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创造中华美食(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900000051

第51章 壮族宴客食俗

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客人来到热情款待。若是炎热夏天,农村往往以粥代茶。壮家的粥煮得米粒开花而不烂,稀稠适度,渣水分明,松软可口,汤汁黏而不稠,以壮家酸坛常备蔬菜酸品送食,一口粥一块酸品,解渴解饥又解暑,回味无穷。

客人进屋,主家往往做饭款待,待客人喝粥后,主家便淘米下锅。这时客人万万不能走,一定要留下来喝酒吃饭,不然就不懂情理,不尊重主家了。主家待客进餐有一定的规矩,男女进餐多不同桌,男客由主家的男子陪桌,女客由主家的女子陪席。客人不能进厨房,饭由主家晚辈代盛,第一碗饭盛好摆放在桌上,第二碗饭双手呈给客人。客人吃不了满碗饭,添饭时要讲明只添半碗或小半碗,剩饭在碗里被认为糟踏粮食。陪客进餐,年轻人主动给客人斟酒。主家不能先停饮酒,必须待客人饮足后方停杯。晚辈不得伸筷到客人面前的菜碗夹菜,吃完饭说一声请客人慢吃,切忌不声不响地放筷离开。主家家长陪客人酒足饭饱后方离席,不能留客人独饮。

串杯壮族敬客以酒。宴席上主客互敬,或互饮对方杯中之酒;或双方两臂相交后各饮自己杯中之酒;或同席诸人循环地各饮自己身旁之客杯中酒;俗称“串杯”,也称“交臂酒”。

甜酒壮家喜欢用特酿的甜酒敬客。用糯米饭和甜酒饼发酵成甜酒酿,滤汁去渣,密封贮藏于地下半年至三年。色泽桔黄,甜润香醇,略有黏性。这种酒后劲大,多饮会醉,但头不痛,心不闷,不呕吐,睡意顿生,沉入梦境。主不留人而甜酒留客。

南瓜甜酒广西靖西县化峒、武平一带壮族,十分喜爱喝南瓜甜酒,并用以款待客人。选择个大、熟透的老瓜,在瓜蒂处旋开一个拳头大的口子,掏去瓜瓤,用刀捅刺瓜肉,切莫弄破瓜皮,用适量研细的甜酒饼粉往瓜内涂匀,盖上瓜蒂盖,再用干净的白布封紧瓜口,放置不通风的室内,保持适当温度,一星期后酿成南瓜甜酒,色泽金黄,香甜醇正,营养丰富。

烤香猪桂北环江县、桂西巴马县、桂西南之靖西县、桂东南上思县等地,长期近亲繁殖而育成“香猪”,只能长到五六十斤。选取二十斤左右的小猪宰杀,除内脏,肉皮涂作料,炭火烤熟,整猪上席,用餐刀各取所需,蘸白糖而食,俗称烤香猪,香嫩不腻,待客上品。

扣肉猪五花肉切4寸见方,炖熟,再油炸至黄褐色,捞起泡软,切5分厚片,涂调料;广西特产槟榔芋(每个芋母长约6寸,直径约3寸半,切开有槟榔花纹,性糯,味香)切5分厚片,油炸;一片猪肉夹一片芋头装碗,猪皮靠拢碗底,碗面加调料铺酸菜,压紧、蒸熟透,食用时反扣在碟子上,即成圆拱形的扣肉。用筷子将一片肉一片芋同时夹起进食,鲜香不腻。节日食品,宴客主菜。

狗肉壮族以狗肉为美味。又称“香肉”。民间认为狗肉性暖,有补益,常在冬季三九时节食用。棒击狗头或吊死,用稻草火烧去毛,狗皮黄香。狗肉油炒,去水分、骚气;加水,加豆腐乳、八角等作料,加内脏,一起红炆至狗肉烂熟香美,称“红炆狗肉”。也有清水煮成“白切狗”;或做狗扣肉;狗肠、狗血制灌狗肠。至亲朋友,以狗肉宴款待。壮谚云:“一黄二黑三花四白”,民间认为黄狗味最香美,其次黑狗、花狗,再次白狗;又认为3斤左右的乳狗味道极好,壮谚云:“好吃不过三斤狗。”冬季烧石灰、砖瓦,日夜火不停,烧窑者常用狗肉消夜。桂中武宣等县石灰窑、砖瓦窑生火前,必杀一只狗,倒拖着绕窑一圈,民间认为,洒狗血制凶驱邪,可避免火路闭塞、崩窑或烧不透等事故。初春天寒,民间换工挑牛粪下田,主家常杀狗款待帮工者。

桂西南德保、天等、靖西,桂西北隆林等县,民间传说二月二十二日是天上龙犬的生日,这天吃狗肉可延年益寿,因此烹食狗肉。

盐碟即调味碟。以盐为主(今也加酱油),加辣椒(按季节用青椒或辣椒干),略讲究再加麻油或花生油。按不同食品另加配料。吃狗肉加椿芽,吃鱼生加紫苏、鱼腥草等。进餐时,以菜肴蘸盐碟中的调味汁而食。壮家日常生活每餐必备。宴宾客时尤不可少了盐碟。

鸡头喜宴婚丧喜庆各种民俗事象中少不了各有特色的食俗。桂北之南丹县,男方媒人到女家求亲,入宴席后,将男方送来祭祀女家祖灵的一桌酒菜摆到正堂高桌,点香燃烛。女家端出12个小碗扣着的大碗,摆在高桌前沿,其中只有一个碗装有姑娘的八字和一个染红的熟公鸡头,还放几个辣椒、几颗糯米、两颗酒药。请男方全权代表“取八字”,由他点哪只碗就开哪只,若打开碗是酒便喝干,直到猜中为止。女方八字取回男家,当晚举行“鸡头喜宴”,将八字和陪同的鸡头扣在碗里,从这桌抬向那桌,揭开碗盖,碗里鸡头朝向谁,谁就喝一碗酒贺喜,轮完一遍又一遍,尽兴方止。

考女婿男女双方订婚后,正月新春,未婚女婿到岳家拜年。岳家邀房族男客陪宴,村上姑娘闻讯都来看新姑爷。宴席间,岳父及其家人不断地考新女婿,察看他的吃相,如何给客人斟酒、招呼客人用餐。新女婿还得接受姑娘们的各种“考验”,比如她们有意盛一碗满满的饭给他,俗称“饭宝塔”,如果他端起来就吃,饭宝塔一碰筷子饭粒撒满桌,旁人就会哄堂大笑;如果他另找一只空碗,将“饭宝塔”一分为二,别人就认为他会随机应变。饭后,给新女婿端起一碗“漱口水”,实为一碗酒,如果他傻乎乎地一口喝完,别人也会笑话,若反敬他人,那才真正乖巧。经过宴席试才,女方如果不满意,婚事中断;如果全家满意,便会送给新女婿一个红封包和一条漂亮的毛巾。男方接着这份礼物便可准备迎娶新娘了。

敲门糍粑云南麻栗坡县高城子乡壮族接新娘必备糍粑。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见大门关紧,必须由媒人从门缝把糍粑塞进去,或由围墙外往院子内扔糍粑,直到门内姑娘们满意为止,一般需三五斤糍粑,姑娘们笑够闹够了,大门才缓缓打开,接亲的人方能进屋接新娘。

添粮补寿壮族民间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口粮有定数,老人所剩口粮不多了,添粮可以补寿。杀鸡宰猪作供品,请师公作法事后在老人床头设“寿米缸”。女婿送三斤米、一只鸡、几斤猪肉,房族、亲友每人送两斤米祝寿。众人所送寿米,放寿米缸内,每月初十、十五老人从缸中抓米煮粥煮饭吃。添粮补寿之日,主家宴请亲友。客人唱祝寿歌。所有饭菜宾客只能在主家吃,不能“打包”带走。

打包壮族婚宴、节日宴,主家备丰富菜肴,让客人吃好,还能将肉菜打包带回家,让老人、小孩分享。主家备芭蕉叶、荷叶或干净纸张(今备塑料食品袋),一些适合打包的菜肴按桌上人数备够每人若干件,方便女客打包。男客不打包。年轻姑娘自己不好意思动手,主家代她打包。特定的亲友因事或因病未来,主家打好包,托来到的人带回家,或专程送去,表示主人一片心意。

总之,壮族的饮食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反映着民众的生活,充实着社交礼尚和亲情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