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66

第66章 未济火水未济(4)

【原文】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①,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注释】

①此引固卦六三爻辞。困,绊倒。据,手抓,手撑。蒺藜,刺树。

【译文】

《易经》说:“被石头绊倒,手撑在蒺藜上,进入自己的家,看不到自己的妻子,这是凶险的征兆。”孔子说:“不成为障碍的反而成为障碍,名声必将蒙受羞辱。不可凭藉的而将它作为凭藉,生命必遭威胁。既蒙羞又遇险,死期将要到来了,妻子难道还见得着么?”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孔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①,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注释】

①括,《方言》十二:“括,闭也。”《广雅·释诂》:“括,塞也。”即阻遏。

【译文】

《易经》说:“王公向站在高墙之上的鹰射击,射获了它,无所不利。”孔子说:“鹰是飞禽。弓矢是利器。射鹰的是人。君子身藏利器,等待有利时机采取行动,有什么不利的。箭矢离弦就不可阻遏,出猎就必有收获,讲的是必须具有完备的工具而后采取行动。”

【原文】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①,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②,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③。’”

【注释】

①此引噬嗑卦初九爻辞。屦,今本作履,本卦经文作屦,据改。屦,曳也。犹今言拖。校,木制囚人之刑具,这里指桎。

②,读为掩,掩盖。

③此引《噬嗑》卦上九爻辞。何,借为荷,背负。校,这里指枷。

【译文】

孔子说:“小人不以不仁义为可耻,不以不道义而畏惧,不见利益不去努力,不受威吓不知收敛。惩罚小错能使他们警惧大错,这也是小人的福气。《易经》说:‘带上脚镣,虽然磨破了脚趾,但没有大的灾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成就名声,罪恶不积累,不足以伤害生命。小人认为小小的善行没有益处而不去做,认为小小的罪过不会带来伤害而不加以克服,所以恶行积累到不可掩盖的程度,罪责大到无法解脱的地步,所以《易经》说:‘肩上套着枷锁,磨破了耳朵,这是凶险的征兆。’”

【原文】

子曰:“危者,安其仁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①。’”

【注释】

①此引否卦九五爻辞。苞桑,苞草、桑枝。

【译文】

孔子说:“地位受到动摇的,在过去却是地位稳固的;国家遭到灭亡的,在过去却是身家安全的;社会发生动乱的,在过去却是社会安定的。所以,君子在安稳时,不要忘记危险,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危亡,在安定时,不要忘记动乱。这样,自身才能安全,国家才能保全。《易经》说:“快要灭亡了!快要灭亡了!国家的命运如同系在嫩弱的苞草桑枝上一样危险。”

【原文】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①。’言不胜其任也。”

【注释】

①此引鼎卦九四爻辞。,米粥菜汤之类。形渥,吕祖谦《音训》:“形,九家、京、荀悦、虞作刑,一行、陆希声亦作刑。渥,郑作。晁氏曰:‘九家、京、虞作,重刑也’”。

【译文】

孔子说:“德行鄙薄而地位尊贵,智慧浅陋却谋划大事,力量微小却肩负重任,很少不遭遇灾难。《易经》说:‘鼎的足折断了,倾覆了王公的莱肴,惩罚是惨重的,这是凶险的象征。’讲的就是力不胜任。”

【原文】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①。’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注释】

①此引豫卦六二爻辞。介,犹夹。终日,一整天。贞,卜问。

【译文】

孔子说:“知道微妙的事机,这是神妙吧。君子对上不谄媚,对下不轻侮,他知道微妙的事机吧。事机,就是变化的最初迹象,吉凶就是从中预先显现出来的。君子看准时机而有所作为,不可延宕怠慢。《易经》说:‘被夹在石缝中,不到一天解脱了。卜问得到吉利。’夹在石缝中,岂可坐而待毙,这是可以断然判明的。君子了解微妙的事机,也了解明显的形势,知道何时应该柔弱,何时应该刚强,这才是万民仰望信赖的人物。”

【原文】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①。’”

【注释】

①此引复卦初九爻辞。不远复,即不远而复。复,返回。祗,元,同为“大”义。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年轻人,他大概差不远了吧。有过错未尝不知道,知道了从来不会重犯。《易经》说:‘迷失不远就能回头,没有大的悔恨,而且大吉大利。’”

【原文】

“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译文】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交融,万物变化和谐;雄雌交构,万物变化生成。《易经》说:‘三人同行则难免意见不合而使一人孤立,一人行则孤独寂寞,遇人则邀来作伴。’就是讲团结合作的道理。”

【原文】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①。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注释】

①与,意为帮助。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必须先稳固自身而后才有所行动,必须先镇静情绪而后才有所议论,必须先巩固交情而后才向人求助。君子注重这三个方面的修养,所以能得到安全。自身危险而贸然行动,那么人们就不会参与。自身恐惧而去安抚别人,那么人们就不会信任。没有交情而求助于人,那么人们就不会给予帮助。没有人支持你,那么伤害你的人就要来到。《易经》说:‘没有人帮助,甚至有人攻击,而自身立志不坚定,那就危险了。’”

【原文】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①,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②,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③,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④。因贰以济民行⑤,以明失得之报。”

【注释】

①体,《周礼·天宫序》:“体国经野。”郑注:“体犹分也。”意即划分、区别。撰,《广雅·释诂》:“撰,具也。”即具备。天地之撰,犹言天地生成的一切事物。

②于,王引之曰:“于,语助也。”稽,考查。

③开,推而广之。当名,犹言正名,此处指确定名目。正言,陈叙事理。断辞,判断吉凶。

④肆,《集解》引虞翻说:“肆,直也。”隐,直达隐秘,深刻。

⑤贰,朱熹曰:“贰,疑也。”

【译文】

孔子说:“明晓乾、坤两卦的义蕴,是通会《易经》的基础。乾代表阳性的事物,坤代表阴性的事物。阴阳之德是相配合的,阴柔阳刚各有其特性。《易经》根据这一基本分类去分别天地生成的一切事物,根据这一基本分析去了解自然造化的内涵,并用各种卦象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虽然复杂却不紊乱。考察卦辞爻辞所引举的事类,大都是衰世的事情吧?《易经》既揭示历史而又考察未来,既显现细微而又阐明幽隐。推广开来,《易经》还确定名目,分辨事物,陈述事理,判断凶吉,是十分完备的。它所称引的事物是细小的,但它类比的事物却是重大的。它的意旨深远,它的文辞高雅,阐述道理委婉而又中肯,论断事实直率而又深刻。《易经》正是利用卜筮者的犹疑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辨明凶吉得失的报应。”

【原文】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①。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②。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③。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④。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⑤。巽,称而隐⑥。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⑦。

【注释】

①高亨说:“地,疑当作施。形似而误。”《系辞》认为井是以水养人,井,《彖传》曰:‘井养而不穷也。’其说同。井以水养人,似人以德施人,故井为德之施。”

②尊,王引之说:“尊读为撙,自贬损也。”

③杂,王引之说:“杂,当读为币。币,周也。一终之谓也。恒之为道,终始相巡,而无已时,故曰:‘币而不厌。’”

④设,高亨说:“设字殊不易解,疑当读为鸷,困顿也。”

⑤居其所而迁,水井不移永处其所,但井水以汲取而传播,喻人居于合适的地位,施德于人。

⑥称,恰当。隐,退让而不夸耀。

⑦权,权宜。行权,因时制宜,行适时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