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触龙又求太后允许他的小儿子在王宫卫队里当一名卫士。太后满口答应,并问触龙儿子多大岁数了。触龙回答说,15岁,并说要在死之前为儿子安排好立身之处。太后见此便问男人是否也疼爱孩子。触龙说: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触龙顺便问太后疼爱燕后(赵太后之女)是否甚于长安君。太后答道:“比不上长安君。”由此,触龙强调说父母疼爱孩子应为他们的前程着想,并举例说赵太后自己当年与燕后分别,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但每次祭祖的时候,却祷告让燕后留在燕国,不要回来,以使其子女世世代代为燕王。讲完这番话,触龙反问太后:您这样做,不正是为燕后的长远着想吗?太后点头称是。
此时,触龙话锋一转,向太后道:“自此三代之前,自赵国内大夫升诸侯以来,每一代国王的子孙凡是封侯的,其后期还有吗?”太后摇摇头,触龙又问:“不光是赵国如此,其他子孙受封的后代还存在吗?”太后又摇摇头,触龙评论道:“这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显贵却没有功勋,待遇优厚却没有功绩所致。如今您给长安君以显贵地位,膏腴之土,却没有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这样一旦太后不讳,长安君又何以使赵国自立呢?因此老臣认为你爱长安君却没有替他的长远考虑,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深。”
至此,太后完全接受了触龙的批评与劝说,便回答道:“好吧,就按你的意思。”之后便为长安君准备了100辆车子到了齐国,齐国随即发兵救赵,从而退了秦国之军。
在这一事例中,触龙之所以能够使赵太后改变初衷,同意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做人质,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父母疼爱儿女的人之常情为契机,批评赵太后不为长安君的长远着想,会因疼爱一时误了一世。由于触龙深刻地体会到赵太后爱子心切,于是从聊家常开始,请示太后将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宫中当卫士,到评论太后爱燕后与长安君的差别,到最后建议爱长安君应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始终未探讨送长安君到齐做人质与退秦军的利害关系,恰到好处地既顺了太后的心意,又使太后接受了批评意见。同理,对劝谏别人,有时绕个弯来说效果也许会更好。
6.爱说风凉话使人敬而远之
【原文】“廉而不见贵者,刿也。”
【大意】品行方正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言语尖刻刺伤别人所致。
荀子说,品行方正而不受人尊重,是由于言语尖刻刺伤别人所致。一座卓然而立的塔,不会因为暴风而倾斜;对别人说长道短的人,却往往在一吐胸中之快的同时,被自己的所言砸伤自己的脚。
有一个蜜蜂和天神的故事很有意思。一只蜂房里的蜂后从海米德斯山飞上夏林比斯山,把刚刚从蜂房里取出来的蜂蜜敬献给天神。天神对蜂后的敬献非常满意,就答应给她所要求的任何东西。蜂后于是请求天神说:“请你给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天神很不高兴,因为他很爱人类,但是因为已经答应,不便拒绝它的请求,于是天神回答蜂后说:“你可以得到刺,但是那刺留在对方的创口里,你将因为失去刺而死亡!”这个故事的道理再简单不过: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利益的权利,但是如果用有毒的“刺”去伤害别人,那么就像俗语说的,自己也会有报应。
在人类社会中,类似蜂后的人也不少,言语中的“毒刺”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子,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有的虽然纯属说笑性质,他的主张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辞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试想有哪一个人愿意与爱讲风凉话、语言刻薄者为友呢?更为可怕的是,爱讲风凉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个令人难堪的事实:这不是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就是一个没脑子、好冲动、不计后果的人。严重的,还可能遭到杀身之祸,后悔莫及,真叫人不得不谨慎。其实,因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在国外亦有所闻。泰国曼谷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辞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些,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总之,恶意的嘲讽与恶言相向的“口角与怒骂”是任何人都会的游戏,但却也是一种双方都无法获胜的游戏。
曾经担任美国陆军部训练军官的艾伦谈到从前的训练,讲到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上课的军官当中,有一位上校对于激励技巧的使用颇不以为然。在训练课程结束的大约一个星期里,那位上校被命令负责一份重要的演示文稿,由于他做得非常出色,他的上司——一位将军想要赞美他。将军找了一张黄色的图画纸,把它折成一张精美的卡片,外边写上“太棒了!”里边则写了一些奖励的话,然后召见他,当面称赞他,并把那张卡片交给他。上校把卡片拿在手中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僵直地站在那里愣了一会儿,然后头也不抬地走出了办公室。将军有点莫名其妙,心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心中不安的将军尾随上校出来看看,结果让他感到美妙的是,上校到每个办公室都去转了一圈,向人炫耀他那张卡片。
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位上校此后把这一招运用得比将军还好,他为自己专门设计印刷了一批用来赞美别人的专用卡片。学会赞美别人,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前进铺路。没有不喜欢赞美的人,更何况是由衷的赞美呢?在学校的时候,每一门成绩揭晓的时候,最紧张的只有两种人,一类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她)害怕自己的分数又低得让人羞愧欲死;还有一类是成绩太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成绩优秀得足以参评奖学金,但是烦恼也会随之而来。不信么?那些和自己关系不远不近的朋友往往说:“请客吧!拿到奖学金不会那么小气吧!”(隐含意义:反正花你的钱,不花白不花;得不到奖学金,那就“宰”你一顿好了)口气不阴不阳,讲话不软不硬。小丽那时就常常为这样的烦恼所困,因为她是一个成绩非常好却又不怎么懂得适当拒绝的人,加之有点“老好人”脾气,因此每次都是“必宰”对象。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逻辑,真的,因为高中时候连续几年的班级第一一直都是她,而那些每次因为别人的好成绩愤愤不平的人们总是原地踏步,是否可以这样讲,他们赶超优秀者的信心与勇气都在无意义的风凉话和嫉妒心里消失殆尽了呢?
但是,人无完人。可是,这也不是没有办法的事。正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具有人类最大的智能——认识自己,因此我们一生之中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不断碰壁和反省。有一天,一句成功人士说过:“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天都要赞美别人!我发现我的周围世界的确变了一个样子,然而很遗憾,是在犯了那么多错误、消磨了那么多努力的机会、失去了那么多本应成为朋友的人之后。”
7.争辩不能消除错误,只能加深怨恨
【原文】“辩而不能说者,争也。”
【大意】善辩而不能说服人,是由于好与人争论。
荀子说:“辩而不能说者,争也。”善辩而不能说服人,是由于好与人争论。荀子还说,凡是好争斗的人,一定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其实是肤浅的表现。
懦弱愚蠢的人才好激动和大吵大嚷,聪明强干的人什么时候都应保持自己的尊严。事实也是如此,聪明的人决不参与争辩。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一天晚上,美国人戴尔?卡耐基在伦敦得到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训。当时他是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经纪。大战期间,史密斯爵士曾任澳大利亚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被派在巴勒斯坦工作。在此之前,还欧战胜利缔结和约后不久,他以30天旅行半个地球的壮举震惊了全世界。没有人完成过这种壮举,因此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给他5000美元奖金,英国国王授予了他爵位。有一天晚上,戴尔?卡耐基参加一次为推崇他而举行的宴会。宴席中,坐在戴尔?卡耐基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并引出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但他错了。戴尔?卡耐基知道,且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出优越感,戴尔?卡耐基很讨嫌地纠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自信确定如此!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戴尔?卡耐基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坐在卡耐基左首,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戴尔?卡耐基和那位先生都同意向他请教。格蒙听了,在桌下踢了戴尔?卡耐基一下,然后说:“戴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戴尔?卡耐基对格蒙说:“弗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即使赢了,但实际上你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宁愿要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
威尔逊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威廉?肯罗以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说了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拿破仑的家务总管康斯坦在《拿破仑私生活拾遗》曾写到,他常和约瑟芬打台球:“虽然我的技术不错,我总是让她赢,这样她就非常高兴。”
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个教训:让我们的同事、朋友、丈夫、妻子,在琐碎的争论上赢过我们。
争辩不可能消除误会,而只能靠技巧、协调、宽容,以及同情的眼光去看别人的观点。
林肯有一次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会在私人争执上耗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然是你对的事情,就让得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因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8.嘴边留下个把门的
【原文】“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
【大意】口才流利但不会没有节制地乱说,注重公正的言论而鄙视无聊的争论,这是士君子的辩说。
荀子说:“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意思是说口才流利但不会没有节制地乱说,注重公正的言论而鄙视无聊的争论,这是士君子的辩说。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口不择言,胡乱说话。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谁都会说话,但有人说话总是没有分寸,口不择言,象机关枪扫人,一阵狂扫,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别人死活。
我们还是先看几个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强盗将我一年的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怀,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因此,说话时尤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生活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实在太多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随风转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没意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很“累”地不断自打嘴巴地说话的。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
说话难,但也不能就此闭口不言,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