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67

第67章 未济火水未济(5)

【译文】

《易经》的产生,也许在中古时期吧?创作《易经》的人,也许有忧患吧?所以履卦(《系辞》的作者认为讲行为修养)是道德的基础。谦卦(讲谦让虚心)是道德的枢纽。复卦(讲复归善道)是道德的根本。恒卦(讲坚定操行)有利于道德的稳固。损卦(讲惩忿窒欲)有利于道德的修养。益卦(讲改过向善)有利于道德的充实。困卦(讲穷久必通)有利于辨明道德的厚薄。井卦(讲施舍救济)有利于道德的传播。巽卦(讲退让顺服)有利于道德的制约。履卦表示用礼来调和关系接人待物。谦卦表示自谦自贬反而带来光荣。复卦表示谨于细小之事则可以辨明大是大非。恒卦表示始终如一而不怠倦。损卦表示道德修养初期是困苦的,既已习惯则成自然。益卦表示增益德行,就可以长久宽裕而不困难。困卦表示处境艰难而志向坚定,终久会实行愿望。井卦表示处在合适的地位而且能施德于人。巽卦表示处事恰当用心谦让。用履卦的原则来制约行动。用谦卦的恣态来折衷礼节。用复卦的道理来回顾反省。用恒卦的精神来专一道德。用损卦的方式来避开灾祸。用益卦的方法来收取善果。用困卦的思想来减少怨恨。用井卦的义理来辨别是非。用巽卦的智慧来处断权衡。

【原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①,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②,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③,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④,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注释】

①六虚,韩康伯曰:“六虚,六位也。”谓《易卦》六爻变动不居,周流六位。

②其出入以度外内,依筮法,先得之卦为本卦,通过爻变转换之卦称变卦。出入,就是出于本卦而入于变卦。外内,本卦为内卦,变卦为外卦,出于内而入于外。度,审察。本句意为,通过爻画的对应变化来考察本卦向变卦转换的对应关系,来判断吉凶。

③无,高亨认为:“无当作尤,形似而误。尤读为犹,似也。”师保,古代贵族子弟皆有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入则有保,出则有师。”师保负教育辅导之责。

④率,《尔雅·释诂》:“率,循也。”揆,《说文》:“按,度也。”意即探求。方,《广雅·释诂》:“方,义也。”即义理。

【译文】

《易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法则就是不断变化。易卦的爻是没有固定位置的,在六个爻位上流通变换,上下移动,没有一定的规则,阳爻与阴爻的互相转换,同样是不被法则所拘束,正因为这样才充分体现了因应变化的法则。从爻画的对应变化来考察本卦与变卦的相互联系,确定吉凶使人有所警惧,使人明于忧患与变故。犹如得到师保的教诫,如同受到父母的守护。首先遵照卦爻的释辞来寻索它的义理,既而就有了指导行动的要领。但是,不是合适的人,这种法则不会无条件的产生作用。

【原文】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①,以为质也。六爻之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②。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③,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④。噫亦要存亡吉凶⑤,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⑥。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⑦。其柔危,其刚胜邪⑧?

【注释】

①原始,考察过去。要终,探求未来。

②初,初爻。上,上爻。依筮法,先得初爻,次得第二爻,依序类推,最后得上爻。因而说,占得初爻,还不知全卦,既得上爻,全卦就清楚了。

③杂物,罗列各种现象。撰德,具列事物的性质。

④中爻,指二、三、四、五诸爻。

⑤噫,王引之说:“噫与抑通。”裴学海说:“抑,转语词也。”无义。要,探求。

⑥高亨认为:“近上疑当有远字,转写误脱。”二与四,指第二爻与第四爻。同功,第二爻与第四爻同属阴位,为柔。异位,第二爻处下卦中位,第四爻处上卦下位,位置有区别。远近,下卦为内卦,为近;上卦为外卦,为远,所以说有远近之分。

⑦三与五,指第三爻与第五爻。同功,第三爻、第五爻同属阳位,为刚。异位,第三爻处于下卦外位,第五爻处于上卦中位,位置有区别。贵贱之等,下卦的外位为贱,上卦的中位为贵,因而有贵贱之分。

⑧柔,阴爻为柔。刚,阳爻为刚。阳爻处于阴位则危,阴爻处于阴位则吉利。反之阴爻处于阳位则危,阳爻处于阳位则吉利。“其柔危,其刚胜”,是总括上述四种情况而言。

【译文】

《易经》这本书,以推究过去,探求未来作为它的本质特征。一卦六爻阴阳相杂,仅仅是象征各种物侯。占卜之时,首先得到的是初爻,全卦怎样还难以知晓,直到得到上爻,整个卦象就容易了解了,这就是凡事须知本末的道理。初爻的爻辞仅勾勒出事物的端倪,上爻的爻辞就描绘出事物的全貌。至于铺陈一些现象,具列事物的性质,辨明是非,就必须具有二、三、四、五爻的爻辞,才能臻于完备。至于从中探求人事的吉凶祸福,那么坐着推演卦爻就可知道了。聪明人只要看看每卦开首的《彖辞》,对于整卦的意义就了解多半了。第二爻与第四爻同属阴位,但位置不同,而且代表的吉善也不一样,二爻多赞誉,四爻多恐惧,因为它们的位置有远近之分。阴柔的原则是不宜处在远位,阴爻的要义在于表示无咎,在具体的运用当中宜处于中位。第三爻与第五爻同属阳位,但位置不同,第三爻表示凶险,第五爻表示功绩,这是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有贵贱之分。从另一角度说,阴爻处于阳位就意味着凶险,阳爻处于阳位就象征胜利;阳爻处于阴位也意味着危险,阴爻处于阴位同样象征着胜利。

【原文】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①。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②。物相杂,故曰文③。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注释】

①兼三材而两之,三材,天、地、人谓三材。两之,以两个爻位构成一个等级:上爻、五爻为天位,四爻、三爻为人位,二爻,初爻为地位,凡三个位级,所以又说二卦须具六爻。

②等,等类。物,类别。易卦将天地万物分为两个大门类,即阴与阳。爻位有阴阳之别,爻画也有阴阳之别。

③文,易卦之文,即易卦之象。

【译文】

《易经》这本书,广大而无所不包,其中包含天道、人道、地道。并且以三级爻位来代表天、地、人三材,所以一卦具有六爻。“六”这个数目没有别的意义,它就是根据三材的道理确定的。道是变化的,所以卦画叫做爻。

爻有位置上的区别,所以分别阴阳两类。阴阳两类爻画错综组合,所以形成卦象。卦象当与不当,所以产生了吉凶。

【原文】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

《易经》的产生,大概在殷商末世、周朝的初期吧?反映了文王与纣王的时代吧?所以它的文辞带有惊惧自危的色彩。具有忧患意识才能带来平安,带着太平观念就会造成倾覆。它的道理包容一切,一切事物都没有被遗弃。自始至终带有忧患意识,总的目的在求得没有危险。这就是《易经》的原则。

【原文】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①,能研诸侯之虑②,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③。是故变化云为④,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⑤。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⑥。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⑦。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⑧,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⑨。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⑩。躁人之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注释】

①说,高亨说:“说乃借为阅。《说文》:‘阅,具数于门中也。’物具列于前,览而数之,是为阅。”

②司马光、朱熹并谓“侯之”二字是衍文。

③(wěi),奋勉前进。

④云为,孔颖达曰:“或口之所云,或身之所为也。”

⑤象事,卦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形态。占事,卜筮所揭示的人事吉凶。

⑥成能,促成其事。与能,参与其事。

⑦情,情感。伪,借作为,行为。

⑧近,接近,共处。得,和谐。

⑨,即惭字。高亨说:“当读为渐。渐,诈也。”

⑩枝,当为岐之借字,即分岐。吉,《说文》:“吉,善也。”吉人,厚道之人。寡,谨约。

【译文】

乾为天,它是天下最刚健的事物,它的品德是恒常平易而且谙知风险。坤为地,它是天下最柔顺的事物,它的品德是恒常简要而且谙知险阻。能够在内心览阅这些道理,能够在思想上研究这些道理,确定天下事物的吉凶,从而促使天下人奋勉前进。所以天地间的运动变化,人世间的言语行动,凡属吉利之事必有吉祥之兆。根据卦象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形态就可以知道制作器具的方法,根据占筮所揭示的凶吉祸福,就可以知道未来的结局。天地确立了一定的秩序,圣人促成天地的造化。通过咨议与人商量,通过卜筮与鬼商量,了解了《易经》的原则,愚昧的人们也可以参与谋划大事。八卦以卦象来预示,卦爻之辞以情理来昭告。阳爻阴爻错综组合,吉凶就从中表现出来。事物的变动是以利害为准绳,人间的吉凶是随具体情况而转移。所以爱与恶互相攻击,吉与凶由此产生。亲与疏互相争取,悔与吝由此产生。感情与行为互相感触,利与害由此产生。全部《易经》的意思是,人与人相处而不能协同合作,那就必遭凶险,甚至处心积虑地害人,悔与吝必定来临。打算背叛的人,他的言语闪烁。内心有疑虑的人,他的言词混乱。厚道的人,他的言词谨约。浮躁的人,他的言词放肆。诬蔑好人的人,他的言词游移。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言词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