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28

第28章 大过泽风大过

兑上巽下

【原文】

大过①:栋桡②。利有攸往,亨③。

【注释】

①大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上巽下)。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巽,巽为风为木。上兑下巽,有泽水淹没木舟之象。兑、巽相迭,中间四爻为阳爻,初、上为阴爻,阳盛而阴柔,中壮而端弱,也兆示着折毁之象。喻人君人臣,行事大错,则将有栋折梁摧之险。所以卦名曰大过。过,过失。

②栋,屋正中最高的横梁。桡,沙少海先生说:“原本作挠。《校勘记》曰:‘挠,各本作桡。’”今从之。桡,弯曲。

③“利有攸往,亨。”此属另外一次贞卜的记录。《易卦》作者将这凶吉绝然相反的占卜之辞同系于一卦,意在反映大过的卦、爻之象预示着多种意义。《彖辞》正缘此意进行解释。详见《彖辞》译文。

【译文】

大过卦:屋梁压得弯曲了。有所往则有利,通泰。

【原文】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①,巽而说②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注释】

①刚过而中,本卦二、三、四、五,四爻为阳,初、九为阴,所谓阳刚过盛。“中”,以九二,九五之爻位为据。

②巽而说,本卦上卦为兑,兑义为悦,下卦为巽,巽义为谦。

【译文】

《彖辞》说:大过,意思是大而过当。“栋梁弯曲”,就是因为横梁中部太粗,两头太细,不堪负荷。本卦阳爻多,阴爻少,阳刚过盛;但是九二、九五之爻分居下卦、上卦之中位,像人得贞正之道,有谦逊而和悦的品德。秉此行事,“有所往则必有利”,所以又说“通泰”。大过之卦,并容凶吉之象,因此其意义是重大的。

【原文】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巽为木,上兑下巽,泽水淹没木舟,这是大过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舟重则覆为戒,领悟到遭逢祸变,应守节不屈,稳居不仕,清静淡泊。

【原文】

初六:藉用白茅①,无咎。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注释】

①藉,铺垫。白茅,草名,柔软洁白。

【译文】

初六:恭敬地用白茅垫着祭品,可以无灾祸。

《象辞》说:“恭敬地用白茅垫着祭品”,柔软之物铺垫在下面,正像初六阴爻居一卦之下位。

【原文】

九二:枯杨生①,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象》曰:老夫少妻,过以相与也②。

【注释】

①,借为荑,草木新生,发芽。

②过,错误。相与,指婚姻。

【译文】

九二:枯杨发芽,老头子娶少女为妻,并无不吉利。

《象辞》说:夫老妻少,年龄不当,这是错误的婚配。

【原文】

九三:栋桡,凶。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①。

【注释】

①辅,助。这里指支撑。

【译文】

九三:屋梁弯曲,这是凶险之象。

《象辞》说:屋梁弯曲之所以凶险,因为栋曲即屋倾,无法支撑。

【原文】

九四:栋隆①,吉。有它②,吝。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注释】

①隆,高耸。这里为挺直之意。

②它,古语谓意外之患为它。

【译文】

九四:屋梁挺直,吉利。但有意外之患则不好应付。

《象辞》说:屋梁挺直之所以吉利,因为屋梁不弯曲则房屋不倾倒。

【原文】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象》曰:枯杨生华,但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译文】

九五:枯杨开花,老妇人嫁给一个年轻人,这件事不好也不坏。

《象辞》说:枯杨开花,其花怎能长开不谢。老妇人嫁给年轻人,这种事总不大光彩。

【原文】

上六:过涉灭顶①,凶,无咎。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无咎也。

【注释】

①过,错,盲目。涉,徒步涉水。

【译文】

上六:盲目涉水,水深过顶,虽遇凶险,但终归没有灾难。

《象辞》说:盲目涉水遭致危险,事已至此,谴责亦属无益。

【解析】

对人对事要采取中间态度,这似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过头或不及都失之偏颇。相比之下,不及比过头还要好些,所以才有“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这样的说法,以及枪打出头鸟这样的做法。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中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无论我们现在怎样指责,这个现实,这种内在心理结构,一时难以改变。

退后一步想,撇开中庸是好是坏的争执,折中的确是处理矛盾冲突的一种现实的手段。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年世界两大阵营冷战状态的结束,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和解,中国用“一国两制”的政策解决港、澳、台问题,都是突出的事例。其实,西方明智的人士远比一些国人更钟情于中庸思想,更懂得运用它的奥妙。这至少表明,走中间道路,取中间态度,是现实的,聪明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故事】

看似超过限度的,不一定就失去了功用。年八旬的姜太公就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吕尚辅周王

吕尚,姓姜(由此也称作姜尚、俗称姜子牙),名望,字子牙。东海人,生于商朝末年。周文王时,官封太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吕尚生逢乱世,遭遇曲折,致使一生染上浓厚的传奇色彩。据传说,他的祖先是神农氏后裔,在虞舜时曾任四岳,因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后以封地为氏,故称吕尚。虽说是出身贵族,但传至吕尚一代,家道已经中落。年轻时,吕尚家居朝歌(商朝陪都,今河南省淇县),以屠牛为业,后又在黄河之滨的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做卖酒生意。他生逢乱世,但勤奋向学,孜孜不倦地探究古今政治演变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得失,加之他因从上流社会沦落下来,饱尝民间疾苦,对世事洞若观火,终于锤炼成满腹经纶的一代奇才。怎奈生不逢时,报国无门,潦倒半生。

吕尚晚年,正值商纣王统治时期。当时,作为东方大国的殷商王朝已经走上下坡路,社会无比黑暗,政治极度腐败,奴隶与奴隶主贵族间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以及各方国、各部落之间的矛盾都异常尖锐。

正当商王朝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时候,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叫周的部落。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已强大起来,巩固了渭水中游地区的统治。后来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就杀害了季历,从此周与商结下了不解之仇。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又称西伯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他以农为本,发展生产,施行裕民政策,禁止百姓饮酒打猎,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文王本人则待人宽厚,尊老爱幼,布衣素食,勤政爱民,所以深受百姓的拥戴。一时间,许多有本领的人都纷纷来投奔他。

西伯侯决心治理好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恨。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却缺少一个文武兼备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助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这一天,吕尚闲着没事,就到磻溪去钓鱼。正巧碰上西伯侯外出打猎,经过这里。于是,他一边轻抬鱼杆,一边不断地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西伯候一行人循声望去,见溪边有一老人须发斑白,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鱼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走过去与老人攀谈起来。

谈话中,西伯侯发现吕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

吕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西伯侯的心里,西伯侯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他向吕尚深施一礼,高兴地说道:“我的先君太公(指西伯侯的祖父古公亶父)在世的时候就曾说过:‘将来当会有圣人到周地来,帮助我们部落兴旺发达。’您就是这位圣人吧!我的太公盼望您已很久了。”(所以吕尚又被称作“太公望”,又由此而有吕望、姜望、太公、姜太公等称呼)于是,西伯侯带着吕尚同车而归,并拜他为国师,后又升为国相,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让他辅助自己,以完成兴国灭商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