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14

第14章 字典与词典

汉字中的字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汉语所用的词多数为单音词,所以字和词的界限不怎么严格,因而字书也就是辞书。至近代特别是现代,汉语所用的多数为复音词,所以字和词的界限就比较明显了。由于解字释词的重点不同,近代便有了字典和词典的区别。字典兼收语词,以释字为主;词典以单字为词头,解词为主。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字典这个名称是清代《康熙字典》最初使用的。以往解释文字的构成和字音字义的书通称字书。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花了六年时间编撰《康熙字典》,收字达四万七千多个。据传康熙曾称赞这部书“善美兼具”,可奉为“典常”,乃称为“字典”。此后这类解释单字的书遂被称为“字典”。

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收单字48000多个。解放后出版的《新华字典》较适用,收单字约十一万一千个,词组、复音词三千五百个左右。

词典方面,《辞源》编辑较早,规模较大,由陆尔奎等人主编,1915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刊行。约收词目100000条,是一部专供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商务印书馆曾于70年代末修订出版的《辞源》,共四大册。与《辞源》

相媲美的另一部百科性词典是《辞海》,开始刊行于1936年,主编舒新城等,所收词汇量和体例大致与《辞源》相同。1979年修订出版的《辞海》收单字14672个,词目91706条,共计一千三百万余字。现又出版1989年修订本,篇幅大为增加。《现代汉语词典》是解放后一部较有影响的词典。包括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

康熙以前没有“字典”和“词典”的名称,有的只是字书、训诂书和韵书。字书以《说文解字》为代表,以讲字形为主;训诂书以《尔雅》为代表,以讲词义为主;韵书以《广韵》为代表,以讲字的音韵为主。近代开始刊行的字典、词典就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汉语大字典》是1975年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统一规划,由当时已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和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亲自组织,由四川、湖北两省的四百多名专家、学者和语文工作者编纂的。于省吾、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任该字典的学术顾问;主编徐中舒教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学部委员、饮誉海内外的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副主编李格非、赵振铎、冉友侨、朱祖延、李运益、晏炎吾等。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真正的“大字典”。

一是“大”。《汉语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之后我国文化史上最大的一部字典。全书共分8卷(其中第8卷为附录和索引),每卷约二百万字,共收楷书字头54678个,比《康熙字典》还多7643个,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誉为当今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过的汉字,都能在《汉语大字典》中查到。

二是“字”。《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体例以“字”为中心,集形、音、义于一体。对每个汉字的形、音、义都有历史的、全面的反映。在字形方面,对古今楷书汉字作了整理,并收到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篆书和隶书形体,以反映汉文字的结构、演变;在字音方面,采取现代、中古、上古三段标注法,使小学生也能正确读出每个字的普通话读音;在字义方面,凡在古今着作中有书证,并可据以确立义项的,都一一分列,义项完备。对多义字的解释,则按照本义、派生义、通假义顺序排列,理清其源流,反映其发展。

三是“典”。《汉语大字典》具有字典的典范性。每一字头、字形的确定,古文字形体的选取,字音的标注,义项的建立,都逐一经过严格的审核,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原则进行处理。从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中编纂人员制作的资料卡片就近六百万张,编写的16开油印初稿本重叠放置在一起高达二米多。

全书八卷于1990年出齐,出版者为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