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02

第2章 古文字

考古发现,中国古史从元谋人讲起已170万年。但文明史,应以有文字为标志。一般认为中国最古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始于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28年之间。文字发展趋势,先象形、后形声。甲骨文中有大量形声字,可见甲骨文出现前,早有文字。现已证实在甲骨文前有一种陶文,这种文字比甲骨文早600年到1000年,约在夏朝晚期。那么,文字萌芽时期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山东大坟门遗址发现陶器,上刻原始文字,称陶文,据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这时已有文字萌芽,但尚无“成文历史”,可说是“文明”与“野蛮”两种文化交错阶段。它离今已5000年左右。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是合乎科学的。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古书里载有许多传说,伏羲画卦,神农结绳而治,仓颉造字,这都可以说明我国的文字是从简单的符号图像,慢慢演进而成的。

商人用的文字已在三千字以上,可以表达当时的语言及一切的事物、思想。我国的语文因为是单音、孤立的,所以我国的文字有许多特殊的形式,是其他语言所办不到的。如句子可以很短。《三字经》是三字一句,《诗经》的句子,也以四言为多,古文超过十字一句的句子很少。因为是单音、孤立,每句可以同样的长短,讲究“双声”“叠韵”,讲究“对称”,做对子,作诗都以此为基础。此外如“回旋诗”“连环诗”,以至六朝的各种各式的赋。有一种整篇上千字的文章,都是用有“水”,或有“木”的字来写的。有人称这种赋为“字典式”的文章。

我国文字与其他文字最显着的分别,是方块字,而不是拼音的。最早的文字,可以说是图像及符号。图像的基本是形状,古书称之为“象形”字,符号的基本是抽象的意义,古书称之为“指事”。二者之间,义尤为重要。

在商代的甲骨文里,许多字都是多形的。如“羊”字,可以写成四十几种样子。可见这种字的创造,最早只是要表达某一种事物,字形之大小,字画的繁简,都不甚重要,而且这许多字形,都不必要表示该字的声音。

后来又发明了四种造字法,“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加上早先的“象形”“指事”共六种造字法,古人称之为“六书”。商代甲骨文可读之字共11106个,其中象形的550个,会意的100个,形声的345个,指事、转注及假借的字很少。周以后的新字,多数是用形声法来创造的,汉朝字典《说文解字》所录:形声7697个,会意1167个,象形364个,指事125个。

清初《康熙字典》收47000多字,形声约占90%,我国文字离开象形、指事初创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不过,我国文字学的研究,仍以字形最有成绩。

第一字中国文字的两个源头

中国文字的第一个源头是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的距今7350年至7800年前的彩绘符号。它们后来发展成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乐都柳湾、清江吴城、宜昌杨家湾等地出土的大批刻画符号。尽管许多学者不承认它们的文字性质,说成是“随意刻画的记事符号”或“八卦数符”,但不少彝族学者反复指出它们与现存古彝文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许多刻画符号均能用古彝文释读。

中国文字的第二个源头是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地出土的距今5500年至6310年前的彩绘与刻画的象形符号。它们虽比大地湾刻画符号晚了约两千年,但从字形结构来看,已具有偏旁部首之类组合形式,而在使用方法、使用场合、刻画部位、刻画对象等方面,表明它们也是一种记录丧葬祭祀巫术法器咒语的成熟文字,只是以象形为特征而已。它们之前似乎还有一个漫长的草创阶段,估计也需两千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它们的萌芽可能在距今八千年前左右。这种以象形为特征的音节文字,后来可能随原始居民的迁徙,一部分去美洲演变成玛雅象形文字,一部分溯长江而上入四川演变成巴蜀图符。而留在大汶口地区的原始居民可能融合到中原地区,其文字被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的先民所吸收,演变成后来的殷墟甲骨文,时间当在距今7500年前左右。因为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7500年至8500年前的三块刻符龟甲和一件有契刻符号的柄形饰,上面的“日”“月”二字,和殷墟汉甲骨文完全一样。

贾湖遗址的龟甲刻符不仅开了中国文字史上的龟灵崇拜卜甲刻辞之先河,而且也是汉甲骨文之原胚,它简化了大汶口遗址刻画象形文字,采用了大地湾遗址刻画文字草线刻画书写方法,又保留了象形基本形式,并吸收了大地湾遗址刻画文字的表音技巧。自贾湖遗址至殷墟的甲骨文经历了漫长岁月,反复吸收的刻画文字,并交叉组合成十几万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