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14

第14章 泰地天泰

坤上乾下

【原文】

泰①:小往大来,吉,亨。

【注释】

①泰,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坤上乾下)。本卦上卦为坤,为地,地属阴气;下卦为乾,为天,天为阳气。阴气凝重而下沉,阳气清明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

【译文】

泰卦: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

【原文】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①,内健而外顺②;内君子而外小人③,君长道长;小人道消也。

【注释】

①“内阳”句,泰的内卦为乾,乾为阳;外卦为坤,坤为阴。可见泰卦的卦象是阳气入于宇内,而阴气退出宇外,所以说“内阳外阴”。

②“内健”句,泰的内卦为乾,乾义为健;外卦为坤,坤义为顺。像人内秉刚健之德,外抱柔顺之态。

③“内君子”句,泰的内卦为乾,乾喻君子;外卦为坤,坤喻小人,喻有德君子执政于朝,无德小人则摒退于野。

【译文】

《彖辞》说:“泰: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因为上卦为坤为地为臣,下卦为乾为天为君。上坤下乾,表示天地交感,万物各畅其生。君臣交感,志趣和同。内卦为阳,外卦为阴,预示阳气充实而阴气消散。乾卦有刚健之德,坤卦有柔顺之性,所以说内秉刚健之德而外抱柔顺之姿。乾卦喻君子,坤卦喻小人,内乾外坤,这种卦象又显示君子在朝,小人在野。君子得势其道盛长,小人失势其道消退。

【原文】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①,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②。

【注释】

①后,《集解》引虞翻曰:“后,君也。”财,当借作裁,裁度。

②辅,《集解》引郑玄曰:“辅,相,助也。”左右,犹言支配。天地之宜,天以四时变化为人们提供耕耘获藏之时宜,地以山川田泽为人们提供渔猎耕种之地利。《象辞》以人类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谓之天地之宜。

【译文】

《象辞》说:天地交感,是泰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裁度天地运行的规律,辅助天地的造化,从而支配天下万民。

【原文】

初九:拔茅茹①,以其汇②。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注释】

①茹,《集解》引虞翻曰:“茹,茅根。”

②以,王引之说:“以,犹及也。”汇,种类。

【译文】

初九:连根拨掉茅草,及其同类。征伐敌人,吉利。

《象辞》说:连根拔掉茅草,彻底征服敌人,吉利,说明志在讨伐敌国。

【原文】

九二:包荒①,用冯河②,不遐遗③。朋亡④,得尚于中行⑤。

《象》曰:包荒⑥,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注释】

①包,借为匏。荒,空。包荒,犹言将匏瓜挖空。

②用,以,即用来。冯(píng),与声通。《玉篇》“徒涉曰”。

③不遐,不至于。《诗·抑》:“不遐有愆。”遗,坠,沉。

④朋,朋贝。古人以贝为币,十枚贝为一朋。朋亡,犹言钱币丢失。

⑤尚,帮助。中行,半道、中途。

⑥《象辞》释“包”为包含,指人的度量。荒,广大。

【译文】

九二:用挖空的瓠瓜绑在身上渡河,不至于沉没。钱币丢失了,在半路上得到别人的帮助。

《象辞》说:其人度量弘大,深得同路人的赏识,这是由于他光明正大呀。

【原文】

九三:无平不陂①,无往不复。艰贞②,无咎。勿恤其孚③,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④。

【注释】

①平,平地。陂,斜坡。无平不陂,意为大地不是无限平展,总有起伏。

②艰贞,是贞艰的倒装。犹言卜问艰难之事。

③恤,担忧。

④际,高亨说:“际,当读为蔡。”《小尔雅·广诂》:“蔡,法也。”

【译文】

九三:平地终将变成坡地,离去必定复返。卜问艰难之事,爻象显示必能渡过难关,不要担心被人掳去,而且在饮食上尚有口福。

《象辞》说:离去必定复返,这是天地间的法则。

【原文】

六四:翩翩①,不富以其邻②,不戒以孚③。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④。

【注释】

①翩翩,借为谝谝,巧言欺人,说大话。

②富,借为福。不富,犹言遭殃。以,及,犹言连累。

③戒,警惕。以,且,将要。孚,同俘。

④愿,忠厚,老实。中心愿,犹言心地忠厚老实。

【译文】

六四:巧言欺人,将给邻邑带来灾难;不加警戒,即将遇难被掳。

《象辞》说:巧言欺人,祸及邻人,是说同受损失。不加警戒,遇难被掳,这是因为心地太忠厚了。

【原文】

六五:帝乙归妹①,以祉②,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③。

【注释】

①帝乙,殷帝名乙,纣之父。归妹,犹言嫁女。归,嫁。妹,少女之通称。

②祉,福。以,及。

③“中以行愿”句,此以六五爻位为据。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是谓得处其位,得行其志。

【译文】

六五:殷帝乙嫁女于周文王,因而得福,大吉大利。

《象辞》说:得福大吉,因为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人行事得中正之道,所行必遂。

【原文】

上六:城复于隍①。“勿用师”②,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注释】

①复,读为覆,崩塌。隍,没有水的护城濠。

②师,军队。用师,犹言采取军事行动。

【译文】

上六:城墙攻破倒塌在护城濠里。“停止进攻”,从邑中传来命令。卜问得不祥之兆。

《象辞》说:城墙攻破倒塌在护城濠里(本应乘势攻击,反命停止进攻),这是邑中传来的命令错乱了。

【解析】

中国传统思想注重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周易》中已经初露端倪。以后的历代思想家不断谈到这方面的问题,将这方面的思想不断深化光大。老子就是一个突出代表。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核心就是一个彼此沟通、转移的问题。天与地、自然与人类、国家与国家、一群人同另一群人、国君与臣民、丈夫与妻子,都存在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问题。通则畅,畅则和,和则万物兴旺繁盛。对立、对抗,只能导致敌意、矛盾冲突,以至暴力战争。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了相互沟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古人谈论对立面转化的立足点在一个“和”字,而他们更看重的是双方的转化:由生到死,由盛到衰,由好变坏,由大到小,由福到祸。转化过程就是一个运动和变化的过程,这表明他们是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的存在。其中既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切身体悟(“包荒,用冯河,不遐遗。”),也有理性抽象的思辨(“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应该说是相当深刻。我们现在更进一步认识到,对立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由量变到质变,比如使用技术手段或政治、军事手段,而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古人早已阐明了的道理:万物顺遂和畅就是泰。

【故事】

天地相交,阴阳合璧,再加上人的作用,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蓝图。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就是最好的例证。

康乾盛世

康熙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帝的第三子(爱新觉罗·玄烨)。1661年顺治帝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诏,传位于三皇子玄烨,年号为康熙。用康熙作年号,是因为这两个字满文的意思是“安定太平”。

康熙8岁登基,6年后清除了专擅朝政的鳌拜集团,亲自执掌了最高统治权力。

他先后平定了南方的三藩叛乱和东南海疆,解决了东北的沙俄入侵和西北噶尔丹分裂边疆的问题。

在他几十年的执政时期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社会经济政策同样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他一面禁止满族继续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如圈占房地、逮捕逃人、掠卖人口、霸占市场等;一面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其主要措施有治河、垦田和蠲免等。康熙所推行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对于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康熙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的一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位61年,是历代皇帝当权最长的。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富强统一的封建国家,康熙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祖三子。1661-1722年在位,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八岁即位,年号康熙。亲政后,智捕鳌拜,永停圈地,出旗为民,发展生产,加强皇权,平定三藩,平噶尔丹,驱逐沙俄,巩固一统。精于儒学,对算学、水利、测量亦多造诣。设馆纂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

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使殖民者望而生畏,中国的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康熙在长期的战争中,运筹帷幄,率兵亲征。他广阔的政治视野、敏锐的战略眼光和高明的作战指挥艺术,不仅对当时的治国治军和战争实践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康熙的主要贡献,在于他能够顺应农民战争之后社会经济文化需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力需要获得一个新的高涨的历史要求,在于他能够顺应国家统一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从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国家长远统治的目的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且坚决贯彻执行,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在打击内部敌人的分裂叛乱,反对外来殖民势力的侵略、颠覆,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昌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等重大问题上,康熙的历史功绩是应该给以充分肯定的。康熙本人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文武兼备,不愧为一位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皇帝。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1711-1799),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代皇帝,康熙帝的孙子。他继承父祖业绩,励精图治,为清朝统治的巩固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使清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乾隆统治时期,清王朝国力鼎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达到了包括汉、唐在内的所有王朝的顶峰。

在六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为清王朝的繁荣昌盛,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杰出的大政治家。

乾隆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立志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休养生息,与他祖父康熙皇帝共同创建了名垂史册的“康乾盛世”。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1711一1799),爱新觉罗·弘历,世宗四子。清代皇帝,1735一1795年在位。继位后,先后讨平西北、西南,抗击廓尔喀入侵,拒绝英使马戛尔尼的无理要求,鼓励垦荒,颁布禁书令,迭兴文字狱,开四库全书馆,编纂《续三通》、《皇朝三通》等。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陶醉于文治武功,听任和专权,日益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