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25

第25章 官话·国语·普通话

官话、国语、普通话这三个名词是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华民族共同语的不同称谓。然而,这三种称谓在英文中都对应同一个单词Mandarin。Mandarin的汉语释义是:

(中国)官话,指:旧中国宫廷和官僚阶层所讲的北方话;(中国)国语。(《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旧用法)清朝高级官吏;(标准)中国国语(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使用)。

(《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加拿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英文词典(Gage-CanadianDic-tionary,1983)中,Mandarin的英文解释译成汉语为:

1.(历史上)中国宫廷内、政府官员和其他受过教育的人使用的语言。

2.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语言。

Mandarin一词之所以有以上释义,与它的来历有关。据说该词是英国人乔治·马嘎尔尼(GeorgeMacartney)创造的。马嘎尔尼是英国派往清政府的第一个使节。他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曾两次谒见乾隆皇帝。他发现清朝朝廷官员以及一些知识分子所用的语言不同于各地方老百姓说的方言,而这种官场用语,地方上称之为“官话”。于是他把英文中mandate(命令,委任)一词加上(“人”的谐音)构成Mandarin,表示这是朝廷委任的官员们所使用的语言。他于1794年回英国,此词也就随之进入英文词典。暂且不论此传说是否属实,总之MaMmin一词的释义就是指中国旧时的官话、现时的普通话(或国语)。

“官话”一词早在马嘎尔尼来华之前就已产生了。明代何良俊所着《四友斋丛说》卷十五中有文:“雅宜不喜作乡语,每发口必官话。”可见明清时代“官话”已是上层社会的时髦用语了。然而“官话”的根基不过是汉语中通行较广的北方话。

辛亥革命以后,“官话”一词废弃,改称“国语”。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官话”和“国语”有一个共同的义项,即“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语”一词不用,改称“普通话”,而在台湾和海外华人中仍然保留“国语”之称。不论使用哪种称谓,海峡两岸在推广中华民族的“共同语”上,可谓异曲同工。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学子出国留学,普通话随之席卷海外,“普通话”一词也自然为广大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所认同。可以说现在海外华人及港澳台同胞都知道“普通话”所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别的什么语。既然如此,继续沿用“普通话”这一名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曾经有媒体说:“普通话”一词将逐渐改用“通用语”(《咬文嚼字》

1996年第2辑),并认为这样做“在国际上也能接轨”等等。也许“通用语”

一词比“普通话”在概念上更贴切,但是,在“普通话”一词已被广泛认同的情况下,将其改称“通用语”,势必让海内外同胞再经历一个过渡时期(或“接轨”阶段)。况且,即使改称“通用语”,它的内涵仍然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普通话”条)在英语世界里,它依然是对应Mandarin。

如此看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沿用“普通话”称谓不会影响到“与国际接轨”。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个称谓,关键是如何大力推广普通话,在“推广”上下工夫,尽快“使十三亿人都懂得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这样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而“有助于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