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创造中华美食(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900000045

第45章 满汉全席简介

“满汉全席”是我国烹饪技艺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以菜点精美、讲究礼仪和场面豪华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驰骋于崇山峻岭之中打围狩猎,荡漾在江河湖海之上撒网捕鱼。大自然赐予了他们天然的食粮,天上飞的野鸡、大雁、飞龙、鹌鹑等飞禽,地上跑的野猪、狍子、獐子、鹿、虎、熊、兔子等走兽,水里游的鲤鱼、草鱼、鲫鱼、黑鱼、鲇鱼等鱼类,地面上长的蕨菜、小根菜、苦菜、大叶芹、小叶芹、三叶菜、猫耳朵、猴腿、刺龙芽等野菜,都是他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不管是满族先人女真人,还是入关前的满族,他们的渔猎经济文化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特点。他们的饮食文化还处在一种以狩猎为主,以饲养和种植为辅的状况。在饮食习俗上,满族人多喜欢大荤大腥之物,善于烤、煮,不甚求精细烹调,并且习惯于席地(或炕上)而坐,解刀而食。尽管有清300年间,满族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精华,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饮食文化,但传统的渔猎民族饮食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

满族人家饭桌上的菜肴很丰富。其主要原料,一方面来自狩猎和采集;一方面来自饲养和种植。过去,满族人的菜肴以肉类为主,喜食猪肉、羊肉及鹿、狍子、兔子、野鸡等禽兽肉。蔬菜以各种山菜及木耳、黄花、蘑菇等干菜为主。随着满族的饲养业和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各种牲畜、家禽和新鲜蔬菜也成为菜肴的主要原料。满族菜肴的烹饪方法很多,主要有煮、炖、熬、烧、烤、烀、扒、火靠。这些烹饪方法与其他民族有显着不同,大都体现了地处东北寒冷地区的渔猎民族的特征。比如,“扒”“火靠”

是在炖煮肉食及蔬菜时,用加火蒸发的方法使水分慢慢耗掉。满族人在狩猎过程中,将打到的野兽肉煮熟要用好长时间,所以就一次将水加足,慢慢炖好后再来食用。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肉炖熟了之后,肉汤也差不多被“火靠”尽时,味道更浓厚,色泽更美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扒”“烯”的烹饪方法。

关于满汉全席的起因,有人说它是清朝民间商贾为了赚钱而臆想编造的,还有人认为它是清朝皇帝所举办的国宴,更多的人则认为它是清末慈禧为了豪奢所作。这些说法都不确切。满汉全席可以追溯到康熙以后清宫中的“满席”和“汉席”,具体形成于一些上层官府之中。至于它最初流传到民间,很可能是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

满族人在入关前,他们的筵席叫“饽饽席”,以主食为主。每桌席要使用80余斤面粉,最少也要用24斤。副食品种不多,烹调也较简单,主要采用烧、烤、煮、炖、涮等方法,调味品只用盐、酱油、酱、花椒、大料、葱、姜、蒜等。菜肴的特点一般都是焦脆香浓,造型粗笨,作法也比较原始,带有浓郁的游牧民族食品的风格。

满族人入关以后,随着清朝的强大与昌盛,他们在饮食上大大地考究起来。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在光禄寺(国家大厨房)举办的各种宫廷筵席已分成“满席”和“汉席”。它们各自有严格的规定,其中满席分为六等,汉席分为三等,各席又有上席和中席之分,但满、汉席共筵的情况是没有的。

到了清朝中叶,豪华的宴会在官府中风靡一时,达官显贵之间经常互相宴请,举办吸收满席和汉席特色的大筵。这种筵席,重礼仪讲排场,菜点丰富,豪华非凡。特别是乾隆时期,这种宴会上的满族莱点经过汉族厨师的改革,与汉族菜点去芜存精地并为一起,始有满汉全席之称。

乾隆二十九年(1764),江苏省仪徽县有个叫李斗的人,着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菜单:

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有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等,一品级汤饭碗。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鲍鱼舌汇熊掌、槽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一品级汤饭碗。第三份:细白羹十件、猪肚、鸭舌汤、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掌羹、槽蒸鲫鱼、假斑鱼肝、西施吕文施豆腐羹、甲鱼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碗。第四份:毛鱼盘二十件、哈巴子、猪子油炸猪羊肉、桂炉走油鸡、鹅、鸭、鸽、猪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什锦火烧、梅花包子。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桌,鲜果十桌。这可以说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乾隆以后,满汉全席从官府中传到民间,许多菜馆酒楼,也都以满汉全席为名广为招徕。北京的满汉全席传到了直鲁豫各省;四川的满汉全席传到了江南各地;广州的满汉全席则传遍了广东、福建和香港。咸丰皇帝死后,慈禧曾下过一道旨令:京外各省市一律不许使用满汉全席这个名称。到了1890年,光绪皇帝到天津私查军情时,有人把慈禧的旨令面奏于光绪,于是他又下了一道旨意:王侯将领可以享用满汉全席。以致后来天津一带大兴满汉全席之风。至今,一些天津的老厨师们还保存着当时在民间流传的满汉全席菜单。

辛亥革命后,清宫中的御厨们纷纷逃出宫廷另谋生活。一些大饭庄为招揽生意,雇用了一批这样的清宫御厨,把清宫中的一些菜点移到饭庄的台面上。满汉全席遂在各大城市中名噪一时。随着满汉全席的逐渐普及,它的内容有所简化,由原来的200多款菜点减少到100多款。从搜集到的各地满汉全席的菜单来看,有64款至110款不等。许多满式菜点,也都并入汉席之中,满汉全席食谱中,菜款名称虽然光怪陆离,但基本上都是由燕窝、鱼翅、海参、鲍鱼、熊掌、豹狸、螺蚧等山珍海味做成的,也有生猴脑子这样的生番食品。

后来,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满汉全席逐渐不为时尚。它们已被新形式所代替:京津一带的回民饭庄挂起了“全羊席”的招牌;南京的回民饭庄挂起了“全凤宴”(鸡喻为凤)的招牌;福建地区的饭店挂的是“海王席”(即龙虾席);扬州地区挂“全龙席”(鳝鱼喻为龙);苏州地区挂“全素席”;东北地区挂“全虎席”(猪喻为虎)……此外还有“燕翅鸭全席”“海参席”等等。天津各大饭店出现了八大件、八小炒、四冷荤、四热荤、两甜点、四京果、四看果、伊府面、四饭菜组成的筵席,也有以四冷荤、四鲜果、六大件、六小炒、四干果组成的筵席。抗战时期,又改为八大件、两热荤的筵席。

近几十年来,香港成了繁华的消费城市,一些饭店酒楼,竞相办起了满汉全席以招徕顾客。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的一些中式酒楼,也都举办过满汉全席。但是,其菜点食谱往往并非正宗。

正宗的满汉全席有一定的礼仪、程序和格局。

在清朝官府举办满汉全席时,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坐,赴宴的客人也有专门接受这些礼节的方式。客人入坐后,由侍者先安排进门点心,如约请的客人是高官显爵或是主人的长辈,当他们进了府门后侍者要先上“安位菜”,以示主人对贵客的尊敬和热忱。整个接待过程中,侍者要做好“亮、安、定、收”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客人未就坐前,要把干果、糖饯、蜜饯、鲜果、冷荤、点心摆放在餐桌上,并要穿插摆齐,分布协调,先让客人欣赏一番,以示台面的精美和豪华,此为“亮席”。接着,撤去桌面上的干果、鲜果和点心,重新摆放餐具,做好就餐前的准备,此为“安席”。

客人被请入餐室后,按职论辈就坐,此为“定席”。客人食毕,要及时收拾台面,此为“收席”。

满汉全席上菜的先后和菜品的基数也有一定的规格。每道菜品,一般以四件和八件为基数。也有以十件为基数的。比如,扬州的“扬席”,共有菜点110种,这是不多见的。如此名目繁多的食品,往往边吃边娱乐要用一整天,甚至分几天吃。现在北京北海的仿膳饭庄承办的满汉全席,每次宴会已经简化为六道大菜,取意为“六六顺”;每道大菜带有两个或四个副菜,象征“带子上朝”。这都是民间传统的说法,表示吉祥如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