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62

第62章 既济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

【原文】

既济①:亨。小利贞。初吉,终乱②。

【注释】

①既济,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上离下)。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离,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所以卦名曰既济。既,已经。济,《尔雅·释言》:“济,成也。”既济,犹言事情已经成功。

②乱,变故。

【译文】

既济卦:亨通。这是小见吉利的贞卜。起初吉利,最后将发生变故。

【原文】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①。“初吉”,柔得中也②。“终”止则“乱”,其道穷也③。

【注释】

①刚柔正而位当也,本卦上卦为坎,坎为阳卦,为刚;下卦为离,离为阴卦,为柔,刚上柔下是“刚柔正”。初九、九三、九五均为阳爻,居阳位;六二、六四、上六均为阴爻,居阴位,是刚柔“位当”。《彖辞》以此释“利贞”。利,利人利物。贞,中正。

②柔得中,本卦六二阴爻,为柔,处下卦中位,是“柔得中”。

③其道穷也,本卦上六阴爻处于一卦之尽头,像臣子权势太盛,终于陷入穷困之地。

【译文】

《彖辞》说:既济之卦,有亨通之象,意思是小事亨通,大事则未必。卦辞讲本卦具有“利人利物,行道中正”的征兆,因为本卦基本结构显示:上刚下柔,像君臣正位,上下安分,阴阳各爻所处恰当,像君臣各尽其职,遵循君道臣道。所谓“起初吉利”,因为六二爻象显示,权臣初仕,以媚顺为事,其力尚不能为恶,所谓“最后有变乱”,因为上六爻象显示权臣窃柄,欺君乱政,最终陷入绝境,归于灭亡。

【原文】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①。

【注释】

①患,灾患。豫,借为预。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下卦为巽,巽为火。水上火下,水浇火熄,是既济之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有备于无患之时,防范于未然之际。

【原文】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①,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②。

【注释】

①曳,拉,拖。濡,沾湿。尾,衣后之假尾,西周人尚以假尾为饰。

②轮,借为纶,腰带之穗。义,读为宜,理应。

【译文】

初九:提着腰带过河,打湿了衣尾,没有大问题。

《象辞》说:提着腰带过河,打湿了衣尾,理应无灾难。

【原文】

六二:妇丧其①,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注释】

①丧,丢失。,汉帛书《周易》作发。弗改、发均借为祓,头巾。

【译文】

六二:妇人丢失了头巾,不用寻找,七日内可以不寻而得。

《象辞》说:七日内可以不寻而得,因为六二阴爻居阴位,位象既得,失物将还。

【原文】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①。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注释】

①高宗,名武丁,庙号高宗,盘庚后第三代。鬼方,中国北方与西北古代民族名。

【译文】

九三:高宗讨伐鬼方,费时三年才打败它。筮遇此爻,不可重用小人。

《象辞》:费时三年才打败它,因为鬼方这时已疲惫不堪。

【原文】

六四:有衣,终日戒①。

《象辞》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注释】

①编有衣(rú),王弼说:“宜曰濡,衣所以塞舟漏也。”,《说文》作絮。古无棉花,富者以乱丝为絮,贫者以乱麻为絮。戒,小心,警惕。

【译文】

六四:撑着用败絮塞罅漏的船,整日里提心吊胆。

《象辞》说:整日里提心吊胆,说明心中疑虑重重。

【原文】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①,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②。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注释】

①“杀牛”下,汉帛书《周易》有“以祭”二字。(yuè),古代祭名。这里的东邻、西邻当指殷人与周人。

②时,《广雅·释诂》:“时,善也。”

【译文】

九五:殷人杀牛厚祭鬼神,不如周人薄祭鬼神,周人倒是得到鬼神的福佑。

《象辞》说:殷人杀牛厚祭鬼神,不如周人薄祭鬼神的用意美善,周人得到鬼神的福佑,将有重大的吉庆降临。

【原文】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何可久也?

【译文】

上六:涉水过河,水拍湿其头部,危险。

《象辞》说:水拍湿其头部,怎能呆很久的时间呢?

【解析】

有句古话,叫做“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说的是丢失马虽然暂时是个损失,但谁又能说这不是更大的福气到来的征兆呢?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

福与非福,成功与失败,收获与损失,都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完全可以相互转变。这个思想,可以用来概括“既济卦”的主题。殷人强大的时候,周人还较弱小,不足以与之抗衡。后来周由弱变强,最终消灭了殷,情况发生了逆转。

这类情形在现实中太多了,所以作者才说丢了头巾不必寻找,它自己会回来,以此说明不济之中又有济。再夸张一点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不转水转,天无绝人之路。看透了这些道理,多少会给人心理上一些慰藉,也可能会使人心胸开阔起来,精神境界更上一层楼。正如毛泽东说的:“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患得患失,反而可能得到的少,失去的多;洒脱无忧,却有可能得到的多,失去的少。

古之成大事者,大多经历过艰苦、坎坷的人生历程,这其中就包含着许多不利向有利、劣势向优势的转化,因此与其患得患失,不如潇洒从容地去面对。

【故事】

水火本不相容,如能相辅相成,对成功将大有裨益,就如同宋太宗收服杨业一样。

杨业归宋

杨业是北宋名将,后来流传千古的杨家将正是他的子孙们。杨业本是北汉的一名大将,后来归附了宋太宗,并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宋太宗收服杨业,还有一番故事。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太祖的统一事业,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统帅崔彦进、李汉琼等各军,分四面八方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国主刘继元见宋军杀至,便派人求救于辽主。辽主接到北汉乞援书,立刻命耶律沙为都统,敌烈为监军,领兵星夜驰救,但至白马岭一带被宋军击败。至此,北汉外援被切断,粮道也被宋军断绝,北汉军处于粮尽援绝、力竭势穷的境地,刘继元也处于绝望之中。

宋军继续攻城,在城门即将被攻破之际,忽然宋军大乱,只见两员大将,一先一后,领着一支如狼似虎的兵马,冲开宋军阵垒,直向城门而来。宋军见了这支军队,纷纷后退。原来,这是北汉健雄军节度使刘继业父子的军队。刘继业接到刘继元的诏书,得知太原紧急,便与儿子刘延郎,领兵星夜驰援。

刘继元见刘继业领兵来援,便高兴地对左右说:“刘继业父子来援,朕有希望活下去了。”于是,便下令开城放入。刘继业参见过刘继元后,便领兵去助守城池。北汉军见刘继业来守城,顿时信心倍增,士气大振。

宋军见北汉军有援兵到来,便报知太宗。太宗对刘继业早有所闻,现在又听到部下对刘继业的评说,心里就有了招纳他的意图。他对潘美说:“这真是两员忠勇良将!朕正需要这样的人,卿等破城时,一定要为朕劝说他投降,不要伤害他。”

潘美回答道:“我一定让陛下得到这二位忠良勇将。”

于是,太宗便又传令全力攻城,并亲自率领马军都军辅超、铁骑军指挥呼延赞等将领到城督战。众将士见圣驾亲冒矢石,大家哪还敢爱惜生命,悉力猛攻。一霎时,数段城墙被毁坏。宋军正准备进城时,那边刘继业早指挥弓弩手,万箭齐射,宋军无法入城,刘继业乘机督促士兵修好了城墙。

宋朝大将辅超愤怒极了,便亲自架梯,手持刀盾,冒死登城。刘继业见了,便命长枪手攒刺辅超。辅超身受重伤,只得退归城下。

太宗见刘继业守城非常尽忠,而且英勇善战,心中更加爱慕。同时,他也深知,与这样的将领硬拼,则宋军伤亡重大。因此,他更改了策略,下令让宋军暂停攻城。自己写了一封信,答应刘继元,只要他归顺,一定保他富贵,信写好后,太宗派人用箭射入城中。

刘继元得到此信后,心意已动,但还有犹豫。翌日,指挥使郭万超竟然越城投降,手下的一些大臣也开始逃亡,虽然刘继业坚守不懈,但大势已去。因此,刘继元决定投降。当天夜里,刘继元派李勋来到宋军营中,乞请投降。太宗立诏允许。

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便下令宋军入城,但宋军行至城门时,城上刘继业大声道:“勿再进!我主虽然归顺了,我却不愿生降!愿开城与你们一战,拼个你死我活!”

潘美见是刘继业,便立即下令各军暂停前进,回报给太宗。太宗御驾来到城下,叫刘继元单身入城,无论如何一定要劝说刘继业归降,并下令军队没有他的亲令,不得擅自入城。

刘继业在刘继元的劝说下,终于来到太宗驾前投顺。太宗十分高兴,连忙下车把他扶了起来,面授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解腰间玉带赐与给他。

刘继业是太原人氏,本来姓杨,单名业。在刘崇时,因爱他忠勇,赐姓刘,更名为继业。至此,太宗便命刘继业重新恢复原来的姓名。

杨业归顺后,太宗对他十分器重,经常给予赏赐。杨业十分感激,尽心效忠于宋朝。在高粱河一战,宋军被辽军打得溃不成军,太宗夺路而逃,连人带马陷入泥泽之中,在危急关头,杨业领兵到来,舞动金刀杀退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救下了太宗。

在以后的数次对辽作战中,杨业英勇杀敌,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辽兵被杨业的勇猛吓破了胆,把杨业称之为“杨无敌”,每次看见杨字旗号,便不战而退。太宗更是为自己当初收服杨业而欣慰,他曾多次在朝中与群臣道:“有杨业和杨家将在,朕可以不用再担心边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