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61

第61章 小过雷山小过

震上艮下

【原文】

小过①: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②,不宜上,宜下,大吉。

【注释】

①小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上艮下)。下卦为艮,艮为山;上卦为震,震为雷。人过山顶,天上鸣雷。危险垂临,不可不惧。所以卦名曰小过。

②《说卦》说:“震为鹄。”(《释文》引荀爽《九家集解本》有此句,今本无。)飞鸟过山,也是小过之卦象。

【译文】

小过卦:亨通,这是吉利的贞卜。但是只适宜于小事,不适宜大事。飞鸟空中过,叫声耳边留,警示人们登高必遇险,下行则吉利。

【原文】

《彖》曰:小过①,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②,是以小事吉也③。刚失位而不中④,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注释】

①小过,王念孙说:“小过下当有‘亨’字。”当据补。

②柔得中,本卦六二阴爻,为柔,居下卦中位。像人才力虽弱,但能遵守正道。

③小事吉,郭京本作“可小事”,与经文合,当从。

④刚失位而不中,本卦九四阳爻为刚,居于阴位(第四位为阴位),是为刚失位。九三、九四阳爻,不居下卦、上卦的中位,是所居不中。

【译文】

《彖辞》说:小过之卦,有亨通之象,意思是小事错误,无碍大局,仍能亨通。小事错误,但能存利人之心,行中正之道,进退合时,还是可以通行无阻。本卦六二阴爻居下卦中位,像人才力虽弱,但遵循正道,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吉利。但是九三、九四两阳爻所处不当,像人才力虽大,但不遵循正道,如果图谋大事,必不能成功。本卦上震下艮,有飞鸟过山之象。“飞鸟空中过,叫声耳边留,警戒人们攀高将遇险,下行则吉利”,因为向上钻营攀附,是逆理而行,安分守己则是顺理之举。

【原文】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下卦为艮,艮为山;上卦为震,震为雷,山上有雷,是小过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惧畏天雷,不敢有过失。因而行事不敢过于恭谦,居丧不敢过度哀伤,用度不敢过于节俭,唯适中而已。

【原文】

初六:飞鸟以凶。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译文】

初六:飞鸟经过空中,预兆着凶险。

《象辞》说:飞鸟经过空中,预兆着凶险,这是无可奈何之事。

【原文】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①;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过也②。

【注释】

①过,错过。祖,祖父。妣,祖母。

②《象辞》释此句以君臣大礼,与经意有异。

【译文】

六二:错过了他的祖父,但遇着了他的祖母;没有赶上国君,还是遇着了臣僚。虽有差迟,但非徒劳,因而无灾难。

《象辞》说:没有赶上国君,因为臣子固不宜超越国君。

【原文】

九三:弗过,防之①。从或戕之②,凶。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注释】

①弗,读为不。过,指责。

②从,借为纵,放纵,听任。

【译文】

九三:不要过分指责,但要制止他的错误发展,如果听任放纵,反而害了他,必遭凶险。

《象辞》说:听任放纵反而害了他,凶险已极,不可言状。

【原文】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①。往厉,必戒②。勿用永贞③。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注释】

①咎,错误。无咎,犹言没有过错。遇,犹迎面遏止。

②厉,危险。往厉,犹言冒险。戒,警戒。

③永,长,这里指不远的将来。贞,卜问。

【译文】

九四:没有过错,不要指责他,但要防止发生错误。前去冒险,则必须立即加以警告,无须卜问往后的吉凶。

《象辞》说:不要过分指责,但要防止发生错误,因为九四阳爻处于阴位,像人处境不利,容易出错。前去冒险,必须加以警告,因为明知而故犯,只能加速自己的失败。

【原文】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①。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注释】

①弋(yì),射鸟。彼,指代野兽。本爻两句似无联系,实则“密云”句讲求占之事已初露端倪。“公弋”句讲,施行之中,成功却出乎意料。

【译文】

九五:在我西郊的上空,云气密布,降雨在即。王公本是去射鸟,可是在洞穴捉到野兽。

《象辞》说:云气密布,降雨在即,因为雨云已聚集在空中。

【原文】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①,凶,是谓灾眚②。

《象》曰:弗遇,过之,已亢也③。

【注释】

①遇,遏止。过,过失,这里用如动词。离,遭遇。之,指代罗网。

②眚,灾。

③亢,王肃云:“穷高也。”已亢,此以上六爻象、爻位为据。上六阴爻居一卦之首,凌驾一切,喻小人放肆,猖狂已极。

【译文】

上六:不加制之,因而犯下过失,好比飞鸟钻入罗网,凶险呵,这叫做灾难。

《象辞》说:不加制止,因而犯下过失,正如上六阴爻位象所示,其人太猖狂了。

【解析】

在讨论批评之前,作者就先确立了一个原则界限:祭祀和战争是神圣的大事,因此是不可以随便批评和讨论的,此外的一切“小事”都可议论,可批评,可表扬。重要的是,在可以批评的范围内,我们看到作者持的是一种开明的立场,特意指出批评对地位尊贵者不利,对他们皆可批评。同时,批评要及时,恰到好处,注意褒贬的适当运用。

如果在后来的专制时代,这样的言论肯定会被看作是“犯上作乱”,不会见容于统治者,说不定作者还会陷入“文字狱”。美国作家房龙曾写过一本书叫《宽容》,讲述西方历史上统治者对思想、言论自由的不宽容。其中一些情况,在古代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允许思想自由,更不用说对君王将相王公贵族的过失错误评头品足了。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批评褒扬实在太正常了。可是,本来很简单明白的道理,由于把人划分出等级,便越弄越复杂,对别人的批评和褒奖都得小心谨慎,否则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是人类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宽容说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故事】

没有过错也谨慎预防,绝不放纵,郭子仪因此成为官场上的“常青树”。

郭子仪谨慎行得万里船

郭子仪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因屡立战功而被封为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府门都敞开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不准府中人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特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两人正在梳洗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边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手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使唤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回去后,不免要把这情景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们都把这件事当件笑话在谈。

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都觉得太丢王爷的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

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你自己却不尊敬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子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收敛了笑容,叫儿子们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

儿子们一个个都十分惊讶,忙问这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口气,说:“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没有看到这声势丧失的危险。我身为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容纳我郭府1000余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妒害贤能的小人从中加油添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他善于忍受灾祸,更善于忍受幸运和荣宠,保持中正平和、荣辱不惊的明哲保身道理,所以才能成为四朝老臣,成为唐朝政坛上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