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探究丛书-沙漠
46364000000008

第8章 沙漠里的自然资源(4)

野骆驼属偶蹄目驼科,为食草动物,身躯高大,头较小,耳短小,上唇分瓣似兔唇,背有双峰,尾短,四肢细长。成年公驼肩高1.8~2.1米,体长3~4米,重达1.5吨,雌驼也在1吨以上。雌驼怀孕期为12个月又13天左右,多为1仔。野驼15峰左右一群,偶尔可见几十峰一群,每群由一峰成年公驼和一些母驼及未成年的仔驼组成。野驼受惊时,奔跑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它有宽阔的垫壮足掌,适于沙漠行走;有双重眼睑,鼻孔有能活动的瓣膜,能阻挡风暴扬沙;有丰富的淡棕色体毛,即可御寒,夏季由不完全脱落,还可抵挡烈日暴晒,因此能适应昼夜温差极大、多风沙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它爱吃盐生植物,如骆驼刺,盐穗木、猪毛菜、梭梭、罗布麻等。它的脖子长而弯曲,也可吃到胡杨、沙枣的树叶。它的耐饥饿能力很强,背部有两个脂肪瘤的驼峰,血液有抗脱水功能,所以一二十日不吃不喝,照旧活动。喜欢咸水。

家骆驼是由野驼长期驯化来的。由于生活条件好,它的四肢短,驼峰比野驼的大,头骨较短,耐饥渴能力仍很强。能在沙漠中长途跋涉,驼运货物,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野驼肉味美,驼脂细,人吃了抗渴,是高级补品。驼毛轻而暖和,可制棉衣、毛衣,皮可制革,足垫可制鞋。但这种世界上稀有的珍兽,已剩下不足1000峰了。已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严禁猎捕。新疆已建立阿尔金山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沙漠地区的大型有蹄类,除野骆驼外,还有野马和野驴。它们都具有长距离迅速奔跑和长时间耐渴的本领,并能从植物中取得水分。自从1876年最后一匹欧洲野马死于乌克兰原野后,人们认为世界上再没有野马了,因而感到极大的遗憾。不料数年之后,俄国探险家普尔日瓦斯基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蒙古野马,它成了世界上唯一的野马。野马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和内蒙古西北部,至今至少已有20年未再发现它的踪迹。野马(蒙古野马)已成为“濒危级”(濒于绝种危机的动物)中最领先的种类之一,为极珍稀的动物。野驴在准噶尔北部和柴达木西北部比较常见,常结成10~20头的小群,在秋季交配季节,可达数百头。

沙漠戈壁地区最常见的有蹄类还是羚羊——鹅喉羚,好像草原上的黄羊一样,是沙漠景观的标志之一。平时常三五或十数头成群,秋季可达百头。

有时与野驴混杂在一起,营“一夫一妻制”,年产幼羊1~2头。它的皮和肉都可利用,肉味鲜美,与草原上的黄羊相同,也是狩猎的对象。在新疆北部还有一种最珍贵的羚羊——高鼻羚羊(赛加羚羊),体型较大,鼻部高而鼓胀。它的角具有宝贵的医疗价值,中国传统中药所用的羚羊角即为高鼻羚羊角。壮年羚羊角,质地透明,晶莹如玉,药效最佳。近年来数量稀少,濒临绝迹,应积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设法引种放养,恢复这一珍贵动物资源。这两种野羊都特别善跑,每小时能跑90千米,吉普车需用最快的速度才能赶上它们。

新疆虎是西亚虎的一个分支,主要生活在新疆中部,由库尔勒沿孔雀河至罗布泊一带。新疆虎的个头仅次于西伯利亚虎,体长一般在1.6~2.5米,尾长约0.8米,重约200~250公斤。1900年3月28日,瑞典博物学家斯文赫在我国西北新疆境内首先发现了消失了几个世纪的楼兰古迹,同时还发现了新疆虎。他的这一发现说明原来这里木草丰茂,森林茂密,因为有虎的地方必定有大片的森林,有大量的食草动物和充足的水源。当时的新疆虎就是在这样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自从中国古代商人开辟了“古丝绸之路”之后,楼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西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成为了商业,文化交流中心,人口随之猛增,并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多,急需大量自然资源,这样森林成片的被砍伐,草场被耕种,这致使河流断流,土地沙漠化严重,繁华的古楼兰同时也走向了衰败,最终被沙漠一夜之间吞噬了。古楼兰从此由一片绿洲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沙漠。

与古楼兰一样,新疆虎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劫难,失去了森林,就等于失去了食物来源,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大批新疆虎死去了,但仍有一小部分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沙漠中仅有的绿洲里顽强地生活,直到1900年,斯文赫发现它们,这也是现代人第一次知道并认识了新疆虎。在这以后的十几年当中,由于这一地区环境又进一步恶化,加之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对新疆虎的猎杀,所剩无几的新疆虎最终也没有逃脱厄运。人类最后一次发现新疆虎是在1916年,在这以后的数十年间,科学工作者曾多次寻找过它们的踪迹,但始终在也没发现过,可以说新疆虎主要是在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之后结束它们最终的生命历程的。

3.稀罕的鸟

沙漠地区的鸟类也很贫乏,以地栖和有迅速奔跑的能力为特征。沙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沙鸡只有鸽子那样大小,成群栖居。

它的脚仅有三趾,脚掌有粗厚的垫,并有棘状突起。腿上生长羽毛,能防止沙地的炎热,适应于沙中奔跑。每天都作长达几千米的飞行去饮水。其肉味鲜美,是有名的猎禽。地鵏(大鸨)也是沙漠里的一种特殊动物,属大型地栖禽类,每只体重达17~20斤。腿长而健,趾也减少为3个,且较短厚,适应在沙中疾走。肉可食用,全身正羽可运销国外,供各种饰用。

地鸦也是沙漠地区典型的鸟类,体色与沙的颜色相似,也能在沙中疾走,在灌丛中窜来窜去地觅食昆虫和蜥蜴。此外,沙漠中还有沙百灵等。

中国沙漠地区动物虽然稀少,但却有许多是珍贵稀有的特产动物。今后,在改造利用沙漠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防止这些珍贵的动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沙漠里的矿产

沙漠,千百年来人们不仅把它看作是荒凉的土地,而且被看成是最贫瘠的地方。因此,对于这些沙漠,历代封建王朝从来没有人过问,沙漠中的宝藏只得长期沉睡在地下。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地质工作者披星戴月,冒风沙顶烈日,跋涉在万古荒原里,辛勤探索着地下宝藏。现在已初步探明,我国沙漠地区的石油、煤、铁、石棉、石膏、盐和芒硝等矿藏都比较丰富。

石油,人们把它称做“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不少大油田是在西北和内蒙古沙漠戈壁地区找到的。如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克拉玛依就是全国闻名的大油田之一,柴达木盆地也盛产石油和天然气。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1977年以来,这里陆续打出多口油井,有的油井每天喷出数百吨原油和上百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而且从开始放喷以来,喷势较猛,压力较高,产量比较稳定,这样的高产油井目前在中国还是少见的。

煤,在中国沙漠地区中等储藏量的煤矿还是不少的。毛乌素沙地的东北部和东南部所产的民用煤十分著名。伊克昭盟的东胜所产的民用煤,当地叫做炭,极易点燃。乌达的煤是质量较好的工业用煤,也产于沙漠里。

在中国西北和内蒙古沙漠地区还有许多盐湖,那里盛产盐碱。例如,腾格里沙漠的雅布赖盐池、乌兰布和沙漠的吉兰泰盐池等都是中国著名的大型盐湖。吉兰泰盐池已经有160多年的开采历史了。方圆120平方千米的湖面上,凝结着厚厚的盐层,蕴藏量达1.5亿吨。只要揭开湖面上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一层硬卤盖,下面就有厚达五六米的盐层。挖掉上面的一层老盐以后,几天内会结出一层新的盐粒,盐粒逐渐增厚,过了二三年又成为新的可采盐层。这里出产的“吉盐”,又名“大青盐”,颗粒大,杂质少,味道美。

柴达木,蒙古语意即“盐泽”,被誉为“盐的世界”,是中国最大的盐库之一。这里较大的盐湖有24个,总面积8500平方千米,盐的总储量约600亿吨。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面积5856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站在“干涸”的察尔汗盐湖上极目四望,见不到任何动植物,干透的湖面,像波涛似的起伏不平,这是厚约40厘米的盐盖。盐盖下面贮存着巨量的晶间卤水。从湖中盐盖上通过的青藏公路,全是用盐铺成的;人们把这段长达31千米的公路,称为“万丈盐桥”,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公路。目前正在修筑的青藏铁路,有一段也是修建在察尔汗盐湖的盐盖上。

茶卡、柯柯盐湖,以盛产食用盐而闻名。现在国家在茶卡盐湖上设立一个盐场,年产食盐30万吨。固相沉积中盐的结晶是十分奇特的,因形状不同而得名的有雪花盐、珍珠盐、粉条盐、蘑菇盐、水晶盐、盐钟乳等;用卤水晒制的光卤石,形似珊瑚或宝塔;自然形成的石膏花,犹如宝石花开放。东台吉乃尔、西台吉乃尔、一里坪的锂矿,大柴旦、小柴旦的硼矿,也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矿床。硼矿现已开采加工成硼砂,除了供应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此外,盐湖还伴生有天然碱、芒硝、溴、碘、锶等,铷、铯、铀、钍、镭和重水的含量也比较高。

中国沙漠地区的这些矿产资源,如得到充分利用,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