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
——莎士比亚
(一)
在英国,每年的6月23日夜晚被称为仲夏夜。传说称这天夜里神仙会在森林中举行欢宴,凡人如果进入森林就会着魔。根据这一传说,莎士比亚创作了他最富有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的一部喜剧——《仲夏夜之梦》。
据说,这部戏是莎士比亚应某位贵族之约创作的,为的是在仲夏之夜的一场喜庆的婚礼上演出用,因此取名为《仲夏夜之梦》。这部戏中不仅有为庆祝婚礼而作的新婚歌,还有描绘甜蜜爱情及不受父母之命自由选择伴侣的主题在里面。
这是一个纯粹的浪漫爱情故事,是在仲夏夜所做的一场美妙的梦。剧情的最大特点就是线索众多,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通过三个层次,即现实世界、梦幻世界和神话世界来一一展开。
在现实世界中,雅典国王忒修斯与阿玛宗女王希波吕忒成婚。剧的一开场,就是他们即将成婚,而结尾也以三对情侣举行婚礼结束。但这条线索在剧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最为重要的是第二条线索,贵族伊尼斯想把女儿赫米娅嫁给雅典贵族青年狄米特律斯,但女儿却爱上了另一个青年拉山德。按照雅典的法律,如果女儿不肯嫁给父亲为她挑选的丈夫,父亲就有权要求判她死罪。
赫米娅和拉山德不愿分手,于是两人约好第二天晚上在城外的树林会合,然后一起私奔,逃出雅典城。
赫米娅的好友海丽娜痴情地爱着狄米特律斯。因此,当赫米娅把自己的出逃计划告诉海丽娜后,为讨好狄米特律斯,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狄米特律斯。
第二天晚上,拉山德与赫米亚如期在树林中见面,结果狄米特律斯也跑来了,后面还尾随着海丽娜。
这片森林代表着自然王国,也象征着自由王国。在这里,没有世俗的法律和习俗,由仙人和精灵掌管。那天晚上,恰好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妮娅带着他们的随从举行宴会,但仙王和仙后之间却闹翻了。
两人争吵是为了一个偷换来的印度小王子,仙后不肯把这个聪明的印度小王子送给仙王做侍童。仙王为了惩治仙后,叫来了快活、淘气而又机灵的小精灵帕克,让帕克用一种名为“爱懒花”的花汁滴在睡着后的仙后的眼皮上。这种汁液有一种魔力,就是当她醒来时,不管看到什么,都会对它产生疯狂的爱情。然后,仙王再用另一种草解除这种魔力,但首要条件是要仙后把那个印度小王子送给他。
这时,正巧狄米特律斯来到森林里寻找拉山德和赫米娅。为得到赫米娅,他想杀死拉山德。而可怜的海丽娜还在痴心地爱着狄米特律斯,在他后面紧追不舍。
仙王听到他们之间的谈话后,非常同情海丽娜,便命令帕克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滴几滴“爱懒花”汁,让海丽娜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料帕克粗心大意,错把拉山德当成了狄米特律斯,在他眼皮上滴了花汁。结果,拉山德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海丽娜,他立刻疯狂地爱上了海丽娜。
仙王为纠正帕克的错误,又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滴了几滴花汁。狄米特律斯醒来后第一眼看到的也是海丽娜,他也立刻热烈地追求起海丽娜来,并准备再次与拉山德决斗。海丽娜和赫米娅都被弄得糊涂不已。
在森林中的另一角,以木匠昆斯、织工波顿为首的一群手艺人正在排练一出爱情题材的戏,准备在公爵的婚礼上演出。由于花汁的魔力,仙后爱上了长着驴头的织工波顿。
最后,仙王出现,用解除魔力的汁点在仙后和拉山德的眼皮上。仙王与仙后又和好如初,另外两对情人也在国王王后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
在戏的末尾,忒修斯宫中张灯结彩,忒修斯和希波吕特的盛大婚礼正在热烈地进行,另外两对新人也同时举行了婚礼。
这部戏是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纯喜剧,剧中没有任何说教的目的,是一部纯娱乐性质的作品。它是想表明爱情是无理性的、盲目的,就像海丽娜所说的那样:
一切卑劣的弱点,在恋爱中都成为无足轻重,而变成美满和庄严。爱情是不用眼睛而是用心灵看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被描成盲目;而且爱情的判断全然没有理性,光有翅膀,不生眼睛,一味表示出鲁莽的急躁。因此,爱神便据说是一个孩子,因为在选择方面他常会弄错。
(二)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四部曲”是英法百年战争后期历时30年之久的“蔷薇战争”给他的戏剧创作带来灵感的话,那么英法百年战争前数十年的历史给他带来的灵感便促成了他的“第二个四部曲”的诞生。这个四部曲包括1595年创作的《查理二世》、1597年创作的《亨利四世》上、下篇以及《亨利五世》。
当时,随着没有王位继承人的女王的年事渐高,王位继承问题也成为摆在英国皇族面前的难题。据说,女王曾暗中培养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但却不敢公诸于世,因为她担心天主教会的敌人会在他即位前将他杀掉,然后篡位。
洞察世事的莎士比亚通过戏剧的方式反映了这段历史。从历史顺序上看,这个“四部曲”描写的是第一个“四部曲”之前的事,展现的是兰开斯特王朝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内容主要描写了波琳波洛克公爵,即后来的亨利四世,是怎样将谋取自己家产的昏君查理二世赶下台,并篡夺王位的这段历史。
《查理二世》这部戏剧不像之前的历史剧那样,完全以叙述事件为主,而是非常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在描写查理二世被废黜一事时,莎士比亚主要通过揭示查理二世软弱的性格特征,如缺乏统治国家的能力、相信君权神授、对大臣寡恩刻薄等,阐明这样的个性必然会导致灭亡。
《查理二世》的剧情十分简单,但语言却独具特色,甚至被认为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具有抒情风格的一部戏剧。整个戏剧的语言几乎都是用充满诗情画意和哲理的韵文写就,因此尤为后世喜爱。
该剧一开演就轰动了整个伦敦,街头巷尾纷纷议论本朝的女王和查理二世。因为这部剧中的历史与当时的英国王朝颇为相似,而伊丽莎白本人也像剧中的查理二世那样,过分追求奢华的生活,将国事委托给自己的宠臣。她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像查理二世那样,被亨利四世这样的臣子废黜。
为此,枢密院还以女王的名义下令禁止伦敦的剧院再演出这部戏,当时伦敦最豪华的“天鹅”剧院甚至因首演了该戏而被政府捣毁。
后来,一些英国著名的莎学研究专家经考证后认为,莎士比亚可能因为这个剧本而差点被英国当局逮捕。但这份逮捕令最终并没有执行,原因可能是政府担心逮捕莎士比亚这样社会知名度过高的作家会引起民愤。
而莎士比亚也感觉到了自己头上悬着一把女王的无形之剑,稍有闪失,就可能丢了脑袋。因此1597年《查理二世》再版时,他没有署自己的名字。到1598年署名出版后,他又将其中查理二世被废黜的场景删掉了。
(三)
从1595年下半年到1596年上半年,英法联盟已经是名存实亡,西班牙夺走了法国的要塞加莱,随时都有可能强渡英吉利海峡,进攻英国的多佛尔。
当然,英国也不甘心失败,伊丽莎白女王派海军大臣霍华德勋爵和埃塞克斯伯爵率领远征军攻打西班牙的重要海港珂迪兹。不久,英军胜利的消息就传到伦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埃塞克斯伯爵的地位和名誉也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点,被女王伊丽莎白授予元帅的军衔。诗人斯宾塞更是写诗赞誉他为英国的光荣,是骑士精神培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不过,西班牙也心有不甘,不久又派出一支舰队计划进攻英国。但由于遭遇风浪,这支舰队在与英国舰队交战时遭到惨败,只好放弃对英国的进攻。
尽管英国打了胜仗,但老百姓依然过着衣食不保的困苦生活,因为那些用来救济贫民的钱都用来打仗了。富有爱国心的莎士比亚为了鼓舞士气,遂创作了一部历史剧,并选择了约翰王作为这部戏剧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