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荀子的人定胜天
47008600000022

第22章 赢在口才——荀子智慧与言谈技巧(1)

荀子说,君子一定要善于言谈。一句话,退三军;一句话,抵九鼎;一句话,救人命。语言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就是情感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就是智慧的力量。人每天总是要说很多话,而且越是能办事,越是办事多的人,越是会说的人。因此,一味奉行“沉默是金”,乃是一种消极的人生状态,善于说话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原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大意】和人说善意的话,比送衣服给他穿还要温暖;用恶语伤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

荀子说,和人说善意的话,比送衣服给他穿还要温暖;用恶语伤人比矛戟刺得还要深。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种语言,比冬日的阳光还要温暖;一种语言,比锋利的刀剑还刻薄。同样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口中或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它可能把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可能掘出彼此心中深不可测的鸿沟。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国际商贸城的一位经营户李女士,她说:我有个朋友,说话时特别爱用“我”、“我认为”、“我觉得”、“我是这样的”,让人听得不是很舒服,好像在他心中只有自己。一本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最微不足道的词,不要在谈话中无限制地使用它,一个很有礼貌的人,一定不会把“我认为”总是挂在嘴边,而应该问“你认为如何?”

在某家公司里的王先生,他与人交往有一个原则,就是“逢人减岁,逢物添钱”,比如说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五十岁,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更加年轻,保养有方。走到朋友家中,看见一张茶几,问他花了多少钱买的,他答道:“花了60元”。你不妨说:“这张茶几一般价值100元,再买得好,也要80元,你真会买。”他听了一定喜欢。对方不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刚好这样说的话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满足感,另外还会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当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即使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深邃的人,一个比秋天的穗子更沉着的人,他就不能像回避不幸一样回避伤人之言。用语言伤人,在伤害者那里,可以得到发泄的片刻快感,但在被伤害者那里,却受到永久的伤害。

伤人之言有两种:一是当面指责人之所短,二是背后议论人之所短。而背后的议论比当面指责更阴险,更恶毒,更难防范,因而就更深刻地伤害一个人。

不要以为背后议论人之所短是安全的,因为你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对一堵墙说话,而人是不断变化的,今天是敌人,明天却是朋友,何况一般的人既不是敌人又不是朋友,他会讨好他人而出卖你。

这就告诉你,当你对耳朵说放的时候,嘴巴是同时在场的,你的言论即将通过这个嘴巴传播出去,最后到达你所伤害的那个人的耳朵之中。善于说话的人,怎能不谨慎呢?

唐代有一个检校刑部郎中,名叫程皓,为人周慎,人情练达,从不谈人之短长。每当同辈之中有人非议别人,他都缄默不语。直到那人议论完后,他才慢慢地替被伤害的人辩解:“这都是众人妄传,其实不然。”甚至,还例举出这个人的某些长处。有时,他自己在大众广庭中被人辱骂,连在座的人都惊愕不已。程皓却不动声色,起身避开,说:“彼人醉耳,何可与言?”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半都是如此复杂,你若不知内幕,就不要信口开河。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不知道世间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虽然你不是这种人,而一旦谈论别人的短处时,也许你在无意之中就种下祸患的幼苗,而它要滋长到怎样的位置,并不是你所能想像的那样。

想要有一个好的口才,最好是自己定下一条戒律:除了颂扬别人的美德,永远不要把议论别人的短处来污辱你的口、污辱你的人格,否则的话你将永远找不到一个愿意和你接触的朋友。

如果你是别人向你说某人的短处时,你惟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像保守你自己的秘密一样,谨缄金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些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

和谈论别人的短处一样,不可就表面的观察便在背后批评人家,除非这是好的批评。说一个坏人的好处,旁人听了最多认为你是无知。把一个好人说坏了,人们就会觉得你存心不良了。

人们好说女人最爱谈论别人是非,其实男人当中也不乏这种人。如果你茶余饭后在找谈话的资料时,则天上的星河,地上的花草,无一不是谈话的好题目,倒不必一定要说东家长、西家短,才能消遣时间。

孰不知,说别人的短处,说不定就是自己的短处。

2.言简意赅才达意

【原文】“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自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

【大意】君子选择正确的名称,运用恰当的言辞,是为了尽力表达思想的,只要能够相互沟通思想就可以了。

荀子说:“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自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君子选择正确的名称,运用恰当的言辞,是为了尽力表达思想的,只要能够相互沟通思想就可以了。另一位哲人也说过:“话说得太多,总会说出蠢话来。”的确,说话的目的是用来沟通,如果一味地卖弄语言技巧,修辞太多,将适得其反。尤其是领导与员工之间,因为领导与员工的沟通大多数是建立在口头基础上的。要想每一条命令、每一项建议能被正确执行,就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要谨记“话不在多,达意则行。”

有过开大会的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那些领导在上面长篇大论地时候,通常下面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尽管领导是多么准确地表达,多么精心地措辞,员工还是会在一些时候误解领导的本意。员工的教育背景、生长地域、智力与培训等等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得到口头反馈十分重要。不要太信任从员工那里得到的简短的“是”或点头这类回答。他是否完全理解了指示?指示的内容是什么?如果员工在领悟指示时“不够准确”,尔后会出现什么问题?你会十分震惊地发现,有多少次信息是被“曲解”了。

1910年,美军部队在一次传递命令中情况是这样的:

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一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里集合,我将为他们放映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们穿着野战服前往礼堂,这个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的话,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会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哈雷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穿野战服开着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我们也不愿意出现这样的误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大多数沟通是建立在口头基础上的。要想把每一条命令、每一项建议都写下来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以口头方式发出的简单指示、请求或意见,被听者彻底地误解了。

领导对这种不良的结果感到非常失望,而员工却认为自己在忠实地遵循领导的指示行事,也因此而十分不愉快。

如何减少这种误解呢?对领导来说,首先要认识到同基层员工和高层管理者对话时要经过周密思考,最后尽可能用简单而精确的话把它表达出来。

3.别人的秘密知道得越少越好

【原文】“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

【大意】告诉你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追问他;谈论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听他。

荀子说:“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告诉你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追问他;谈论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听他。与他谈话,重在掌握方式和把握分寸。“哪个背后不说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情愿学金人之三缄其口,实行其“庸人之谨”,而不要傻呼呼地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如有一个人,生怕他的隐私惟恐人知,你说话时偏在无意中说着他的隐私,基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道理,他会认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隐私,恨你入骨。

他做的事,别有用心,他对自己的用心,极力掩饰不让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你如与他向来熟悉,对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虽不能断定你一定明白,然而终究会对你感到十分疑惑与妒忌。你处于这种困难境地,绝不可对他表明绝不泄密,那你将如何自处呢?你惟一的办法,只有假装耳聋,若无其事。

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从悲观方面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谨慎地保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外有智者猜中此事,对外宣告,那么你无法逃掉泄露的嫌疑。你只有经常接近他,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

万一对方对你尚无深刻的认识,没有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对他说极深切的话,假使他采用你的话,然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会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看到,实行又不是你的力量,怎可以算你的功劳,所以你这个时候还是不说话为好。

他犯有错误被你知道,你便不惜声援正义,直言进谏。他本来就已觉得愧疚,惟恐旁人知情,你去揭破,他自然更觉惭愧,由惭愧而忿恨,由忿恨进而与你发生冲突,你不是凭空多了一个冤家?所以,即使告之,也应以婉转为宜。

对方成功乃计出于你,而他是你的上司,他则必会深恐好名声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安。你知道了这种情形,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上司的善谋,这是上司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曾经出了什么力。

对方不能做的事,而你认为应该做,就算强迫也要让他必须做到;对于某事,对方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或者已骑虎难下,无法中止,但你认为这事不应该做,就算勉强也必须中止,像这种情形,都是强人所难。你勉强他一定要做,勉强他一定要中止,原本是善意,尽一分挚友之责,心地光明,无可非议。但事实已经如此,虽然勉强也不会有效。如果你在道义上,认为不该熟视无睹,不妨进言婉劝,使他自己觉悟,由他自己来发动,自己去中止,这才是上策。万一他不愿接受你的劝告,你也只好见机行事,适可而止,否则过于强求,只是徒伤感情罢了。

4.逢人只说三分,还有七分自己赏

【原文】“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大意】对那些不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你和他谈了,这叫做浮躁。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也许你会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无事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荀子认为,对那些不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你和他谈了,这叫做浮躁。每个人说话,都应先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以尽其所谈的人,你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深交相知的人,而你却畅谈所有的欲言,虽然你说出了自己的所有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你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

如果你们之间关系浅薄,而你与他深谈,会显得你没有一点修养;如果你说的话是关于对方的,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所以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显出你的冒失;如果你说的话是关于社会的,可是你并不能明白对方的立场究竟如何,你也不会明白对方的主张究竟如何,可你偏高谈阔论、畅其自己所言,那样会很容易招祸的!

所以,逢人只需说出三分话,也不是不可说,而是不需要说,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与事无不可对人言也就没有什么冲突了。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尽情地宣布,只说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那只是另一问题,而他的只说三分话,那是不需要说,不必说,也是不该说的关系,那决不是不诚实、狡猾的表现。

原本说话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这时也是不必说的;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但却没有得其地,那也是不必说的。没有得其人,而你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已是很多了;如果你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你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在给他暗示,你要看看他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你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你说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就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力了,如果有必要的话,你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做是善于说话的人。

5.忠言不逆耳人爱听

【原文】“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

【大意】委婉地把所要说的话讲给对方听,但又不挫伤他。

荀子说:“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即委婉地把所要说的话讲给对方听,但又不挫伤他。人都有听恭维话的天性,没有谁愿意听逆耳之言,“闻过则喜”恐怕只有子路那样的圣人才能做得到。因此,荀子告诫我们,说话要注意方式,有时把反对意见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还不易得罪人。

战国时候,秦国攻赵,于是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国送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发兵。但赵太后执意不肯,虽然满朝文武都极力劝谏,仍无济于事。最后赵太后干脆宣布说:“谁要是再来劝我,我就用口水吐他的脸。”

后来左师触龙求见,太后知道他也是来规劝的,于是满脸怒气地等他来。触龙慢慢地走到太后面前,请罪说:“我的脚有点毛病不能走快,因而好久没有来看太后,却心中惦念,故今特来拜望。”太后见此便说自己现在也得靠车行走。触龙又问了太后饭量等其他一些情况,这段家常话使太后的怒气消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