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47

第47章 井水风井

坎上巽下

【原文】

井①: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②,亦未井③,羸其瓶④,凶。

【注释】

①井,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上巽下)。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坎下巽,有树木得水滋润而蓬勃生长之象。水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水井是居民的重要生活设施。《易卦》以井为卦名,用来集中反映劳动与生活,自然条件与人类生存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用《易经》的语言,可以概括为“养”。在《彖辞》与《象辞》看来,“养”具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自然为人类提供的生养条件,另一方面指人类对自然生存环境的爱惜养护,形成了“井养”与“养井”这一对特殊的概念。

②汔(qì),《说文》:“水涸也。”至,借为窒,淤塞。

③(jú),借为,《广雅·释诂》:“,穿也。”井,即挖井,淘井。

④羸,闻一多、高亨说当读为儡。《说文》:“儡,相败也。”羸其瓶,犹言将打水的瓶弄破了。

【译文】

井卦:改建邑落而不改建水井,等于什么也没有干。人们往来井边汲水,水井干涸淤塞,不去加以淘洗,反而将吊水罐打破,这是凶险之象。

【原文】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①,井。井养而不穷也②。“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③。

【注释】

①高亨说:“巽上当有木字,转写脱去。”当据补。

②井养而不穷,井以养人,所以说“井养”,人们从井中汲水饮用,用之不穷,所以说井养而不穷。

③王弼本无“往来井,井”四字,《集解》本有,当据补。

【译文】

《彖辞》说:本卦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卦为坎,坎为水。水下浸而滋润,树木得水而生长,这是井卦的卦象。井以水养人,经久不竭,这是井卦的品德。卦辞说“改进邑落而不改建水井”,因为九二、九五阳爻分居下卦、上卦的中位,位象相合,像水井适用,不用改造。“众人往来井边汲水,水井干涸淤塞,也不去加以淘洗”,是说长此以往水井将对人们失去功用。“打破吊水罐”,自毁坏生活用具,所以是凶险之象。

【原文】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巽,巽为木;上卦为坎,坎为水。水下浸而树木生长,这是井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井水养人,从而鼓励人民勤劳而互相劝勉。

【原文】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①。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注释】

①爻辞所言两井字,字同义殊。“井泥”之“井’,为水井。“旧井”之“井”为陷阱。泥,水中含泥。本卦各爻所写都是村邑中劳动与生活的情景,如汲水、修井之类,事情极为简单。编者将它们收集在一起,系于井卦之下。利用卦象系统的神秘含义,赋予它一种不同寻常的色彩。《象辞》作者则向隅虚构,从这些平凡的生话记录当中竭力寻觅高深的道理,附会种种玄妙的象征性意义。封建学者更是进一步添枝加叶,以致经文朴素的本来面目长时期以来被这些东西所掩盖,读者综观各卦爻辞与《象辞》便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

【译文】

初六:井水混浊不可食用。塌的陷阱已关不住野兽。

《象辞》说:井水混浊不可食用,因为泥土落入其中。塌的陷阱已关不住野兽,是说人们已将这陷阱舍弃不用了。

【原文】

九二:井谷射鲋①。瓮敞漏②。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注释】

①井谷,井口。鲋,《集解》引虞翻曰:“鲋,小鲜也。”指小鱼。水并淤塞,长期不用,以致井中生长出小生物。

②本爻无贞兆辞。

【译文】

九二:在井口张弓射井中小鱼。瓮瓶又破又漏。

《象辞》说:在井口张弓射井中小鱼,如此谋食求生,可见其人无依无靠。

【原文】

九三:井渫不食①,为我心恻②。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注释】

①渫(xiè),《汉书·王褒传》张晏注:“渫,污也。”

②恻,《说文》:“痛也。”犹今语痛心,伤心。

【译文】

九三:君上看见井水污浊不能食用,为我们感到伤心。淘洗干净,就可汲饮。君上英明啊,众人都获得他们的好处。

《象辞》说:井水污浊不能食用,这是触景生情的感叹。盼求君王英明,是企望获得好处。

【原文】

六四:井①,无咎。

《象》曰:井,无咎,修井也。

【注释】

①井(zhòu),用砖石垒筑井壁。

【译文】

六四:用砖石垒筑井壁,进行顺利。

《象辞》说:用砖石垒筑井壁,进行顺利,这是讲修井之事。

【原文】

九五:井冽寒泉①,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注释】

①冽,《说文》:“冽,水清也。”井冽,犹言井水清凉。

【译文】

九五:水洁泉寒,清凉可口,可以食用。

《象辞》说:九五爻辞讲水洁泉寒,清凉可口,因为九五之爻居上卦中位,象征人得中正之道。

【原文】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①,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注释】

①爻辞所讲的井,当为陷阱。井收,指陷阱下宽上收。幕,《释文》:“覆也。”孚,古俘字,这里指捕获猎物。

【译文】

上六:陷阱下宽上窄,十分隐蔽,甚至可以不加伪装。果然捕获了野兽,大吉大利。

《象辞》说:上六爻辞讲大吉大利,因为上六之爻处一卦之首位,说明其人爵位高登,大有成就。

【解析】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没有水,一切生命将无法生存。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正面临着水资源匾乏的困扰,保护水资源成了全球性的话题。

这个困扰着今人的问题,同样也困扰过古人。原始社会的人类从狩猎游牧到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便是要有水源,否则难以生存下去。周人定居的陕西一带,自古以来都是缺水地区,要靠挖井取地下水来保证生产和生活,因此水便显得特别珍贵。“井卦”所记,正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

在当时统治者的观念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打仗,而对平民百姓来说,生活平安幸福最为重要,他们关注的是衣食住行,油盐柴米,锅碗瓢盆。我们不要自命清高地鄙视这些东西,世间没有不吃五谷杂粮的神仙,王公贵族们也是凡胎肉身,他们也需要五谷杂粮的滋养,而所谓的财富、名声和地位,都只不过是身外之物。

【故事】

从井口打水弄坏了碗儿,有所得必有所失;从井中打出洁净的水让大家饮用,那就会成为圣人的做法与功劳。

皋陶“作士以理民”

传说禹、皋陶、契、后稷、夔、龙、倕、益、彭祖等人,从帝尧时就开始得到任用,但并没有明确的分工。尧辞世后三年,帝舜与各部落长商议,才任命了百官,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其余的人也都各有专职。

司空主管土木工程;大理又称士,主管司法,都是舜手下的重要官员。舜经常与禹和皋陶讨论一些重大问题。一次,当他们讨论如何继承尧的事业,把社会治理得更好时,皋陶提出了“安民”的问题。这是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安民”的提法。

皋陶认为,只要按照先王的道德处理政务,就能使谋略实现,大臣之间就能同心同德。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品德修养。从大处着眼,从长远考虑,由近及远,就能把社会治理好。禹赞同皋陶的意见。于是,在这个基础上,皋陶提出了“知人”和“安民”的问题。

禹认为,皋陶的意见很好,只是怕帝尧也未必能完全做到。他进一步发挥说:知人善任,只有大智大慧的人才能做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自己有智慧又有德于百姓,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了。于是皋陶以安民为中心展开了论述。

要使民安,为官者首先就得有德。皋陶说,大凡人的德行有九种:一是态度豁达,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谨慎;二是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三是谦逊而又严肃认真;四是有才能但办事仍不马虎疏忽;五是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意见纷纭所迷惑,而能刚毅决断;六是行为正直而态度温和;七是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八是刚正而不鲁莽;九是勇敢而又善良。要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从表面就能断定谁具有美好的德行,必须有事实作为依据。有了正确的判断,才能任用这种有德行的人。这样,才能指望各方面的负责人都办好分内的事。

皋陶特别强调不能任用私欲膨胀而贪图享受的人承担一方的重任。一方之计,日理万机,绝不容许尸位其职。这种职位是代表上帝行事的,怎么可以让那些不称职、无所作为的人来代表上帝呢?

要安民,就要建立秩序。皋陶认为,“天叙有典”、“天秩有礼”、“天讨有罚”,所以建立秩序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是稳定等级关系。他说,上帝既然安排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常次序,便应当按照上帝的意旨整顿和巩固这种关系。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这五个等次各有礼法,这对维护社会的既有秩序是有很大作用的,天子应当大力推行,使人们各安其位,互相尊重,同心协力办好事情。为了表明各个等次人员的德行,上帝还制定了与他们相应的服饰制度,以表彰道德高尚的人,为政者也应按上帝的意志办事,以劝善崇德;第二,要打击有罪的人。上帝为了惩罚有罪的人,制定了五种刑罚,为政者应坚决执行。

关于皋陶的事,现在我们知道得很少。但他是一位有见识有作为的人却是可以肯定的。传说“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不幸他过早地辞世了。

皋陶“作士以理民”,虽然从司法的角度议安民,但是提出来的却是一个全面治理国家和人民的方案。其中所说的加强官员的自身修养、任用有美好德行并称职的人、严厉打击犯罪,对后代仍具有启发意义。以致数百年后,商汤还从这个角度肯定了他的功绩:“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