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18

第18章 豫雷地豫

震上坤下

【原文】

豫①:利建侯、行师。

【注释】

①豫,卦名。本卦异卦相叠(震上坤下)。本卦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古人认为天暖之时,雷生于地,大地震动,万物破土萌芽;天寒之时,雷入于地,大地凝重,万物伏蛰潜藏。雷依时而出入,预示春冬之来临,所以卦名曰豫。豫,《广雅·释言》:“早也。”《礼记·学记》:“禁于未然之谓豫。”

【译文】

豫卦:有利于封侯建国,出兵打仗。

【原文】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①,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②。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③。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④,义大矣哉。

【注释】

①“刚应”句,《彖辞》作者认为,豫之九四为阳爻,为刚,其余五爻为阴,为柔,上下五柔和应一刚,比喻强者统领众人,贯彻自己的意志。

②如,《说文》:“如,随从也。”

③过,错,差错。忒,《释文》引郑注云:“忒,差也。”即讹误。

④豫之时,指豫卦所蕴含的顺时而动的哲理。

【译文】

《彖辞》说:豫卦的结构为五阴爻和应一阳爻,象征着弱者服从强者,强者能够贯彻实行自己的意志。下卦为坤为地,意味着顺,上卦为震为雷,意味着动,豫卦的意义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的意义在于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尚能随和其意,何况“封侯建国,出兵打仗”这类事情呢?天地能顺时而动,日月运行无差错,四时循环无讹误。圣人能顺时而动,刑罚清明,万民服从。豫卦所蕴含的“顺时而动”的哲理,其意义是伟大的。

【原文】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①,以配祖考②。

【注释】

①殷,《集解》引郑玄曰:“殷,盛也。”荐,进献。殷荐,犹言隆重地进献。

②配,犹献。《汉书·艺文志》引配作享,享亦献。考,父死称考。祖考,泛指先人。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坤,坤为地。

春雷轰鸣,大地震动,催发万物,这是豫卦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声满大地的雷鸣,制作音乐,歌功颂德,光荣归于上帝,光荣归于祖考。

【原文】

初六:鸣豫①,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注释】

①鸣,鸣叫,犹言津津乐道,喋喋不休。豫,借为娱,享乐。

【译文】

初六:津津乐道于荒淫享乐,凶险。

《象辞》说:初六爻辞讲,津津乐道于荒淫享乐,其人意志必消退,身名必败裂。

【原文】

六二:介于石①,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注释】

①介,夹。终日,犹言一整天。

【译文】

六二:夹在石缝中,幸而不到一天就被人救出。卜问得吉兆。

《象辞》说:磨难不足一日即解除,卜问得吉兆,因为六二之爻居下卦中位,像人得中正之道。

【原文】

六三:盱豫①,悔,迟②,有悔。

《象》:盱豫有悔,位不当也。

【注释】

①盱(xū),沙少海先生说:“盱,通纡、迂等字,训缓慢。”

②迟,迟缓,懈怠。

【译文】

六三:懒散游乐,将招致后悔;再加上懈怠大意,那就后悔莫及。

《象辞》说:懒散游乐,将招致后悔,因为六三之爻居于阳位,是处置不当,像人之行事与所处地位不相称。

【原文】

九四:由豫①,大有得。勿疑朋盍簪②。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注释】

①由,高亨说:“由疑当作田,形似而误。”

②朋盍簪,高亨说:“朋,朋友。盍,借为嗑,多言也。簪借为谮,为谗,进恶言以毁人也。”

【译文】

九四:田猎取乐,大获鸟兽。筮遇此爻,勿疑友人多嘴而谗己。

《象辞》说:田猎取乐,大获鸟兽,说明猎获甚多,如愿以偿。

【原文】

六五: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①,乘刚也②。恒不死,中未亡也③。

【注释】

①贞,《象辞》释为中,贞疾,犹言患病。与经意不符。

②乘刚,此以六五、九四爻象、爻位为据。六五阴爻,为柔,处于九四阳爻(为刚)之上,所以说乘刚。乘,凌驾。

③中未亡,此以六五爻位为据。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其所处得当,得不死之象。

【译文】

六五:卜问疾病,长时间内不会死去。

《象辞》说:六五爻辞讲患病,因为六五阴爻居于九四阳爻之上,犯了柔乘刚之象。“长时间不会死去”,因为六五之爻居于上卦中位,正当不死之象。

【原文】

上六:冥豫①,成有渝②,无咎③。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注释】

①冥,晚,这里指末日。

②成,成就,指已成之事。渝,变,变故。

③无咎,高亨说:“无咎二字疑是衍文。《象传》以‘何可长也’释爻辞之‘成有渝’,未释爻辞之‘无咎’,且‘何可长也’与‘无咎’竞相矛盾,足证《象传》作者所据《易经》本无‘无咎’二字。”此说有理。

【译文】

上六:末日将至尚且享乐,已成之事也将毁败。

《象辞》说:末日将至尚且享乐,以此居上位,怎能长久。

【解析】

作者显然主张知行合一,不赞成游移不定、没有主见、以至影响到行动与结果。前三爻讲到犹豫不决的坏处,后三爻说的是行动前要反复考虑,要求三思而后行。思想上明确之后,就要坚决及时地付诸行动。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也是为人处世取得成功的一条原则。认识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脑子里认识清楚了,想明白了,行动才不会盲目;再好的想法和愿望,如果不踏踏实实地付诸实践,只能是空想。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从根本上说,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是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的,它把人生看成是一个不断进取、奋斗的过程,而不是消极地逃避,也不是一场充满幻想的白日梦。进取和奋斗就如同一场战斗:参与前反复思虑,想清楚后便果断投入。

【故事】

事情做得非常不情愿,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所以必须去做。就如同刘邦在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刘邦的行为令人不齿,但对巩固刘家天下无疑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刘邦剪除异姓王

随着汉初经济的复苏,国势日益加强,刘邦的统治地位也越发巩固。然而,这位布衣皇帝的内心深处,时常隐隐地感到一种忧虑,一种威胁。那就是自己在建国之初为形势所迫曾封的韩信、彭越等8个异姓王的存在。为了巩固地位,强固根基,他决心逐一地削弱他们。他首先想到了韩信。

韩信虽然出身寒微,但有奇才,在刘邦建立西汉政权过程中,屡立战功,功高盖世,正如后人评论的那样:“汉之所以得天下,大抵韩信之功也。”正因为如此,刘邦对他拥有重兵才多有疑忌。但刘邦并不莽撞行事,而是巧妙地利用他攻城略地,为西汉王朝的开创立下了赫赫战功。待刘邦羽翼丰满、实力雄厚之后,便开始一步步地排挤、贬抑韩信。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虚抚韩信,封他为齐王,使他成为自己灭楚兴汉的一支重要力量;项羽死后,刘邦又夺了韩信的兵符,将其改封为楚王,使其远离根基深厚的齐地;其后又宣称巡游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约众诸侯会于陈地,以谋反罪将韩信押回洛阳,并将他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吕后洞晓刘邦之意,在一次刘邦出京平定陈豨叛乱时,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杀害了。

韩信被杀不到3个月,梁王彭越又告谋反。高祖因他称病不肯亲征陈豨,本已记恨在心,如今听此消息,怎会不更加生气?于是派人突然将其逮捕,囚在洛阳。经过一番审讯,一来证据不足,二来刚刚诛杀了韩信,怕落个杀戮功臣之名,便将他赦免为庶人,流放到蜀郡青衣(今四川芦山)。彭越无奈,只好依诏西行,路上恰好碰上吕后从长安回洛阳,便向吕后哭诉委屈,请皇后代为说情,让皇上放他回老家去。吕后假意答应,将他带回洛阳杀了他。

为警戒诸侯,又命人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这肉酱送到淮南,淮南王英布一见十分惊恐,索性发兵反叛。高祖只得再披战袍,亲率大军前去平讨。刘邦来到阵前,厉声问道:“朕待你不薄,封你为王,何故兴兵造反?”英布随口答道:“为王岂如为帝?我无非也想做皇帝!”说罢,令部众放箭,一箭竟射中了高祖胸部,高祖用手捂住伤口,大呼杀贼,诸将争先攻杀,英布败退,后被长沙王诱杀。

在陈豨反叛之初,燕王卢绾曾派兵攻打陈豨。后来受到燕臣张胜诱惑,反过来又勾结陈豨共同反汉。汉高祖十二年(前195),高祖派樊哙领兵击燕,卢绾兵败,逃到匈奴。至此,刘邦从汉五年(前262)做了皇帝到高祖十二年,共灭掉了7个异姓王,只剩下一个最弱小的长沙王得以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