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04

第4章 甲骨文发掘与整理

甲骨文,又叫“卜辞”“契文”“龟板文”“贞文”“龟刻文”“殷墟文字”“龟甲文字”“殷墟书契”等,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多为占卜吉凶的卜辞和占卜的记事。

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是历时273年的殷都。周灭殷后,此都湮灭,后人将此处称为殷墟。清光绪年初,小屯村的剃头匠李成,染了一身疖疮,没钱医治。一天,他试着将那些扔在河边的甲骨拣来碾成碎粉敷在脓疮上,脓水被吸干了,后来他用石子在手上划个口子,再把骨粉敷上,又止住了血。村里那些读书人说它是“龙骨”。李成把它拿到中药铺出卖,药铺以一斤六文钱的价格收进。

第一个揭开中国甲骨文之谜的人是王懿荣。1899年,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患了疟疾。他精通医道,药都要经他过目后才送去煎。有一天,在一味涩精补肾的“龙骨”上发现有刀痕,是一种似字非字的刻画符号,这符号与他研究的铜器铭文有些相似。精于金石之学的王懿荣断定此物不同凡响,经反复揣摩研究,认定其为殷商时代的一种文字。他立即将中药铺里刻有文字的“龙骨”全买下,初得千片。

他死后,甲骨文为丹徒刘铁云所得。刘又托人奔走购买,所集很多。上虞罗振玉在刘处看到甲骨文字,惊为奇货。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刘铁云择龟甲中字迹完好者千余片拓印为书,名《铁云藏龟》,凡六册,这便是我国甲骨文字印行之始。

不久,朴学大师孙诒让得识,在1904年写成《契文选例》二卷,这便是我国学者用甲骨文考证古文字之始。

到1906年罗振玉继而开始搜购甲骨,并派人专至安阳采掘,共得甲骨三万余片,为历来收藏家所不及。他先后编印《殷墟书契》八卷、《殷墟书契菁华》一卷、《殷墟书契后编》二卷、《殷墟书契续编》六卷。给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学术界的贡献极大。

但是由国家正式有组织、有计划,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掘,还是从1928年开始的。从1928年到1934年,前中央研究院陆续进行了九次发掘,共发掘龟甲、兽骨6513片,择出3866片,编为《殷墟文字甲编》。后1934年到1937年又组织了六次发掘,共发掘龟、骨18405片,编为《殷墟文字乙编》,从此我国研究甲骨文字的材料更加丰富而完整。1938年至1947年抗战期间,日本人曾组织所谓调查团到安阳发掘,出土不少文物运往日本。抗战以后所出土的有字甲骨,相当一部分流散国外。1949年至1973年殷墟共出土有字甲骨五千多片,另外,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墟文字缀合》,将断碎了的甲骨联结起来,从而补充了许多资料。

近年又发现了周代的甲骨文,字体细小到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1985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考古队在西安市西南二十多公里的长安县斗门镇花园村一带,发掘西周名都镐京的大型宫室建筑遗址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部落聚居遗址,并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甲骨,考古学界和古文字学界认为它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甲骨文。其历史至少应上溯到4500年至5000年之前的黄帝时代。

据甲骨学专家胡厚宣统计,迄今共计出土甲骨十五万四千多片,其中大陆收藏九万七千六百多片,台湾省收藏三万零二百多片,香港收藏八十九片,总计我国共收藏十二万七千九百多片。日本、加拿大、英、美等12个国家共收藏两万六千七百多片。

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中外研究的学者有五百多人,发表的论文、专着达两千多种。其中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编《甲骨文合集》13册,共收甲骨50000片,可算集甲骨文之大成。

历史上在甲骨学研究中贡献最大的有四个人,即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因为他们的号中都有一个“堂”字,所以合称“甲骨四堂”。着名古文字学家唐兰说:“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