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58

第58章 涣风水涣

巽上坎下

【原文】

涣①:亨,王假有庙②。利涉大川。利贞。

【注释】

①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上坎下)。下卦为坎,坎为水;上卦为巽,巽为风。风行水上,推波助澜,四方横流,所以卦名曰涣。涣,《说文》:“水流散也。”用以喻君王乘德教之舟,乘风破浪,恩泽四方。

②假,借为格,至。有,汉帛书《周易》作于。此处有亦同于。

【译文】

涣卦:亨通,因为君王亲临宗庙,禳灾祈福。并利于涉水过江河。这是吉利的占卜。

【原文】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①,柔得位乎外而上同②。“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③。

【注释】

①刚来而不穷,本卦九二阳爻,为刚,居下卦中位,九五阳爻,为刚,居上卦之中位,分居内外卦之主位,是中正其位而四向可通之象。像君王居位用权,安稳灵便。

②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本卦六四阴爻,为柔,居外卦之阴位(第四位为阴位),是柔得位而处于外。初六、六四阴爻,分别处于九二、九五阳爻之下,有柔刚相应之象,所以说“上同”。像百僚守职,拥戴君上。

③乘木有功,本卦上卦为巽,巽为木,下卦为坎,坎为水,乘舟渡水,平安无事。

【译文】

《彖辞》说:涣卦,有亨通之象。因为九二、九五之爻分别为内外卦之主爻,像君王居位,大权在握,指挥灵通,而且百僚守职,顺从君王。“王亲临宗庙祭祀”,说明众星拱卫,君王处于天枢之地。所谓“利于涉水渡河”,比喻君王以“德教”为舟,破浪穿行,所向有功。

【原文】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坎,坎为水。风行水上,是涣卦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从而享祭天帝,建立宗庙,推行尊天孝祖的“德教”。

【原文】

初六:用拯马壮,吉①。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注释】

①用,因。拯,声假作乘,乘骑。壮,借为戕,伤。沙少海先生说:“本卦是一个讲水灾的专卦。??全部爻辞,都讲与水灾有关的事情,首先讲洪水成灾,冲毁房屋。中间提到殃及人畜。最后提到人们要吸取教训,加强防范,以免灾难重临。”

【译文】

初六:洪水突来,因而乘马逃避,匆促跌伤,幸免淹亡之祸,吉利。

《象辞》说:初六爻辞讲的吉利,是因为初六阴爻居九二阳爻之下,有阴柔顺从阳刚之意,像马顺从人意。

【原文】

九二:涣奔其机①,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②,得愿也。

【注释】

①涣,洪水。奔,借为崩,冲毁。机,惠士奇《易说》谓当作兀。《说文》:“兀,下基也。”这里指房基。

②涣,《象辞》释为冲洗,冲散。机,当借为迹,污迹。与经意有别。

【译文】

九二:洪水奔涌,冲毁房基。性命无虞。不幸中之万幸。

《象辞》说:荡涤冲刷其污垢,正是心中所愿。

【原文】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译文】

六三:洪水冲到身上,幸免于难,尚可庆幸。

《象辞》说:冲刷自己的身体,说明其人志在教育他人,治理国家。

【原文】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①,匪夷所思②。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③。

【注释】

①群,人群。丘,山丘。

②匪,读为非。夷,平常。匪夷所思,犹言不是平常可以想见的。

③光,借为广。

【译文】

六四:洪水冲向人群,然而十分幸运,因为人群聚集在山丘上,洪水只能淹到山脚,否则其后果是平常难以想象的。

《象辞》说:冲刷大众百姓,说明君王德教广施,教化大行。

【原文】

九五:涣汗其大号①,涣王居②,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注释】

①涣汗,水势盛大貌。大号,国都。

②涣王居,犹言洪水淹及王宫。

【译文】

九五:洪水横溢,淹没国都,淹及王宫,幸好人员早已撤走,没有大的灾难。

《象辞》说:王宫没有遭遇灾难,因为九五阳爻居上卦中位,位尊且正,自然无灾难。

【原文】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①,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②。

【注释】

①血,借为恤,忧患。去,清除。逖,通畅,警惕。出,产生。

②《象辞》以“远害”释此句,盖其句读有异。当理解为:“涣其血,去,逖出。”释血,为血光之灾。释逖为远。

【译文】

上九:洪水退去,忧患消除,但仍须警惕,加强防范,这样就没有灾难。

《象辞》说:有血光之灾,走开,远远地走开,这样就可远离灾害。

【解析】

古往今来,洪水都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存的灾难之一,并且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天灾。大凡超过了人们控制能力的事物,对人来说都是可怕的,人们面对它们时,只有求助于超人的力量。

实际上,超人的力量是不存在的,至多只能给人精神上的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说古人完全相信神灵的力量,并不完全是如此,否则就不会有夏禹和李冰父子治水的事迹了。这些故事的广为传诵,至少说明了人们把战胜水患的希望寄托在人力身上。

从本卦的记述来看,古时候的人们还是用非常理性化的态度来对待洪水这种天灾的。大概是因为这类灾难见得多了,祈求神灵也不管用,还得自己想法来应付。多次应付之后,有了经验,也就不觉得可怕了,所以最后说到了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故事】

涣散总是一种经常遇到的险境,只有在涣散之时保持清醒,才能逃离险地。

王长年机智脱险

古代把驾船的人叫作“长年”。相传福建有一个驾船的人叫王长年,现在已无法知道他的真实名字了。王长年少年时就勇敢有胆量,以海上捕鱼为业。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倭寇逼近福州,大肆抢掠,王长年被倭寇抓获,押入船中。船中有五十多个强盗,同时被抓获的还有十多个男女百姓,船上装着无数抢掠来的财物珍奇。

强盗的船共有数百艘,同一天扬帆向海中驶去。王长年被抓获以后,经常假装说好话恭维强盗,强盗的头领对他很亲近很信任。又因船已驶入大海,便把被抓获的人全都松了绑,不再防备。王长年乘机对一同被抓获的人们说:“你们想回乡吗?如果能听从我的计策,我将和你们一起返乡。”众人都哭着说:“我们太希望能回家了!有什么计策呢?”王长年说:“强盗的船返航,快要到他们的国家了,不再防备我们,庆幸今晚是东北风,对我们有利,如果能把强盗灌醉,夺走他们的刀,把他们全都杀死,然后掉转船舵,乘风鼓帆而返,这是不可失去的机会啊。”众人都说:“是个好计策。”

到了晚上,所有的强盗船都在海边抛锚停驶,长年与众人商定,让被抓来的妇女去劝强盗饮酒。强盗们估计快要到家了,十分高兴。妇女们轮流用妩媚的表演为强盗唱歌,相继向强盗们劝酒。强盗们大喊大叫,欢喜跳跃,个个喝得大醉,相互枕着身体沉睡过去。妇女们收缴了强盗的刀,带出船舱。长年手握大斧,其他的人手执利刀,把五十多个强盗全都砍死,然后砍断缆绳开船。旁边船上的强盗发觉,开船追赶。王长年船上的人操起瓷器等杂物奋力投击,击死一个强盗头领。王长年一向善于驾船,所以强盗的船没有追上。甩掉追船后,乘风扬帆日夜兼程,到达岸边。王长年把强盗的人头全都割下后,又暗地里剜下了强盗的舌头,另外藏在一个地方。带着船上的钱财,和众男女百姓登岸。

刚要往回走,被官军碰上,把强盗的头和钱财全都抢去。王长年秃发,而且胡子色黄,长相像外国人,官军把王长年及众男女百姓绑赴镇衙门,胡说抓到了强盗,还有一只船和强盗官领,活捉的人都押来了,请向督抚衙门报功。镇将大喜,准备将王长年斩首,并上报战功。这个镇将是王长年的同州人。王长年见情形危急,便用乡语向镇将述说了杀贼逃归的经过。镇将赞叹地说:“你说斩了强盗的头,可有凭据吗?”王长年从怀中取出收藏的强盗的舌头,交给镇将看。镇将检验强盗的头,都没有了舌头。众官军无不大惊认输。事情上报督抚衙门,某中丞把王长年召到衙署,重新审理,镇将所报与事实相符。中丞任命王长年为裨将,王长年推辞,不想当官。中丞设宴款待王长年,并赏给他许多金钱之后让其返归家乡。同船逃回的男女百姓也都被送回家乡。而那些想抢夺功劳的官军被判了罪。回到家乡后,王长年生活还是十分贫困,仍然靠驾船捕鱼为生。

倭寇,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