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44

第44章 萃泽地萃

兑上坤下

【原文】

萃①:亨。王假有庙②。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③,吉。利有攸往。

【注释】

①萃,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上坤下)。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有泽淹大地,洪水横流之象。用比喻政事丛杂,危机四伏。以警戒君子顺天任贤,防范未然,所以卦名曰萃。萃,《彖辞》:“萃,聚也。”

②假,《集解》引虞翻曰:“假,至也。”有,高亨说:“犹予也。”

③大牲,牛。古代以牛为大牲。

【译文】

萃卦:通泰。王到宗庙举行祭祀。占得此卦,利于会见贵族王公,亨通,这是吉利的贞兆。用牛牲祭祀,也很吉利,并且出行吉利。

【原文】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①。“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注释】

①“顺以说”三句,本卦下卦为坤,坤义为顺,上卦为兑,兑义为悦。所以柔顺而又和悦是萃卦的义蕴。九五阳爻,为刚,居于上卦中位,所以说“刚中”。它与居于下卦中位的六二阴爻,同位相应。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的综合性的卦、爻之象,就组成了萃卦的卦象。它的哲理的和社会的含义则表现为“聚”。聚,聚积,团结。

【译文】

《彖辞》说:萃,就是聚积的意思。萃卦的下卦为坤,坤义为顺;上坤为兑,兑义为悦,而且九五阳爻居上卦中位,这是萃卦的卦象。它昭示人们:顺应事理,取悦人心,君子各守中正之道,互相和应,这样必能团结大众。“王到宗庙祭祀”,这是君王致孝先祖的享祭。“利于会见王公贵族,亨通”,这是说君子团结聚集,是本着光明正大的原则,并非以私邪互相交通。“用牛牲祭祀,吉利,并且出行吉利”,这是顺应天命的举动。君子相聚则相励以正道,小人相聚则相推入祸门,综观天地间人类、物类的类聚群分,它们的吉凶祸福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①。

【注释】

①《集解》引虞翻曰:“除,修。戎,兵也。”不虞,意外之患。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泽水淹地,是萃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洪水横流,祸乱丛聚为戒,从而修治兵器,戒备意外的变乱。

【原文】

初六:有孚不终①,乃乱乃萃②,若号③,一握为笑④,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注释】

①不终,犹言抓来后又逃跑。

②乱,纷乱。萃,当读悴,忧虑。《象辞》解“萃”如悴,憔悴。

③若,高亨说:“若,犹而也。”号,呼号。

④一握,闻一多谓同嗌喔、咿喔,笑声(见《周易义证类纂》)。

【译文】

初六:捕获了俘虏,却又逃跑了,引起纷乱和忧虑,大家呼喊着四处追捕。终于追回了,又高兴得嘻嘻哈哈,用不着担忧了。占得此爻,大胆前往,没有灾难。

《象辞》说:混乱呵,憔悴呵,其人神志昏乱。

【原文】

六二:引吉①,无咎。孚乃利用②。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注释】

①引吉,沙少海先生说:“引,声假作永,训长期。引吉,犹言永吉,即长期吉利。同于‘永贞吉’、‘利永贞’。”

②孚,同俘,这里指用作人牲的俘虏。(yuè),经传作祷,春祭名。

【译文】

六二:占得此爻,长时间吉利,没有灾难。占问祭祀,贞兆显示:春祭要用俘虏作人牲才好。

《象辞》说:“长时间吉利,没有灾难”,因为六二阴爻居于下卦中位,像人坚守正道,绝不改变。

【原文】

六三:萃如嗟如①。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②。

【注释】

①萃,借为悴,忧虑。如,形名词词尾,无义。

②巽,通逊,服从。上巽,巽上的倒装,犹言顺从上面的人。

【译文】

六三:忧愁嗟叹。占得此爻,无所利。出行则无灾难,但有小小的麻烦。

《象辞》说:出行无灾难,因为六三阴爻居于九四阳爻之下,像臣下顺从君上,行为谨慎。

【原文】

九四:大吉,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译文】

九四:大吉大利,没有灾难。

《象辞》说:贞兆本来是大吉大利,但结果仅仅是没有灾难,因为九四阳爻而居阴位,像人才小德薄而忝高位,论其官运则谓亨通,论其居官则求无灾祸而已。

【原文】

九五:萃有位①,无咎。匪孚,元永贞②,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广也。

【注释】

①萃,借为瘁。有,这里用法同于。

②孚,高亨说:“罚也。”元,大。永,长久。

【译文】

九五:瘁心力于其职守,没有灾祸。不轻易责罚别人,卜问长期的吉凶,贞兆显示:没有大的悔恨。

《象辞》说:瘁心力于其职守,结果仅仅是没有灾祸,因为才具驽下,不能有所建树。

【原文】

上六:赍咨涕①,无咎。

《象》曰:赍咨涕,未安上也。

【注释】

①赍咨(jīzī),即咨嗟,叹息。涕,眼泪。,鼻涕。

【译文】

上六:叹息流涕,忧心忡忡,但没有灾难。

《象辞》说:叹息流涕,忧心忡仲,因为上六之爻居于一卦的尽头,孤悬无据,像人虽居高位,但如履薄冰,惊恐度日。

【解析】

前面一卦讲了梦中的小事,这一卦紧接着就讲大事要事——祭祀。祭祀对古人而言,恐怕难以再有比它重要的了。祭祀的对象:一为祖宗,这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密切相关,也是社会组织结构形成的始基;一为神鬼,人间万物都有神鬼的法力在支配,不得不以恭敬虔诚的态度来对待;一为天地,人的生存条件取决于天与地,天地的运行变化,自然要对人的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崇拜。

总而言之,祭祀以神圣隆重的仪式把古人的心灵导向自身以外的崇拜对象,唯独不崇尚自己,自己的心目中没有自己(天子例外,因为他就是天地神灵在人世间的唯一代表)。人是没有价值的,他的责任和义务就是服从,从家长到官员到大臣到皇上到祖先到天地到鬼神,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这些被当作神圣的对象服务,充当仆人和奴隶,充当牛马和犬羊!个人就更不用说了。个人是为他人、群体活着,是一架巨大机器上的一颗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生命的螺丝钉。所以,在祭祀中,奴隶可以像牲口一样被杀了来做牺牲品,而人们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必须如此。

看了这样的祭祀,我们的心里总该有所动吧!

【故事】

水可以滋润万物,有始有终的诚信能够带回久违的胜利。但是“行走”可不一定“无咎”,韩信的下场就是一例。

韩信威高被擒杀

西汉建立六年,天下太平,刘邦心里还有一块石头没落下,大臣中他最放心不下的是齐王韩信。韩信足智多谋,善领兵打仗,若韩信反,则是天下大祸。

项羽的大将钟离昧,在项羽失败后,投奔韩信。韩信与钟离昧同是楚人,韩信就收留了他。

刘邦听说韩信收留了钟离昧,就更不放心了。一个韩信已难对付,再加上一个钟离昧,更难对付。刘邦派使者持诏书,要韩信交出钟离昧,韩信接到诏书,谎称钟离昧不在他处,不肯交出钟离昧。

高祖接到韩信的书信,心中怀疑,就派暗探察访,暗探到了下邳,恰逢韩信出巡,车马隆隆,前后护卫,不下三五千人,声势很是威赫。侦探回报刘邦,说韩信有反意。

高祖召集众将,商讨对付韩信的办法,众将主张讨伐,高祖沉默不语,诸将退出。陈平进见,高祖向他问计。

陈平知韩信未反,只是不肯替韩信辩护,但称事在缓图,不宜从速。

高祖着急道:“这事如何从缓?你总要为朕设法嘛!”

陈平道:“诸将怎么说?”

刘邦说:“都要朕发兵征讨。”

陈平说:“陛下如何知道韩信谋反?”

刘邦说:“有人密报,谋反属实。”

陈平说:“除有人上书外,是否还有人知他谋反的情况?”

刘邦说:“没有。”

陈平又问:“韩信知道有人告他谋反吗?”

“不晓。”

“陛下现有的士卒,能胜过楚兵吗?”

“不能!”

“陛下用兵,必欲遣将,现在诸将中有人才能比得上韩信吗?”

“没有人能及。”

“兵不能胜楚,将又不及韩信,若突然起兵攻击,激成战争,恐怕韩信不想反也得反了。臣以为陛下此举,未必万全。”

“这却如何是好?”

陈平踌躇多时,才献一策说:“古时天子巡狩,必大会诸侯。臣听说南方有云梦泽,是好风景。陛下只说出游云梦,遍召诸侯,会集陈地,陈与楚西境相近,韩信既为楚王,且闻陛下无事出游,定然前来谒见,趁他谒见的时候,只需一、二武夫,便好将他拿下,这岂不是垂手而得吗?”

高祖大喜,连说:“妙计!妙计!”

高祖派出使节,先向各国传诏书,说将南游云梦,令诸侯会集陈地,诸侯王怎知有诈,一律从命。

只有韩信得了使命,心中生疑,他被高祖两夺兵权,知道刘邦多诈。此次游云梦,令诸侯会集阵地,更觉其中有疑。陈楚地界毗连,应先去迎谒,但又恐事有不测,意外惹祸,因此迟疑莫决。手下将士见他纳闷,想为他解忧,贸然进言说:“大王并无过失,引皇上怀疑的,只有收留钟离昧一事,今若斩其首级,持谒主上,主上必喜,还有什么忧虑呢?”

韩信听了此信,觉得有理,便召入钟离昧,模模糊糊地说了数语。钟离昧听出了话的意思,又看他面有怒容,不似从前,因此试探道:“你莫非忧虑我在此处,得罪汉帝么?”

韩信点点头,钟离昧说:“汉之所以要来攻楚,是怕我们二人相连,同心抗拒,若杀我献汉,昧今日死,公亦明日亡!”

钟离昧一面说,一面观察韩信的脸色,仍然如故,于是起座骂韩信道:“你是反复小人,我不应投奔你。”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韩信割了钟离昧的首级,带了数名随从,直到陈地,进见高祖。

高祖到达陈地,韩信已等候多时,一见御跸前来,便伏谒道旁,呈上钟离昧的首级。只听高祖高声道:“快与我拿下韩信!”话未说完,已有武士上前,把韩信绑了起来。

韩信叹道:“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