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生物之谜
46963500000017

第17章 动物之谜(11)

女生态学家霍利·布达林研究发现,一些怀孕的母象会寻找一些作用特殊的植物当药吃。她曾对肯尼亚的一头母象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近一年的观察,结果发现,这头母象从不改变其生活习惯,每天走5公里寻找同一植物吃。司是有一天,它竞走了28公里,停在一株紫草科小树边,把所有的枝叶都吃光。返回住地的第二天,这头母象顺利地产下了一头可爱的小象。

动物学家认为,动物的这种“自诊自疗”既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一种本能,也是它们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逐渐积累的一种智慧。不久前,英国科学家哈里森发现,动物的“父母”在教子女“捕食避敌”等生存能力时,还巧妙地教它们如何治病除疾。他认为,人类可以从它们的这种奇特的自我医治与保健中受到启发,成为仿生学的一个新领域。

动物识途是个谜

钢头鱼身长一尺左右,脑子仅有花生米大小。春天,它从美国爱达荷州的河中顺流而下,能在太平洋中往西游出5000多公里,去那里逗留。秋天,它又冒着被鲸、海豹等吞食的危险,返回原地产卵,连相距不到一箭之遥的两个不同的河口都不会搞错。

生活在中途岛的信天翁识途能力更强。有人用海军飞机将18只信天翁从中途岛运往各处,过了一段时间,其中14只先后又飞回中途岛。它们有的在32天里飞行了6600公里,平均每天飞行206公里。

往返于加拿大和南美之间的小黑鹦鹉,它们能在4天4夜连续飞行3840公里,当飞回目的地后,它们的体重竞减轻一半!其回归决心令人感动钦佩。

多能美洲獾之谜

现今世界上有猪獾、狗獾、鼬獾、缅甸鼬獾、美洲獾和马来獾六种。它们是黄鼠狼的近亲。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这些动物的共同鼻祖可追溯到4000万年前生活于东南亚一带的貂状动物。其中美洲獾的祖先,则是在500万年以前从西伯利亚穿过白令陆桥后,方才登上美洲大陆开始安寨扎营的。

尽管今天人们对獾族动物的神秘生活还缺乏深入认识,但是这些动物因其本身在生物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因而能够安然无恙地繁衍、生息下去。迄今,獾的家族可谓源远流长,方兴未艾,其前景也颇为乐观。

不久前,美国动物学家在内华达州平原上考察美洲獾并将其解剖以后,发现其生活史相当有趣。这种动物就是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挖掘巢穴,以及身手不凡地施展”魔术”绝招,以度过艰难困苦的漫长岁月的。

挖土冠军

在哺乳动物中,虽然能挖掘泥土,过穴居生活的种类不少,但就挖土本领来说,美洲獾堪称冠军了。

美洲獾具有楔形的头部、扁平的躯体、粗短的颈脖、结实的肩膀、强壮的前腿以及蹼状的趾和弯曲的前爪,这些特征十分适合于挖土生活。尤其是它的两个巨大的前脚爪,宛如两把锋利的铲子,能够得心应手地挖掘出泥土,简直可以与隧道掘进机媲美。此外,美洲獾像鸟类一样,具有透明的内眼睑(瞬膜),因而,即使在挖掘松散的砂砾时,也能发现各种猎物。同时,在它的前脚爪下侧还有数个感觉器,以便在钻洞穴时感知障碍物,从而避免碰撞。

美洲獾在挖掘洞穴时,头部朝下,两条后腿相抱,铲子状的前脚爪剧烈地挖掘泥土,以致灰尘纷纷扬起。其杰出的挖土本领,对它的生存十分有利。因为美洲獾一生中多半时间呆在自己挖掘的洞穴里,这期间进行婚配和休息。如果遇上恶劣天气,它们就从兽穴内部堵塞地下隧道,以免遭到大风雪的袭击,它们足不出户,舒适地睡上几天。即使出洞,一旦碰上敌害来犯,可立即进洞避难。在整个冬天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它们必须另掘鼠类的巢穴,获取食物维持生计,这时,就全靠不凡的挖掘本领了。

食谱丰富

通常,美洲獾在夜间外出觅食,主要捕食鼠类和昆虫,是一种有益动物。动物学家在晚上观察时,常常见到它们一边步履缓慢地寻找鼠类等动物的巢穴,一边又小心翼翼地鼻嗅耳闻着周围的动静。如果发现蜜蜂、黄蜂和蚂蚁的幼虫,就立即捣毁它们的巢,伸出舌头舔食。美洲獾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够在地面上嗅出地下洞穴中是否有老鼠,然后循着它们的气味掘土追猎。

美洲獾不适宜水栖生活,它们仅在浅水处的小溪边捕捉小龙虾、鲤鱼、牛蛙和龟等。一旦遇到各种筑巢鸟、鸟蛋和雏鸟,它们就会囫囵吞枣地饱餐一顿。如果碰上蜥蜴或蛇,它们就先除去猎物的有毒头部之后,方才细细品尝。美洲獾所掠食的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包括野兔、犰狳、豪猪、浣熊、狐、幼鹿、幼黑熊等等。虽然美洲獾喜欢品味各种新鲜动物,但有时也会如鹰、鹫一样,以腐肉为食。

性喜寡居

美洲獾的外貌虽然与欧洲的獾十分相似,但是在性情上与欧洲的獾截然不同,几乎没有社交生活,雌、雄成年獾都愿意离群寡居。通常,每只成年美洲灌各自占据着面积达8000平方米以上的领地,偶尔也有互相重叠的地盘。除了仲夏时期雄獾外出寻找配偶以外,平时彼此之间难得照面。一旦不期而遇,常会招致一种敌对场面。美洲獾的交配过程极其简单,雌雄配偶匆匆完事之后就分道扬镳了。尽管交配是在夏季进行,但是母獾子宫中的受精卵直到来年冬季胚胎方才开始发育。这种现象,动物学上叫做“延期种植”。

母美洲灌最终在春天才产下幼仔,通常每窝有2~3只幼獾一起降临于世。经过数星期的哺乳期以后,幼獾开始食用那些由母獾带回兽穴的固体食物。到了春末,它们便由母獾陪着外出寻觅猎物,享受“母爱”,一到6月中旬,小獾们就自愿或者被迫离开母亲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

与美洲獾外貌颇为相似、产于欧洲的獾,却喜欢社交生活。通常,一块领地内有10余只各种年龄和性格的欧洲的獾,和睦共处地过着群居生活。欧洲的獾,主要食源是蚯蚓,因此,其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不会相互残杀,而且还能相互合作去共同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外,它们总是互敬互爱地进行交配和嬉戏。

巧变“魔术”

据几位动物学家亲身经历,当他们走近一只美洲獾时,它不是拔脚就逃,而是毫不退缩,马上鼓起自己松散的兽皮,就像吹泡泡糖似的,越鼓越大,其形状如魔术师身穿一件内藏许多东西的特别宽松的衣衫,给来犯者造成它是庞然大物的假象,以此吓走来犯者。

动物学家第二次见到美洲獾时,它不再重复原来的“魔术”,而是立即就地平卧,鼓起自己松散的兽皮,四条腿舒展撑开,乍看上去非常像一只巨大的带毛大土鳖,正当人们大吃一惊时,它已经乘机钻入洞穴了。

第三次,动物学家有意从美洲獾的后面走去,看看它还能玩弄什么新花样。谁知,它早有觉察,玩弄第三个“魔术”——放烟幕弹。只见它两条后腿并拢,用两条前腿上的铲状利爪,拼命地向身后挖土,顿时尘土飞扬,动物学家被土烟迷住双眼,只好朝后退让。

透明动物的秘密

自然界中有一些动物,人们看不到它们的形体,但它们却确实存在着,这类动物就是隐形动物。最常见的隐形动物,水族中的有箭虫、玻璃鱼、透明虾、面条鱼、海蜇、乌贼等多是无色素的隐形动物;陆栖动物也有一些隐形的,如南美洲的蛇眼蝴蝶,它的双翅像两扇玻璃窗子一样,飞舞时几乎看不到它的体形。还有一些隐形动物,其身体只有一部分透明,其他部分却不透明。如海洋里游泳的两栖节枝动物钩虾,其身体是透明的,而内脏却是不透明的,有许多水栖动物在幼生期身体是透明的,长大以后就不透明了。隐形动物身体之所以透明,是进化选择的结果,透明是为了逃避捕食者,是一种自我保护,透明动物只要保护其细胞活性,保持其身体组织的活性,便能保待其透明度。透明动物一旦死去,其透明度就完全丧失。

用脚饮水的牛

人们都知道牛是用嘴饮水的,然而,非洲有一种名叫“非罗隆多特”的牛,居然不用嘴而用四只脚饮水。

这种牛四肢结构不同于一般的牛,即在肢腿部接近蹄处,其内部有自动吸水的气囊状结构。更使人惊奇的是,气囊状结构内有通道通向胃部。非罗隆多特牛每次饮水时,只须走到水塘或河溪中,它的四肢气囊组织立即会起吸水作用,只需数分钟它就能喝饱。

由于这种牛以腿部吸水维持生命,所以,四肢对于它特别重要。如果丧失四肢,它不仅不能行走,而且会因吸不成水而导致死亡。

生物异能

生物世界有许多问题,都还像谜一样,无法解答。譬如有些昆虫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够正确地计数、量度的本能,令人惊叹不已。

以蝴蝶为例,当雌蝶在叶子上产卵时,似乎知道所产的卵数,“懂得”让卵和卵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以避免幼虫孵出后为食料的问题发生竞争,再拿蛾子产卵的技能来说,许多蛾子把卵产在一起,堆叠成极其精致的卵块,最值得称道的是,卵块中的各粒卵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明确的图案,美丽极了,人们相信即使是机械操作也很难与之相比。有一种石蚕蛾的幼虫,用芦苇叶片建造虫窝,它们切下的每一片芦苇叶,长度都完全相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用自己身体前部长度作为标尺进行测量的。最有趣的要推蜜蜂了,蜜蜂建造的巢窝是准确的六角形。根据数学家的计算证明,这种形状建筑物,所花费材料最为节省。至于这种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在没有机械帮助的条件下,它的操作又为何如此精确?这一切都是难以回答的“生命之谜”了。

奇特的食性

有一种壁虱科的小寄生虫,它是急性传染病回归热的传染媒介。它寄生在鸟身上,但并不都吸吮鸟血,其中有一部分吸鸟血,而另一部分则叮在同伴身上吸吮它的体液。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共食”。有时这种“共食”现象,如同串珠一般地连下去:即第二个吸第一个体液,第三个吸第二个体液,以此类推……。奇怪的是,当它们的体液被同伴们吸取时,都毫无反应,处之泰然;而那“共食”链条上的每颗“珠子”,也心安理得吸吮同伴的体液,即使已经大腹便便,肚满肠肥,它们那张贪婪的嘴巴也不肯离开亲友们的躯体,直到它们死去。这样“共食”现象说来好笑。

与吸血动物相反,在庞大的动物界中,还有一些以生物的尸体和粪便为食物的可怜虫。这些专吃“下水”食物的叫作“腐生’动物,它们的奇特饮食方式称为“腐生”现象。对于多数动物来说,“腐生”现象只是暂时的,例如,母狗为保持狗舍清洁将刚生的小狗崽的粪便统统吃光;但是,有的生物的“腐生”现象则是终生不渝的,而且还把它们肮脏的食物链代代相传。有一种专吃蜂蜡的幼虫,当它们将蜂巢的蜂蜡完全吃光后,就吃自己的粪便,将原有的粪便吃光后,再吃新排出的粪便……这样循环下去,直到变成成虫。但事情并没到此完结,新出生的幼虫吃父母的粪便……这样循环下去,代代相传,持续七~八年之久。这条奇怪的食物链之所以延续这么长久,因为蜂蜡是一种极难消化的食物,进入昆虫体内绝大部分未经消化便被排泄出来,因此它们反复以粪便为食,也难以耗尽其营养价值。

虎、豺、狮子等食肉动物产下胎儿后,吃食胎盘还不难理解,奇怪的是食草动物,如有的马、鹿、山羊等,在产后也照样吞食胎盘。原来,胎盘里含有丰富的铁、铜、锰和钙的化合物,还含有钙离子、磷酸、留醇等物质。吃后能滋补身体,更好地哺育后代。

兔子有食粪的习性,不过兔子的粪有硬粪和软粪之分。兔子一般白天排硬粪,晚上排软粪。兔子吃的是软粪,这是因为软粪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菌体蛋白和一些矿物质元素。食后能在体内合成复合维生素B和K,并被小肠吸收;同时,软粪中的矿物质元素能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野猪、河马、犀牛和大象等野生动物,都有嗜土的习性。科学家跟踪对其所吃的泥土分析化验,发现泥土含有钾、石灰、矾土、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镁、碳酸钠,还有硅酸、磷酸和硫酸等。泥土里含有微生物能分泌出各种酶。这些动物既得到了矿物质,而微生物产生的酶又能促进消化。

鸡、鸽子和其它鸟类爱吃小石子、砂粒,使食物在砂囊里得到研磨而粉碎。而扬子鳄还能吞食砂砾块到胃里,也同样起磨碎食物的作用。

美国的尼苏达大学的两位地质学家曾发现一具恐龙化石,这只恐龙大约生活在距今八千万年以前,在肋骨骨架中有一百九十七块大大小小的石块,据考证,这些石块存在于恐龙胃里,同鳄胃里砂砾一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并且这些大小石块还能增加恐龙的体重,使它站在水里很稳定。

在肯尼亚和乌干达边境地区的埃尔贡山上,有许多洞穴,科学家认为是大象、羚羊开凿出来的。原来,大象、羚羊身体所需的盐分,就是靠洞穴供应的。如大象会用长牙把含有盐分的石块从洞壁上撬下来,再把石头弄碎,吞下去。它们来找盐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六十年代,日本的通讯架空电线上的铅质金属保护层常常遭到破坏,每年要造成几百次通讯事故。后来顺藤摸瓜,发现是一种寄生在铅层表面的蝙蝠蛾幼虫干的“勾当”。它只有米粒般大,头部长有一对大牙,以啃食铅为生,能在十多天时间内啃穿一点五毫米厚的铅质保护层,啃食速度可谓惊人。

鲑鱼返乡之谜

北海道、千岛、萨哈林岛、勘察加半岛、阿拉斯加以及美国的西海岸等地都是捕捞蛙鱼的渔场,蛙鱼在与这些海域相通的河流上游产卵,卵变成仔鱼后,同春大融化的雪水一起顺着河水游人大海。到达大海以后的蛙鱼又沿着一定的路线,历时三四年,行程5千多公里,最后鲑鱼一定要返回到自己最初的出生地,产卵后死去。

蛙鱼为什么能在千万里的江海之行中,重新找到自己故乡的河流呢?美国生物学家哈拉斯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哈拉斯把一群割除神经的蛙鱼和一群正常的蛙鱼,分别放入与产卵地河流相通的海湾,结果,失去辨别神经的鱼群再也没有回到产卵地的河流。

由此看来,鲑鱼似乎把产卵地的气味作为识别的路标,日本科学家的实验结果也表明,蛙鱼的脑子对产卵地河流的气味十分敏感。但问题是,蛙鱼在远离5千多公里的远方又是怎样认准目标,朝产卵地前进的呢?有的学者认为,因为蛙鱼一直与太阳保持一定的角度,据此可以确定方向,鲑鱼会利用体内的生物钟随时修正方向的偏差。

其实不止鲑鱼,鳗鱼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与鲑鱼相反,它是为了产卵而离开栖息的淡水区,游向大海的。研究表明,欧洲鳗鱼的产卵地在大西洋马尾藻海的深海区,而这些幼鱼是如何经过数千里的远游,找到出生后就从未去过的淡水区的呢?是什么吸引着它们要离开大海回到故乡的?至今无人解开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