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35

第35章 明夷地火明夷

坤上离下

【原文】

明夷①:利艰贞。

【注释】

①明夷,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上离下)。上卦为坤,坤为地;下卦为离,离为日。上坤下离,是日没入地中之象。太阳既没,天地黑暗,前途莫测,喻君子处艰难之中,既要守正不阿,又要遵时养晦,所以卦名曰明夷。夷,《广雅·释诂》:“夷,灭也。”明夷,意即阳光隐退。

【译文】

明夷卦:卜问艰难之事则利。

【原文】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柔顺①,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②,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③,箕子以之④。

【注释】

①“内文明”句,本卦内卦为离,离义为文明;外卦为坤,坤性柔顺。这既是明夷之卦的义蕴,同时又是喻周文王的品德。

②《彖辞》释“利”为吉利,释“艰”为艰难,释“贞”为坚贞。

③内难,内,指本质,内在美德。难,指艰难,外部环境。

④两“以之”,《释文》:“以之,郑、苟、向均作似之。”

【译文】

《彖辞》说:明夷的内卦为离,离为日;外卦为坤,坤为地,太阳隐没于地中,是明夷的卦象。离为文明,坤为柔顺,然则明夷的品格是内文明而外柔顺。周文王内秉光明之德,外行柔顺之道,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犹服事于殷,蒙受里之辱,正与明夷卦象相似。“在艰难之中,坚贞守正,终能有利”,正如太阳隐没地中,晦其光明,但终有灿然脱出之时。箕子内秉光明之德,外处艰难之境,仍能坚持正道,至死不渝,正与明夷的卦象相似。

【原文】

《象》曰:明入地中①,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注释】

①明入地中,太阳西沉,古人认为是隐入大地之中,其光明不显于外而存于地中,取这外晦内明之象,故有“莅众用晦而明”之说。

【译文】

《象辞》说:本卦内卦为离,离为日,外卦为坤,坤为地。太阳没入地中,是明夷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治民理政,不以苛察为明,而是外愚内慧,容物亲众。

【原文】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①。”有攸往,主人有言②。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注释】

①“明夷于飞”四句,是引诗作占。其中三句是四言,“垂其翼”不应独少一字。汉帛书《周易》翼字上有“左”字,当从之。明,借为鸣。夷,借为,即鸣。

声假为鹈,鸣鹈,即叫着的鹈鹕。鹈鹕,一种水鸟,俗名淘河。

②言,谴责,刁难。

【译文】

初九:“鹈鹕在飞翔,停栖在沼畔。君子离家走,三日无食粮。”筮遇此爻,有所往,则必遭主人谴责。

《象辞》说:君子在旅途中,依礼义不能蒙羞受食。

【原文】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①,用拯马壮②,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③。

【注释】

①夷,伤。

②用,因。用拯马壮,犹言因马强壮善跑而获救。此句当与“明夷,夷于左股”连看,取此以譬某人负伤因马获救。

③顺以则,此以六二、九三爻象、爻位为据,六二阴爻为柔,九三阳爻为刚,六二居九三之下,所以说“顺”。则,法则。《诗经》:“此物四骊,闲之维则。”即指驰驱的法则。此处当指御者的心意。顺以则,特指马而言,马地类,阴物,正当六二阴爻之象。犹言马顺从,善体人意,故拯救了受伤的主人。

【译文】

六二:鹈鹕,鹈鹕,伤于左股,君子负伤,因马获救。吉利。

《象辞》说:六二爻辞所讲的吉利,是因为六二阴爻处于九三阳爻之下,正像马顺从主人善体人意。

【原文】

九三:明夷于南狩①,得其大首②。不可疾贞③。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④。

【注释】

①“明夷”句,沙少海先生说:“夷,从大从弓会意(《说文》)。这里指弓。明夷,即鸣夷,犹言拉弓发射。南狩,即南方猎区。”

②大首,即大头,这里指大头的野兽。

③可,闻一多说:“可,亦利也。”

④大得,原作得大,转写误倒。据阮元《校堪记》所列各古本改正。

【译文】

九三:在南方的猎区,拉弓射箭,获得一些大野兽。筮遇此爻,占问疾病则不利。

《象辞》说:决心在南方狩猎,大称其意。

【原文】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门庭①。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注释】

①此爻较难解。李镜池说:“左腹,左室。古代半地下式的房屋,有复室。明夷,大弓。心,心本,又叫朱或柘。朱、柘一声之转。这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制弓的上等材料。意谓一出门就找到了制大弓的心木,回到左室开始制作。”高亨说,此爻当读为:“‘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明夷即鸣雉。腹读为夜,山洞也。之当作小,古文小形似而误。”爻辞言:鸣雉入于左边之山洞,君子乃得此鸡雉。(此亦记君子猎逐鸣雉之故事)君子猎逐鸣雉,曾历艰难,故筮遇此爻,出门庭宜小心谨慎。旧注认为此指殷纣王兄长微子,他看到纣王残暴伤明,屡谏不听,知道纣王心意如此,不可挽回,就离开宫庭,逃往周朝避难,以存殷商裔胄。这三种说法各有道理,旧注于训诂未免疏失,不及李、高之精。然其大意似有可取之处。作者认为本卦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讲出行狩猎,即初九、六二、九三所述,备道其艰辛,喻言入世之难。二是讲隐退,强调退隐守洁是消除灾祸的良策,并以箕子的行为作为佐证。一出一隐即构成本卦的主要矛盾关系。《彖》《象》所阐述的卦义、爻义突出地强调了隐退的意义,即是以六四、六五、上六三爻为本。六五爻辞说:“箕子之明夷”,确切地讲,这便是箕子隐退去东方邻国避难的故事。此处“明夷”解如隐退是没有问题的。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同样是顺着这个意思说的。以太阳的升降比喻贵族的进退。顺此逆推,六四爻辞“获明夷之心”当解释为退隐之意初萌于心了。从六四爻“获明夷之心”到六五爻“箕子之明夷”,再到上六爻“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表现出意念的产生,到付诸行动,最后上升为一般性总结,有一条明显的思想发展脉络和一个合符逻辑的思辩过程。易卦的绝大多数卦中都具有内容的统一,主题的统一和思想的统一这种明显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把握是解《易》的一个重要方法。因而明夷仍当解释如卦名所表示的意义,即隐退。左腹,解如字,比喻深隐之处。

【译文】

六四:回到深隐之处吧!走出居室,进入社会,就感到环境的险恶,退隐的念头油然而生。

《象辞》说:回到深隐之处,就满足了退隐的心意。

【原文】

六五:箕子之明夷①,利贞。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注释】

①明夷,退隐。

【译文】

六五:殷亡后,箕子逃到东方邻国避难,卜问得吉兆。

《象辞》说:箕子退隐守正,他的光辉形象千古不灭。

【原文】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①。

【注释】

①则,学习的榜样。

【译文】

上六:阳光消失了,天黑了。太阳初升,君子进仕之象;太阳隐没,君子退隐之象。

《象辞》说:太阳初升,君子进仕,光照四方。太阳隐没,君子引退,国无楷模。

【解析】

通过日出日落、天明天黑,来抒发君子出行时的内心体验,尤其突出了出行途中的艰难境遇:饥肠辘辘,房东的刁难,身体的伤病,油然而生归隐之心。当然,也有顺利之时:狩猎时所获甚丰。但全卦的语调却在突出行旅的艰难和归隐之思。

在这种行路难的倾诉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一种疲惫感无奈感。人生路漫漫,日出复又入,何时有尽头,何处是归宿?这种感慨之中,显然包含有对人生意义的形而上的追求和悲观的色彩,包含有对个人存在价值的内在关注。

人生固然是一场战斗,为了功名利禄、家国妻儿;但得到之后又怎样,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总得去获取,为什么不停下来抚慰创伤、静心思虑?太阳再辉煌也有消失的时候,事业再辉煌同样有难以为继的时候,人生再顺畅照样免不了灾祸。这一切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不可能不去想,却又永远不出答案。

是呵,不如归去,隐没到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不看不想无欲无求无牵无挂,岂不是大好大了的境界!古往今来,有几人真正识透了个中妙谛?

归隐,大概也该算是人生“永恒主题”之一吧。

【故事】

当权者可能会制造出令人窒息的黑暗,但是执着追求真理的人总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崔杼杀史官

公元前548年,齐国的国相崔杼因齐庄公与他的妻子棠姜通奸而派兵杀死了齐庄公,这的确是国君荒淫无道,死了也是罪有应得。但根据当时的观念,臣下无论如何是不能杀死君主的,不管他犯了什么罪责。更奇怪的是,臣子杀了君主或是儿子杀了父亲,不叫“杀”,而叫“弑”,就是杀人用词,也要分出等级来。

崔杼很有权势,他杀死了齐庄公后,就把持了齐国的大权。他按照当时必须遵循的习惯,把掌管记载的太史伯叫来,让他记载齐庄公死亡这件事。

崔杼说:“你一定要这么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说:“历史不能胡编乱造,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

崔杼绝未想到一个太史竟敢顶撞他,就狠狠地问他:“你打算怎么写?”

太史伯说:“我写好了你就知道了。”

等太史伯写完,崔杼拿过去一看,竹简上刻的竟是这样几个字:“夏五月,崔杼弑君。”崔杼说:“你还是另写吧,不然,就杀了你。”

太史伯说:“杀则杀了,写却不能另写。”崔杼就把太史伯杀了。

根据当时的习惯,兄死弟及,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听说哥哥死了,就抱着竹简前来接替哥哥的职位,书写历史。等写完一看,还是太史伯写的那几个字,崔杼又急又气地说:“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你不知道你的哥哥被杀了吗?”

太史仲说:“太史只怕写的历史不真实,不怕杀头。”

崔杼又把太史仲杀了。

太史仲的弟弟太史叔又来了,他仍如他的两个哥哥一样,照实书写,又被杀了。

太史仲的弟弟太史季是四兄弟中的最后一个,他照样写道:“夏五月,崔杼弑君。”写完后对崔杼说:“你越杀人,就越显得你残暴。就是我不写,天下人也会写。你可以杀太史,但却改变不了事实。”说完,伸直了脖子等死。崔杼实在杀得手软了,叹一口气说:“我是为了保全国家社稷,没办法才担起了这份罪名,后人是会理解我的。”说完,竟让太史季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