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05

第5章 汉字综合知识

着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在他的《解开汉字之谜》一书里,提出汉字是继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论断,并且预言:

“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1.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即殷王朝首都的遗址殷墟,发现了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两百年左右,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汉字。

2.汉字一共有多少?

在当代,《中华大字典》收录汉字四万八千多个;《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六万多个。

3.汉字虽多,但常用字并不多。北京七四八工程标准汉字组检阅现代文章7075篇,计2162万多字。其中共发现汉字6300个,这2162万多字,有99%是用这2400字写成的,而剩余的3900字,出现率仅为1%。因此专家们认为,掌握了这2400个常用汉字,阅读、写作便不会有多大问题了。

4.为了进一步理解上述观点,再让我们看下列统计数据:2000多年前的《韩非子》,用字2680个;号称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全书共731017个字,使用不同汉字4462个;《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用字3002个。

5.据专家统计分析,有42个汉字使用的频率最高,它们竟占到一般报刊用字的25%。这42个汉字是:的、一、是、在、了、不、和、有、大、这、主、中、人、上、为、们、地、个、用、工、时、要、动、国、产、以、我、到、他、会、作、来、分、生、对、于、学、下、级、就、义、年。

6.再细分一下,在这42个汉字中,排行在首的“的”字,出现频率最高,一般文章的25个字中便会出现一次,占全部汉字用字率的4%。

7.安子介的《解开汉字之谜》解说的3650个汉字是作者从140万个汉字中按频度选出的,如果能够有选择地掌握其中两千八百多个汉字,就足以理解现代中文报纸内容的99%。这3650个汉字,经过作者具有创造性的联想,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神奇的故事。例如,书中对“夷”字的解释,作者认为这个字可拆散为“大”和“弓”两个字。这是因为殷商时期的氏族善于制造大弓,作为抵挡敌人进攻的武器,给人一种安全感,所以就有了“化险为夷”的句子。又如对“人”字的解释,更是浮想联翩。作者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从人开始的,不管从一个人的行走或两脚跨立的姿态看,其形状都像“人”。作者由此又联想到“大”“天”“夫”等一类与“人”字有关的汉字。这种归纳方法,有助于那些对汉字感到陌生的外国读者掌握汉字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颁布简化汉字,是对汉字发展的巨大贡献。不过有时需要繁简两体并存,有的字不能化“简”为“繁”,有的报刊出海外版行销海外,用的是繁体字,排印时就要将稿件上的简体字恢复为繁体字。在这化简为繁之中,往往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差错。例如:

“後”简化为“后”,有人以为“后”只是“後”的简体,一化简为繁,慈禧太后的“后党”就成了“後党”;“皇天后土”就成了“皇天後土”……‘乾”简化为“干”,化简为繁时,“大动干戈”成了“大动乾戈”“天干地支”成了“天乾地支”……“里”简化为“里”,一化简为繁,就出现“下里巴人”“某人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