在附近,孩子就不知求助其他人。还应让孩子知道,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求助,多一个机遇就多了一个生存的希望。
8.在游戏、演练中增强自护自救本领
仅跟孩子讲述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讲的时候可能记住了,可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唯一能使孩子掌握的途径是通过角色游戏和演练。经过多次演练就能领悟要领。在家庭游戏中父母可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环境,向孩子提出问题,测试他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要演练父母和孩子之间如何保持通讯联络的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遇到危害时,及时正确地报警是首要环节,一旦报警出现失误,不仅会使公安机关失去战机,而且会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作为家长不但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报警、急救方法,还应该教会孩子正确使用这些方法和掌握注意事项。
1.遇事拨打“110”
“110”是警方为了更及时地打击犯罪而设立的报警服务台,全天候接受公民的报警求助。打“110”是最快捷的一种报警方式。
2.报告主要内容
发现、发生案件的时间、地点,现场的原始状态,有无采取措施,犯罪分子的人数、特点、作案工具、车辆情况(颜色、车型、牌号等)、携带物品和逃跑方向等等。打“110”报警时还要讲清你所在的位置,使用的电话号码、联系方式。
3.就近迅速报警
如果你的身边没有电话,或者遭到侵害危急,要到距自己最近或最方便的公安机关报警,也可以向巡逻、交警求助。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便于警方出击。
4.灵活机动报警
万一你遇到歹徒的袭击,无法自己报警,或因行动不便,要及时委托家人或周围的人报警。对一些案件,也可以通过书信形式报警,要注意书信的内容必须真实、清楚。
5.准确提供物品损失情况
说明是什么物品、它的颜色和形状如何及损害程度如何,陈述得越详细,对破案越有利。如果家中被盗抢的是移动电话或存单、存折等物品,家长要及时到有关部门办理停机手续或停止付出手续。
6.正确保护现场
报警完毕后,被侵害人或目击者应当在现场等候民警的到来。对一些杀人、抢劫、盗窃等案件现场,还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在民警到来之前,除搭救伤员外,不让任何人进入。
(注意事项:教育孩子不得在没出事的情况下因为好奇或好玩而随意拨打报警电话或虚假报案,否则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让家里的小太阳懂得妥协
很多独生子女可以独占家长的宠爱和关注,而这很容易激发、助长他们的自我中心倾向。由于他们从小经常被当做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既然是小太阳,那么家里的其他人就必须同着他团团转,时时刻刻捧着他、护着他,而小皇帝当然是说一不二的——他的要求必须满足,他的愿望必须实现。独生子女的这种生活状态,使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从自己的立场、愿望、感受、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和行事、为人;而很难主动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照顾他人的愿望,满足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感情、感受和利益,也就是一切都从自我角度出发,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中心色彩较强的孩子,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宽容、妥协的品质,往往表现得自负、狂妄或唯我独尊,热衷于诉求自我意志;而很难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意志,甚至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别人按照他自己的意见、意愿或吩咐行事。但是,如果他的意志不能为他人所接受,甚至为他人所否定、排斥,他此时又会滑向另一个极端,由自负、固执、狂妄迅速变得自卑、软弱且充满不满和怨恨。
在情感上,有这种倾向的孩子大都不易被感动,其情绪经常处于焦虑或不快的状态。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非常激烈,以至很难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这是因为他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忍气吞声”,一直没有养成压抑冲动及不满的习惯。即使同他有亲密关系的人,比如他的父母,他也往往很难站在自己父母的立场上替父母考虑,体谅父母的难处,照顾父母的感情。相反更有可能因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或拒绝了他的要求,而遭致他的强烈不满,甚至敌视、仇恨,表现在言语行为上,比如对自己的父母不理不睬、大吵大闹,甚至公然辱骂父母等。
这样的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会毫无节制地诉求自我意志,毫无节制地要求对方,总认为自己说的话才算话,别人说的话就不算话。当别人无法接受他、满足他时,便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且认为自己遭到了对方的伤害。由于对他人缺少宽容、妥协,所以为人处事往往缺少变通,显得任性、同执,以至十分顽固。当对方无法接纳自己或满足自己时,他们要么因意志受挫而情绪低落,要么通过指责、攻击对方使自己的挫折感或心理焦虑得以转移释放。这样的孩子当然难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则是一种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立感。由于担心自己被忽视,被边缘化,所以他们往往会以更激烈的方式来诉求自我、表现自我,但结果却总是因为方法或态度的问题而把事情搞得更糟。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妥协、善于变通,在这一点上,对独生子女尤为必要。家长需要把这样的信息传达给孩子:一个人的意志,具体包括各种想法、愿望、要求、意见、主张、决定等表达出来之后,不一定都能得到他人的接受、认可、采纳,相反倒很有可能遭到他人的排斥、否定,甚至忽视和嘲笑。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彼此发生这种意志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像一些家长说的那样:“不能总由着孩子,现在这个社会,谁还由着谁啊,总是由着他,他长大后还怎么适应这个社会啊。”每个人都有可能与他人的意志发生冲撞,或自己与大家的意见无法统一,或自己的意见为人所拒等等。这些情况经常发生,而发生了这些情况,孩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做出意志上的妥协,比如适时地修改、回缩、放弃自己的意志,或转而接受别人的意见等。
总之,与人交往要随方就圆,而不能“一条路走到黑”。人与生俱来就有诉求自我、最大化地彰显自我意志的本能,而意志妥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一种压抑,当自我意志在外界的压力下被迫修改或放弃时,人会产生挫折感,自我中心倾向较强的人,其挫折感也很强。但这种意志上的挫折却是一个人必须经受的考验。
家长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而是很多人共同的世界。鲜花、掌声、奖杯,以及各种成功、成果、荣誉也不是专为一个人准备的,而是为所有人准备的。所以,除非他完全脱离社会,否则一个人的意志总要有妥协的时候。
赞美是语言的钻石,让孩子从小学会赞美别人有一次,上三年级的刘明和父母到叔叔家做客,婶婶烧了一桌子菜,很难吃。刘明的父母都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婶婶也满面通红,坐立不安。刘明却说:“婶婶烧的菜味道很特别,我有个同学就爱吃特别的东西,下次请他来您家吃饭好吗?”饭桌上尴尬的气氛立刻得到了缓解。
赞美是语言的钻石,它有着巨大的威力,是我们乐观面对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赞美更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可以约束人的行动,使人自觉克服缺点,积极向上。
向别人传递一个真诚的赞美,能给对方的心灵带来光明。赞美别人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赞美别人呢?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1.赞美别人一定要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