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生物之谜
46963500000016

第16章 动物之谜(10)

在美国西南地区一些岩洞里,栖息着7000万只无尾蝙蝠。它们的居住地如此拥挤,以致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推测,母蝙蝠喂奶时,不可能喂自己的亲生子女,而只是盲目地喂首先飞到自己身边的小蝙蝠。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拉肯和他的助手作了实验。他们从洞里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万对蝙蝠中抓走167对,随后对每对蝙蝠的血液进行基因测定。结果发现,约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麦克拉肯带着照明设备在山洞里又进行仔细的观察,他发现,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发出呼唤的叫声,再根据小蝙蝠的回答来判断是否自己子女,还要进一步用鼻子嗅嗅,在确认自己的子女后才喂奶。

骗亲有其道理

生物界有认亲行为,也有骗亲行为存在。有的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了一些骗亲手法,杜鹃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了。

杜鹃在繁衍后代的时候不垒巢、不孵卵、不育雏,这些工作会由其他鸟来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鹃产卵时期,它便选定画眉、苇莺、云雀、鲣鸟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状、羽色和猛禽鹰鹞相似的特点,从高远处疾飞而来,巢内的其他鸟以为天敌鹰来犯,便仓皇出逃,杜鹃乘机便将卵产在这些鸟的巢内。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原因,杜鹃产的卵在大小。色泽、花纹方面和巢生产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巢主发现。杜鹃的卵在巢内最先破壳成雏。小杜鹃的背上有块敏感区域,有东西碰上,它便会本能地加以排挤,所以巢主的卵和破壳的雏鸟便被它推出巢外。这样,小杜鹃可以独自占养父母采集来的食物了。小杜鹃慢慢长大了,老杜鹃一声呼唤,它便跟着远走高飞。

长尾叶猴是一种温和的群居动物,群内成员会很好合作,很少发生争斗。一般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带领25~30只猴子。但如果有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它会杀死老猴王留下的所有幼猴。有些科学家认为,新猴王杀死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哺乳动物在授乳期一般不繁殖,杀死幼猴可促使母猴及早进入繁殖期,从而早日生育新首领的子女。因此;这种杀婴行为对于整个种群可能是一种生殖上的进步。这种观点叫“生殖优势”假说。

不过,母猴总是爱自己孩子的。如果有一只雌猴此时已怀孕,它为了保护腹中的胎儿,会随机应变地制造一幕生物学上的骗局:它假装已经发情,与新上台的猴王进行交配,使这位新首领以为将要降生的小猴真是它亲生孩子。雌猴从而成功地救下了这条小生命。

一种生存适应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同缘相亲”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生存适应。动物终究是动物,它的生存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如果崖燕不能认亲,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来的食物给别的幼鸟吃,而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后代,因为这些小猴不会有它的基因。

动物语言之谜

人类有语言,这是人类与动物的重大区别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由于集体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彼此之间要交流思想,于是,语言就诞生了。语言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思维,使得大脑更加发达。语言的使用,也促进了劳动经验的交流和积累,从而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动物有语吾吗?

在动物界中,的确有“语言”存在,这是一门非常引人入胜的学问。有些科学家,毕生都在和动物交流,记录、分析动物的“语言”,从中了解这些“语言”含义,了解动物是怎样交换感情和信息的,他们的工作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绩。

表达意思和交流感情的工具

和人类的语言相比较,动物的“语言”要简单得多。在同种动物之中,它们使用“语言”来寻求配偶,报告敌情,也可以用来表达友好、愤怒等感情。春天,是猫的发情期,一到晚上,猫就会出去寻找配偶,人们常可以听见猫拖长了声调的叫声,这是在吸引异性。动物的“语言”,也用来沟通动物和主人的关系。夜晚,在农舍前,传来一阵陌生人的脚步声,看门狗伸长了耳朵,随着声音的接近,它狂吠起来,这是告诉主人:有陌生人靠近我们的家,要警惕。

虽然鹅的叫声都是单调的“嘎、嘎、嘎”声,有位叫劳伦茨的教授却成功地翻译出了鹅的“语言”。如果鹅发出连续6次以上的叫声,意思是说:“这里快活,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如果刚好是6个音节,则表示:这儿吃的东西不多,边吃边走。如果只发出3个音节,那就是说:“赶快走,警惕周围,起飞!”在鹅发现狗的时候,会从鼻腔中发出一声“啦”的声音,鹅群们一听到这个声音就惊恐地拍动双翅,慌忙逃走。

狒狒是一种低等灵长目动物,在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介绍过它们的群居生活。根据科学家的分析,狒狒的语言已经很复杂,它由声音和动作两个部分组成,它们的语言包括20多种信号。当发现敌情时,狒狒王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警告其他狒狒逃走或准备战斗。在动作上,狒狒可以有十几种眼神,它的眼、耳、口、头、眉毛、尾巴都可以动作,表示出友好、愤怒等感情,如此丰富的声音和动作,就组成了狒狒复杂的“语言”系统。

鸟类的“语言”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们常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来形容我们美好的祖国。研究鸟的“语言”的科学家发现,鸟的“语言”可以分为“鸣叫”和“歌唱”两种。“鸣叫”指的是鸟类随时发出的短促的简单的叫声,它们常常是有确定含义的。例如,鸡(鸡也属于禽类,是飞鸟的“亲戚”)的“语言”是我们常听见的。在温暖的阳光下,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它用“咯、咯……”的叫声引导着小鸡,而小鸡的。“唧,唧……”的叫声也使鸡妈妈前后能照应它的孩子们。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只老鹰,鸡妈妈立刻警觉起来,向小鸡们发出警报,展开双翅,让小鸡们躲藏在它的翅膀下。

至于“歌唱”,主要是指在繁殖季节由雄鸟发出的较长、较复杂的鸣叫,关于这些“歌唱”的意思,科学家有不同的分析,归结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雄鸟在诱惑雌鸟,另一种认为“歌唱”是宣布“领域权”,表示这块地方已经属于它所有,别人不得侵犯。

科学家发现,海豚也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在海洋生物中,海豚的“语言”是最复杂的,它可以使用多种声音和信号,用来定位、觅食、求偶和联络。

动物语言中的方言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着方言,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或者一个南方人去到北方,一时听不懂那里的方言。在动物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每一种飞鸟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且互不相通。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某个动物园中,一只野鸭闯入了红鸭的窝中,把老红鸭赶走,自己帮助红鸭孵出了一窝小鸭,可是这些小红鸭根本听不懂野鸭的“语言”,不听从它的指挥。小鸭们乱成一团,野鸭也毫无办法。后来来了只大红鸭,它只讲了几句“土话”,小红鸭就乖乖地听它的话了。

不仅不同种动物之间语言不通,而且同种动物之间也有方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佛林格斯教授研究了乌鸦的语言,而且将它们的语言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当成群的乌鸦从天上飞过时,佛林格斯教授在地上播放他先前录制的乌鸦的“集合令”,这时乌鸦群就乖乖地降落在地上。当他将乌鸦的“集合令”录音带带到另一个国家去播放时,就不灵了。他发现,居住的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乌鸦的语言也不一样,法国的乌鸦对美国乌鸦的“讲话录音”就一窍不通,甚至于对它们的报警信号也毫无反应。

科学家们又发现,海豚的“语言”是世界通用的。单个海豚总是默不作声,若有两只海豚碰到了一起,“话匣子”就找开了,它们一问一答,可以聊上很长的时间。为了研究海豚的语言,美国科学家曾做了一个“海豚打电话”的实验,把两只海豚分别关在两只互不联通的水池里,通过话筒和扬声器让它们互相“交谈”,然后录下它们谈话的内容,进行分析。当科学家将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只海豚分别置于两只水池之中时,这两只家乡相距8000千米的海豚,竟然通过“电话”交谈了半天。

动物的舞蹈语言和哑语

语言并不全是有声音的。聋哑人之间的交谈,全部靠哑语,也就是靠规范化了的手势和表情。在动物界中,也有“哑语”。

蜜蜂之间的“交谈”,是通过舞蹈来表达的。如果说它们全是用“哑语”,这也不确切,因为蜜蜂除了舞蹈的姿势以外,还要用翅膀的振动声来表达。振翅声的长短,表示蜂巢到蜜源距离的远近,振翅声的强弱则表示花蜜质量的好坏,这样,蜜蜂就能通过“舞蹈语言”和“振翅语言”把蜜源的方向、距离、蜜量多少等信息通报给伙伴。人们很想通过“语言”来与动物通话,其中最普遍的也许是人与狗之间的交流。人们常说,狗对主人忠诚,确实,狗对主人的声音十分熟悉,只要略加训练,它就能根据主人的口令趴下,跃起,坐下,站立,前进等等。声纳仪来探测鱼群的位置,指导渔船下网,还可以人工模拟能吸引鱼的声音,如小鱼在活动时的声音,用来引诱鱼群靠近。

人类在寻找宇宙中的生命时,也考虑过和天外生命“对话”的问题。科学家录制了世界名曲,在太空中播放,希望能够引来知音。人类也希望能与“太空人”对话,但用什么语言去和他们交谈呢?有科学家建议使用“海豚语”,理由是海豚的智力相当发达,它也希望能和人类进行交流。如果科学家的假设能实现,那将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动物的治病之谜

没有人类照看的动物生了病,怎么办?请别担心,一些极有灵性的动物也有一套“自诊自疗’的医病妙法。据外国新近的研究资料表明,有些动物自己或相互间有时还会寻找天然药物来祛病去邪,健体强身。这些药物其实就是“中药”。而事实上有些中药就是在动物的“启发”下发现的。

人们只知道紫苏草可解鱼蟹之毒,并不了解这是水獭对华佗的“秘传”。相传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曾目睹一水獭因生吞了一条大鱼后腹胀难忍,凄惨欲绝,一只“见义勇为”的老水獭采了一种紫色野草,令它吃下。没过多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水獭大病痊愈。华佗见状,认定这紫色野草是一味好药,遂大量采集、研究,用来治疗鱼蟹中毒病人,无不应效。故华佗将这紫色野草取名为“紫舒”即紫苏,并流传了下来。

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是采药人曲焕章受到老虎和蛇的“启发”而研制成功的。曲焕章是一名好猎手,一次他打中了一只老虎,第二天请人去抬,发现老虎已经不见了,他跟踪追寻,最后查明带伤的老虎是吃了一种植物的叶子而止住了血逃走的。又有一次,曲焕章看见一条被樵夫的利斧砍掉一大段尾部的蛇,负痛窜入灌木丛中,便近而视之,只见伤蛇从一株草本植物上咬下几片叶子嚼烂后敷人伤部,须臾血止。于是曲焕章将这种植物采撷后加入相传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方中,使止血的疗效更为显著,成为誉满全球的云南白药。

有种蛇药的主药叫“半边莲”,是由我国蛇医发现的。一次蛇医出诊,看见一条狗被蛇咬伤后,往山里猛跑,他跟踪前去,见到那条狗正在山背面吃着长在阴湿地面上的一种草,吃后就不再出现蛇毒症状。他把这种草采回来辨认为半边莲,以后用于蛇咬伤,有较好的疗效。

在俄罗斯境内某一林区里经常可见一些有气无力的狗獾,躺在蚁巢里任蚁群撕咬。原来,这些狗灌巧妙地利用了蚂蚁撕咬时分泌的蚁酸来医治其风湿病或寄生虫病。看来,许多风餐露宿的猎人喜欢食蚂蚁粉和蚂蚁制品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今将其制品用来治疗风湿病或增强抗病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启示运用。

蚂蚁在觅食时往往会同时捎回些植物叶子或种子储藏于蚁穴的潮湿处,是何原因所致?原来这些种子或叶片上均带有微生物真菌的孢子。孢子能在阴湿的环境中大量增殖并分泌抗菌物质,从而保证了蚁群的健康及贮存的食物不致腐败。从蚂蚁“招赘”的真菌体内,苏联科学家成功地提取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菌素。

生长在热带丛林中的猿猴,如果感到自己有点不舒服,周身打冷颤,就会去嚼金鸡纳树的树皮,病很快就痊愈了。人类服用奎宁是不是向猿猴学的呢?

我国云南省有位哈尼族乡医,一次在大树下休息时,将一条长20多厘米的蜈蚣切成两段,后来又有一条蜈蚣爬过来,围绕断蜈蚣转了两圈,便爬到草丛里拖回一片鲜叶子,将其覆盖在断蜈蚣受伤的地方,用嘴轻轻地嚼。过了一小时,那断为两段的蜈蚣居然扭动了几下身子慢慢地爬了起来。乡医把剩余的半片叶子带回家中,经辨认原来是一种接骨草。他上山采了一些,捣烂后用来治疗骨折,结果治一个好一个。如今,海南农垦局海口医院用这种接骨草配治药料治疗骨折,疗效神奇。

春天,北美洲的大黑熊从冬眠中刚醒来时,身体总是不舒服,精神萎靡不振。这时它便去寻找一些具有轻微致泄的果实吃,很快就会恢复健康。

猩猩的牙龈发炎疼痛不止时,就会用爪挖些烂泥糊在脸颊上,然后再用两爪紧紧按住。

有一种野鸡叫做吐绶鸡,当小鸡雏被雨淋湿而感冒时,母鸡就强迫小鸡吃安息香的树叶,吃了这种苦味的树叶之后,雏鸡的病情就渐渐好转。

据动物学家观察,一条蝮蛇的头部被另一条蛇咬伤后,头部很快就肿了起来,连嘴都肿得合不拢。这时,它就拼命喝水,在14分钟内,连续喝了216口水。过了两个小时之后,头部的肿胀竟渐渐地消失了。

有人曾见过这样的趣事:有一只山鹬的腿被枪打伤了,跌落在河边,它便取来一些粘土先敷在受伤的地方,然后拐起脚,收集了些草放在上面,一同“包扎”起来,足足缠了一个多钟头,就像人的外科石膏固定一样,等“绷带”全部缠好后,便缓缓飞走了。

野兔患了肠炎后,就会去寻找马莲吃。如果受伤,它还会用蜘蛛网上的粘丝止血。野猫患了肠胃病,就大嚼鲜嫩青草。海豹受伤后会去觅食一种有愈合功能的海藻。家狗、家猫感到全身不舒眼肘,也会跑到野外找一种青草吃。鹿中了猎人的毒箭,会迅速寻找豆类植物的茎叶食用,以解毒自救。这些都是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

受伤的大象,会寻找一些含碱的沙子,给自己的伤口消毒。如果它生了病,也会找一些有医疗作用的野草和水草吃。野牛生了疥癣,便到泥潭里打个滚。然后晒干,反复数次,很快就会痊愈。獾发现自己的“子女’得了皮肤病,就带领小獾到温泉里浸泡,以消炎解毒,直到治愈为止。熊受到外伤后,会用松脂涂抹伤口。

欧椋鸟为了注射“蚁酸针剂”以防治关节炎,竟创造了一种“激将法”——它用翅膀震动,激起白蚁群的愤怒攻击,当白蚁向它无情地喷射蚁酸时,免费注射“预防针”的计划便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