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物(科学探究丛书)
46377500000011

第11章 新奇的飞禽故事(1)

善变的吐绶鸡

在美洲的特种鸟类中,有一种世界闻名的野生禽类,叫吐绶鸡,在动物学上属吐绶鸡科,吐绶鸡又叫火鸡和七面鸟。如今它已被驯化为一种普通家禽,遍布世界各地,欧、美最多,亚洲较少,在美洲一些地方,可能还有少数野生的吐绶鸡残存着。这种鸡形似家鸡,嘴大,稍有弯曲,头部裸露,喉下垂有珊瑚状红色皮瘤。

吐绶鸡惹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脸,从它的面部颜色,能看出它的情绪变化。当它安静时,它的头顶和下颏的肉质垂就呈肉白色,而且收缩为正常状态,头上出现枣核般大小的肉冠;当它激怒时,脸部马上由红色变白,渐变为青蓝色,蓝紫色,而且肉质垂下垂,两只翅膀展开拖地,像孔雀开屏那样,扩展开的尾羽呈扇状,嘴里发出:卟卟、卟卟的叫声,并不断地向前冲。人们根据它这一神秘的特点,送给它两个雅号,“七面鸟”或“火鸡”。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神秘的“表演”?这种“表演”与环境的变化、异性交尾、繁殖后代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注意,但至今仍是个谜。没有科学的解释。

野生的吐绶鸡相貌威猛,羽毛青铜色,尾羽、翼羽浓紫,并镶有黑色或绿色条纹。远望金光熠熠,十分美丽。吐绶鸡体形高大,公鸡高1米多,平均体重12~18千克;母鸡高80厘米左右,重约8~9千克。胸饱突,背宽长,腿长大,趾挺直,并有发达的胸肌和腿肌。

吐绶鸡的尾可分展成扇状,一般为18枚。羽毛颜色随品种而变化,有青铜色、黑色、白色、赤黄色、暗黑色等。家养的吐绶鸡目前有尼古拉火鸡、贝蒂纳火鸡、青铜火鸡等。

吐绶鸡的生殖期,每年有两次,一次在三月,一次在八月,每次产卵15~20枚,最多年产60~70枚,每枚卵重75~80克。卵壳一般呈浅褐色,上面布有深色斑点,产卵后,吐绶鸡就巢孵卵,经27~28天孵育,雏鸡就出世了。刚出生的小鸡,十分怕冷、怕湿,照料不周,极容易死亡。吐绶鸡除少数野生品种在其故乡南美洲尚有生存外,大部分已变为人工饲养。殖民主义者入侵美洲后,吐绶鸡开始传遍世界各地。最先传入西班牙,接着传至英、法等国家。现在世界各处都有养殖,它已被驯化为重要的大型肉鸡。

渡渡鸟与大栌榄树

广阔的非洲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珍稀的物种。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栌榄树。渡渡鸟虽然有翅膀,但早已在陆地行走生活中退化,不仅不能飞,而且行动迟缓,靠地面上的食物为生,身体硕大。大栌榄树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生活过或者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枝叶繁茂,幼苗茁壮。

16世纪至17世纪时,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身体硕壮、行动迟缓、肉肥味美的渡渡鸟很快便成了他们肆意捕食的对象。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下,渡渡鸟自由自在生活的乐土再也不复存在了。渡渡鸟的数量急骤减少,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那自由漫步在大栌榄树丛林下憨态可掬的渡渡鸟了。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了不育症。

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这一年正好是渡渡鸟灭绝300周年,而这些幸存的大栌榄树的年龄正好也是300年。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时,也正是大栌榄树绝育之日。这个巧合引起了坦普尔很大的兴趣。一天,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骨骸,伴有几颗大栌榄树的果实。他想,也许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种子的发芽能力有关。现在渡渡鸟是没有了,但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还存在着的有吐绶鸡。于是,他让吐绶鸡吃下大栌榄树的果实。几天后,从吐绶鸡的排泄物中找到了大栌榄树的种子。这些种子外壳由于吐绶鸡嗉囊的研磨已不像原先那么坚厚了。坦普尔把这些经过吐绶鸡“处理”过的大栌榄树种子栽在苗圃里。不久,居然绽出了绿油油的嫩芽。这,不就是在地球上停止萌发了300年的大栌榄树的树苗吗。大栌榄树的不育症被治好了,这种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处逢生。

原来,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相依为命,构成了巧妙的生态关系。鸟以果实为生,鸟又为树催生。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灭了渡渡鸟,实际上也扼杀了大栌榄树的生机。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看完这个故事,你一定也感到生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多么重要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让地球亿万年来形成的珍贵物种能自由自在地延续下去。这一切,也许正是我们读了本书以后将会产生的共同愿望。

雷鸟与生态平衡

北宋诗人黄庭坚《拙轩颂》中有一句“弄巧成拙,画蛇添足”,说的是古代楚国的故事,大意是说人多酒少,就定下规矩,大家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谁可喝酒。果然,有一人先画好,他拿酒将喝,由于得意非凡,顺手在已画好的蛇身上画了两条足,这样弄巧成拙,蛇不成其为蛇,酒也因此喝不成了。此后“弄巧成拙”成了一句成语,它比喻生活中一些人卖弄聪明、结果反把事情弄糟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不掌握一些事物规律、自作聪明,做出不少蠢事。

雷鸟是鸡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属于松鸡科,雷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低脂肪、高蛋白,营养非常丰富;雷鸟羽极美丽、冬季羽毛变白,浑身洁白如雪,仅眼有一道黑羽,羽绒柔软丰厚,商品价值很高。因此,雷鸟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鸟类。挪威政府为了保护和提高雷鸟的数量,在19世纪末期,组织全国动物学家和有关人士进行讨论和研究,大家认为应该给雷鸟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冬季大雪覆盖地面,增大了雷鸟觅食困难,因此在冬季应该给雷鸟人工投放饵料,帮助雷鸟过冬。雷鸟的天敌不少,一些猛禽如老鹰,野兽如狐、鼬等都捕食雷鸟,应该给予消灭。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最后制定了一个保护雷鸟的行动计划。挪威政府不惜投下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实施计划后,开始几年,雷鸟的数量果然逐年增加。可是,好景不常,再过几年,雷鸟的数量不再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到了20世纪初期,雷鸟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大量死亡,以致雷鸟的数量反而大大低于计划实施之前。挪威政府震惊了,赶紧再召集全国动物学家和各方人士进行讨论和研究,找出雷鸟大批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球虫病和其他疾病在雷鸟中广泛流传。球虫病是一种原虫病,由某些球虫寄生在鸟类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上皮细胞内引起,危害性极大,球虫卵随粪便排出,在体外完成其发育阶段,再传染给别的鸟。那么,为什么这些传染病在《保护行动计划》实施之前没有大发生,而在计划实施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大发生呢?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议这个《保护行动计划》。在冬季人工投放饲料,帮助雷鸟解决觅食困难,使雷鸟在冬季不致挨饿,体质加强了,有利于抗病,这一措施无论如何也找不出错处。问题是出在消灭雷鸟的天敌上,在生态系统中,雷鸟和它的天敌鹰、狐等的关系是被捕食和捕食之间的关系,对被捕食者雷鸟来说是如何逃避捕食者的追杀,有病的雷鸟和健康的雷鸟相比,无论在行动的灵敏性和速度上都比不上健康的雷鸟。因此先被捕食者捕捉到的大多数是体质较弱的病雷鸟,这样鹰和狐等捕食者就起到了消灭病雷鸟,从而减少雷鸟传染病的病源的作用,也就是所谓“清道夫”作用。人们把雷鸟的天敌消灭了,带病的雷鸟在潜伏期间混杂在雷鸟群中,到处排粪,传播疾病,雷鸟疾病频频发生,数量又哪有不减少之理呢?这时,挪威政府才恍然大悟,消灭天敌是导致雷鸟传染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干了一件蠢事,于是当机立断,马上修改计划,禁止捕杀雷鸟的天敌,一改捕杀受奖为受罚,同时积极地招引一些老鹰、狐和鼬等雷鸟的天敌。新的行动计划执行之后,经过数年,雷鸟的数量,果然逐步上升,恢复正常。

说长道短话乌鸦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比喻天下剥削者、压迫者都是一样坏的成语,容易使人以为天下所有的乌鸦体羽都是黑的。其实乌鸦是一个通称,全世界约有100多种,在我国至少已记录有27种鸦科的乌鸦,它们包括鸦类和鹊类。姑且不说鹊类的羽色有多么艳丽,就拿国内的7种亲缘最近的乌鸦来说,有2种的体羽也不是纯黑的,白颈鸦早在《尔雅》上就有记载,称为燕白腰乌鸦。

它的颈侧、上背和胸部的羽色洁白,其余体羽黑色,就像穿着黑袍,围上一条白色颈巾一样。在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寒鸦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它也只是在幼乌时才是全身黑色,长成后,颈侧和胸腹渐渐地变白,年龄越老,胸腹越见苍白。

乌鸦生性凶悍,最大的一种渡鸦,体长达630毫米左右,竟敢与猫犬争斗。乌鸦在鸟类中的名声并不太好,因为它们经常侵扰别的鸟,盗走它们的卵和雏鸟。鸦类栖息和活动于城镇、田园、耕地、原野和山林间,喜欢结群活动,繁殖期配对成群营巢,冬季结成大群,常常几种乌鸦,如秃鼻乌鸦、大嘴乌鸦、渡鸦、寒鸦和白颈鸦和小嘴乌鸦等都可结成数百至数千只的混合大群。特别在黄昏鸦群归巢时,布满天空,群鸦乱舞,呱哇乱叫,噪闹之声不绝于耳,所以古人有“乌合之众”,比喻拼凑的部队,不堪一击的说法。但是,乌鸦聚群彼此之间并非毫无联系,它们会用叫声和动作来相互关照,只要有一只渡鸦发现了丰盛的食物,它就会在空中转身飞舞,同时发出响亮的“呱哇”叫声,载歌载舞招呼伙伴们快来聚集,聚餐时吵吵嚷嚷,喧闹异常。当一只乌鸦发现有危险将至,就会发出拖长的“卡——啊——啊”的颤音,警报同伴们赶快离地飞走。美国的肖伯特·弗令斯夫妇录制了许多乌鸦的各种叫声,并从中辨认出四种听来不同的叫声,把它们分别转录到单盘磁带上,用扬声器播放。当其中一盘磁带播放时,乌鸦成群从四周飞来,这显然是一种“集合”的召唤声;而另一盘播放时,能使群集的乌鸦惊叫飞走,显然是“警报”声。群聚一起的寒鸦对每一个成员似乎都熟悉。在它们的领地,只要它们发现某一个同伴被抓走,就会呱哇怪叫,群起而攻之,朝敌人飞扑过去。如果群中的某一窝幼雏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其他的乌鸦不会坐视不理,而是一起喂养还未长大的雏鸟。对于年龄过大的老鸦同样也会得到照顾。鸦群中雏乌鸦的喂食大约有多半是由同群的友邻和尚未配对的年轻乌鸦带回来的。所以寒鸦在我国古时素有“慈乌”的美称。《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寒鸦出巢后又哺母乌的记载。故有“羊知跪乳,鸦知反哺,人不知孝养父母,禽兽不如”的格言。

古今人们对乌鸦有褒有贬:褒者如称乌鸦为“慈乌”;贬者如视乌鸦为不祥之鸟。一些迷信的人如果开门见到乌鸦或听到乌鸦当头叫,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便吐口唾沫,以解晦气。如果真是这样,以乌鸦多而闻名的古城西安,开门见鸦或听到鸦叫经常可以发生,岂非当地人天天晦气?这显然是毫无科学道理的。对乌鸦较为科学的评价应该是益害兼有。鸦类食性较复杂,谷物、昆虫、小鼠、小鸟、鸟卵和腐肉等无一不食。在播种和收获季节,鸦类啄食播下的种子、成熟的谷物和瓜果等,无疑给农林业带来一定的危害。盗食鸟卵,残食雏鸟也会影响林业和狩猎业。此外,在市区集聚大量乌鸦,噪声烦人,粪便飞溅,污染环境,这些都是有害的方面。但是,鸦类常尾随拖拉机和耕犁的后面,啄食被翻出的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等,尤其是乌鸦在繁殖季节通过啄食大量农林害虫、捕食小鼠,对农林起到保护作用。鸦类嗜食腐肉和废弃物等可起到“清道夫”的作用,这些无疑都是有益的方面。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乌鸦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有效地控制它们的有害方面,很值得研究。从前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讲述了乌鸦想喝瓶中的水,但是,瓶颈太长,嘴伸不进去,于是,乌鸦衔来一块块碎石,投入水瓶中,使水面升高,从而喝到瓶中水的故事。暂且不论乌鸦是否真有这种本事,然而,乌鸦常常将一些铁片或金属块衔回巢中贮藏起来却是真有其事,曾经在乌鸦巢中发现过手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大学附近的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发现过一只主要用废铁丝筑成的鸦巢,铁丝是从附近的铁工厂衔来的,巢重竟达近一公斤。至于乌鸦为什么要将金属衔回巢中,原因还不清楚,是否可从乌鸦的巢筑在高大的树上,结构又比较粗糙,如果巢中有金属之类的重物压底,不易被大风吹落来推测其原因。乌鸦确实很机灵,如果你空手走向鸦群,可以走得离鸦群较近,它们也不飞走,但是,你背上猎枪,不等你走入射程之内,它们就飞走了,好像知道猎枪的射程有多远似的。乌鸦是容易驯养的鸟,国外有人把乌鸦当做宠物来饲养,一只乌鸦在主人的精心训练下,会作打算盘、摇铃、翻书和搭积木等表演。人们知道鹦鹉、八哥会学人说话。很少人知道乌鸦经过长期驯养也能学说话,原苏联杜洛夫俱乐部的一只黑色大渡鸦学会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乌鸦的寿命较长,有报道渡鸦一般能活50年以上。

孔雀开屏

雌雄孔雀在外貌上是极不相称的。雌孔雀全身羽毛大都呈灰褐色,点缀着不规则的暗色斑纹。而雄孔雀却长得很美,它头上长着6~7厘米的冠羽,面部露出了金黄色和天蓝色的色泽。头、颈和胸部丰满的绿色羽毛上,镶嵌着黄褐色的横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裙带般排列整齐的尾羽,每枚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排列,两边分披着华丽的小羽枝,闪耀着夺目的光泽。在西双版纳的鸟类中,要数绿孔雀最美丽了。那绿色的羽毛上,闪烁着五彩缤纷的星星点点,长长的尾巴上装饰着艳丽的翠绿、紫蓝等颜色。绿孔雀性情温和,喜欢成群活动,当它们一起从树梢上飞过时,像一片绿色的云彩,格外好看。

孔雀的老家在亚洲南部,它有两种,一种叫中国孔雀,一种叫印度孔雀。孔雀喜欢在溪河沿岸和林中空旷的地方活动,附近大都有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