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13

第13章 履天泽履

乾上兑下

【原文】

(履)①。履虎尾,不人②,亨。

【注释】

①履字当重,原经文无,据补。履,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乾上兑下)。上卦为乾,乾为天;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天下泽,尊卑显别,从而以天喻君,以泽喻民,君民有别,这是封建社会礼节的重要体现,也是统治阶级强制人民要履行的社会原则,所以卦名为履。履,《说文》:“足所依也。”即鞋,名词,这里用如动词,意践履。

②(dié),噬,俗语说咬。

【译文】

(履卦):踩着虎尾巴,老虎不咬人,吉利。

【原文】

《彖》曰:履,柔履刚也①。说而应乎乾②,是以“履虎尾,不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③,光明也。

【注释】

①柔履刚也,此以六三爻像、爻位为据。六三阴爻,为柔,处于九二,初九阳爻之上,所以说柔履刚。

②“说而”句,此以上下卦象为据。下卦为兑,兑义谦逊,喻软弱无势之人;上卦为乾,乾义刚健,喻指强暴有势力的人。兑处乾下,喻指弱者以和悦的态度应和强暴之人。

③疚,《释文》引马云:“疚,病也。”此处当指心病,即愧疚。或说疚,灾害,译文不取。

【译文】

《彖辞》说:履,意为六三之爻居于九二之上,是为柔履刚。兑处乾下,意义是以和悦的态度对待强暴之人,所以卦辞说:“踩着虎尾巴,老虎不咬人”。“亨通”,因为九五之爻居于上卦中位,像其人有刚健中正之德。卦象还显示:上卦为乾,乾为天,九五居乾卦中位,即天位,像君王品德正大,因而身居帝王之位而心安理得,自然前途光明。

【原文】

《象》: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上天下泽,尊卑显别,这是履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分别上下尊卑,使人民循规蹈矩,安分守己。

【原文】

初九:素履往①,无咎。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注释】

①素,白色无文采。履,用于名词,犹言行为。素履,行为纯洁。往,进入(社会)。

【译文】

初九:以朴素坦白的态度处世,没有灾害。

《象辞》说:以朴素坦白的态度处世,是说能独行其志愿。

【原文】

九二:履道坦坦①,幽人贞吉②。

《象》曰:幽人贞吉③,中不自乱也。

【注释】

①履道,履行道义。

②幽人,这里指隐居不仕者。

③贞,《象辞》释“贞”为正,与经意有别。

【译文】

九二:行道之人,胸怀坦荡;隐居之人,长逢吉兆。

《象辞》说:隐居之人洁身守正,因为他们秉性中正,不被世俗所惑。

【原文】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①,履虎尾,人,凶。武人为于大君②。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人之凶,位不当也③。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注释】

①眇(miǎo),目盲。能,读为而。《集解》本作而,转折连词,犹却。

②大君,国君。武人为子大君,犹言武人纂政称君。

③位不当也,此以六三爻象、爻位为据,六三,阴爻而居阳位(第三爻为阳位)是所处不当。

【译文】

六三:瞎了眼睛却要看物,跛了脚却要行走,这是勉为其难,犹如踩着虎尾巴,终将为虎所伤。这是凶险之事。武人纂夺国政,同样是凶险之事。

《象辞》说:瞎了眼睛却要看物,其视力不足以辨物。跛了脚却要行走,其脚力不足以行路。老虎之所以伤人,因为六三阴爻而居于阳位,所处不当。武人纂夺国政,这是僭越犯上,以六三之位而行九五之志,必遭祸殃。

【原文】

九四:履虎尾,①,终吉。

《象》曰:终吉,志行也。

【注释】

①(sù),恐惧的样子。

【译文】

九四:踩着虎尾巴,但能遇险知惧,最后仍吉利。

《象辞》说:恐惧警惕,终归于吉,说明虽历磨难,但志愿得行。

【原文】

九五:履①,贞厉。

《象》曰:履贞厉,位正当也。

【注释】

①沙少海先生说:是快的本字。从得声的字,如决等字,大都含有快速的意思。

【译文】

九五:行为急躁莽撞;卜其行事有危险之象。

《象辞》说:行为急躁莽撞,卜其行事有危险之象,但九五阳爻居上卦中位,正当其位,因而虽险不凶。

【原文】

上九:视履①,考祥其旋②,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③,大有庆也。

【译文】

上九:行为审慎,遇事周密而反复地考虑,大吉。

《象辞》说:大吉大利,因为上九之爻居全卦之首。预兆其人将有重大喜庆之事。

【注释】

①视。察看,审慎。履,行为。视履,犹言行为审慎。

②考祥,古本作考详。郑玄说:“详,周密也,考详,考察周密也。”其,犹而。旋,犹反复。

③元吉在上,此以上九之爻位为据。上九居一卦之首,像人身居高位,登高招远,意得志行。

【解析】

比卦以梦中所见踩到老虎尾巴的景象,来占问平时所作所为的吉凶兆头,探问神意,这就是所谓“梦占”。古人迷信,认为梦中所见所思,与日常的言谈举止有着某种必然的、神秘的内在联系,是神的意志的显现。因此,梦占便成了占筮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对梦的了解远比古人深入得多,虽然还没有达到了若指掌的地步,但已拨开了蒙在梦境之上的不少迷雾。不过,透过神秘之雾,我们发现古人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做人,如何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仪轨之上。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梦联系到行为规范,可见古人对为人处世的重视。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行为清正纯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同时又沉着冷静,机敏细致,才可能有所作为。这个标准大概就是君子与小人、王者与野心家的分界线所在吧。由此可以想到,重视人伦道德纲常的儒家,何以要把《易》当作经典,也可以明白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所包含的内容了。

【故事】

恪遵职守,奉行礼仪朝纲,为成为一代清官、好官提供了前提;刚愎、狂妄,只能招致飞来横祸。

恪遵职守的王克敬

元代的盐业被国家控制,盐的生产与销售都由朝廷所设官府管理,这些机构称作盐使司或盐课提举司,下辖盐场。制盐工人则称作盐户(灶户),他们要按规定的数量交盐,不得私自销售,得到的工本钱只有盐价的五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还要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克扣,盐民因此苦不堪言,毫无积极性可言。当时绍兴路是产盐区之一,百姓按人口交盐,各级官吏趁机盘剥。泰定年间,王克敬任绍兴路总管,上书请求减少盐的定额五千引,盐运司不从,王克敬叹息说:“使我为运使,当今赵人步苏矣。”后来他真的被任命为两浙盐运司使,上任后第一项措施便是减去绍兴路食盐五千引。当时温州官府逮捕一妇人,声称是贩运私盐者,带至盐运司处置。王克敬得知此事后大怒说:“岂有逮妇人千里外,与吏卒杂处者,污教甚矣!自今毋得逮妇人。”并建议朝廷定为制度。

王克敬任官以便民为先。延祐四年(1317),他任江浙行省左右都事时,到四明监与倭人互市。原先,监市者以倭人居心难测,恐有突然之变,故严兵守卫,如临大敌。王克敬则单车前往,以恩德抚慰,倭人都安心贸易。当地有人随军征讨日本,被倭人俘虏,回国后,听说王克敬是个清官,便前来相投,表示愿返本乡,但又怕受当地官员迫害。王克敬说:“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纳之邪!脱有畔,吾当坐。”朝廷知道这件事后,对王克敬大加褒奖。王克敬任职江浙时,都阳(今江西省波阳县)大饥,鄱阳路总管王都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行省官员欲治以矫制之罪。王克敬说:“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王都中因此得以幸免。

元统初年,王克敬出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当时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地区有的大姓人家为得朝廷恩宠,每年向朝廷进献万石漕米。此人死后,子孙不守产业,家道衰落,但官府仍然按以前的数额征收粮米,缺额便摊派在松江地区的田赋中,无形中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搞得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王克敬知道此事后说:“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当即下令免予征收这部分漕米。江浙地区大旱,朝廷下令减民田租,只有长宁寺的田租不减,王克敬立即向中书省呈文,请求一律减免。

王克敬任职多年,“历官所至,俱有政绩可纪,时称名卿。”每到一地,皆以除弊惠民为施政原则,即使违逆上司也在所不惜。他曾对人说:“世俗喜言勿认真,此非名言。临事不认真,岂尽忠之道乎?”

盐运使,官名。始置于元代,设于产盐各省区。明清相沿,其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其下设有运同、运副、运判、提举等官,有的地方则设“盐法道”,其长官为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