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是要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说话不坚持原则,丢掉的就是人格。
说话这事,孩子们的词典里还没有这许多词汇。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大人们觉得是道难题。大人们知道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知道掂量和玩味。那么,如果我们实在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时,怎么办?那就像来自德国的教练施拉普纳对中国足球运动员说的:“当你不知道该把球往哪儿踢时,就往对方球门里踢!”
这是解决说话难的最终办法,曲意逢迎只能避开一时的麻烦,得到的是良心上的永久不安。但是切忌口不择言,讲究一下分寸,实在不能说,宁可保持沉默。
9.出其不意,以“巧”服人
【原文】“矝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大意】以慎重严肃的态度面对被劝说的人,以端正真诚的心对待他,用坚定刚强的意志扶持他,用比喻称引的方式开导他,用分析辨别的方法使他明了。
以慎重严肃的态度面对被劝说的人,以端正真诚的心对待他,用坚定刚强的意志扶持他,用比喻称引的方式开导他,用分析辨别的方法使他明了。这是荀子认为的说明方式。
说服别人最基本的要点之一,就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注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在沟通交流时,要说服对方,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对方理解你的行为,来达到说服的目的。要说服他人,首先要让他知道他的观点是错的,一定要使他的思路回到正确的方向,不然,他永远都是错的,你也不会说服他。
有一患者的姐姐来到办公室,想清求护士长特许妹妹使用自备的微波炉:“护士长,我妹妹病得好可怜,她想吃点热饭热菜,我把微波炉带来了,请您允许我使用!”
护士长说:“我也很同情你妹妹,但病房是不允许使用电器的!很容易发生事故。你看,我办公室用的微波炉也需用电许可证才能使用,这样吧,你妹妹的饭菜拿到我办公室来热,这样也可以吧?”
患者的姐姐:“我已经把微波炉带来了,你就允许吧!”
护士长:“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能违反原则!”
患者的姐姐:“那就麻烦你了!”
护士长:“没关系!应该的!”
护士长在说服患者家属时,通过与其交流,既说服对方遵守规章制度,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解决了患者的实际困难。
举例来说:有某个住户到管理处,要求在自己家里装防盗网,作为管理处负责人,你首先要礼貌地接待住户,其次要认真倾听他的意见、申请的内容,第三,虽然他的做法是不对的,但在回复住户时,不要直截了当地说:“不行,这是我们公司的规定。”难免引起住户的反感,你这时应该平静、温和地说:“先生(小姐)实在很抱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已认真地讨论过。目前政府已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外墙安装防盗网。”然后再让他从外观上考虑如果每家每户都安装防盗网,会造成整个大厦外面不好看,另外要让他相信,你们会把这个大厦的治安做好,请他放心。这样不但从道理上让他理解,同时也给他一个信心上的保证,这样多数人都不会再坚持原来的想法了。
从以上来看:在说服人时,除了技巧外,还需要以理服人。以事喻理,用事实说话,用事例佐证,避免说大话、空话。讲理要注意层次的高低和深浅,不可跨越别人的思想范畴,不着边际地大话连篇。
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商量的语气来引发听者思考,使别人感到不是强迫他接受你的意见,只是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而已。
用道理说服人,不要反反复复,唠叨不停。否则,一定会让人听了厌烦,甚至听不进去,也不会达到说服的效果,点到即可。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有一段经验之谈,他说:“我立下一条规矩,我在说服他人时,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太武断,我甚至不允许自己在文字和语言上措辞太肯定。我将‘当然’、‘一定’、‘无疑’改用‘我想、假设说’,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认为如果……’。当别人陈述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不会打断他,也不会立即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在回答的时候,先表达他的意见在某些条件下没有错,再说出目前稍有不同,等等。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很融洽。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一些冲突,这样即使我有错也不会有难堪的场面。而如果我是对的,别人也较容易赞同我。”
在说服、劝导别人时,要注意环境和气氛,以强化说服的效果。
例如,1890年,美国著名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等一行20来人参加道奇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出了大宴会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同一时间讲话,慢慢地,大家便把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见。
马克?吐温觉得有伤大雅,太不文明了。而如果这一时间大叫一声,让人们都安静下来,其结果肯定会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马克?吐温心生一计。便对领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下去。我要让这场吵闹静下来,法子只有一个,可是我懂得其中奥妙。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我就这样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的话。”
“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便会一片寂静,除了我叽叽咕咕的声音外,其它什么声音也没有。”
接着,他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多人。坐在我旁边的是某某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了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叫,会吓你一跳。”
说到这里,道奇夫人那边桌子上起义般闹哄哄的声音小下来了,然后寂静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蔓延开来,马克?吐温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
“在某某先生不作声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领座讲的事快讲完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她的长头发,她尖声地叫唤,哀求着,他把她的脖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刺刀可怕的猛然一划……”
到这时候,马克?吐温的叽叽咕咕声已经达到了目的,餐厅里一片寂静。马克?吐温见时机已到,便开口说明为什么他要玩这个游戏,是请他们把应得的教训记在心头上,从此要讲些礼貌,顾念大家,不要一大伙人同声尖叫,让大家一个人好好地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
他们同意了马克?吐温的意见,晚上其余时间里,大家都过得高高兴兴的。
10.看天吃饭,察脸说话
【原文】“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大意】不观察对方的表情而与他交谈,这叫做眼瞎。
荀子说,不观察对方的表情而与他交谈,这叫做眼瞎。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领导面前很吃得开,就在于其能够轻易察觉领导的情绪反应。而有的人却老是得罪领导,就因为其不会看领导脸色说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话也要认这个理。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晚辈怪长辈偏心;下属怪领导只心疼心腹;业务员怪老板只看重主管……一味地认定是对方不能一碗水端平,似乎很少有人会检讨一下,为什么那些人会讨人喜欢,让人疼。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些人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才会受到不一样的对待,没优势的!又何必忿忿不平地嚷嚷呢?
与其让不平衡的心态跟着自己走一生,何不尝试改变一下,看看是否也像别人一样找着了春天!
说话不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上到神情,下至肢体语言的交流,因此,说话的时候就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措词,还得看看对方脸色,尤其是在跟领导说话的当儿,细心地观察其脸色,再适当地表达,才不会出错。当别人烦躁的时候,却凑上去嘀嘀咕咕;或是人家正兴高采烈,却一不小心浇他一头冷水,都是太不知趣了。当然,如果要让对方同意自己的想法,更是要看看对方的脸色,再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所以,看人脸色过日子没什么不对,反而是那些从来不去管别人感觉的人,才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乾隆时期,腰杆子一向颇直的刘墉就是一个例子,他的能力强、有原则,可是沟通起来机灵得很,让乾隆皇帝不宠爱他都不行。
有一回宰相刘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说:“唉!时光过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喽!”
刘墉看看皇帝一脸的感伤,于是说:“皇上您还年轻哩!”
“我今年45岁,属马的,不年轻啦!”乾隆摇摇头,接着看了一眼刘墉问:“你今年多大岁数啦?”
刘墉毕恭毕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岁,是属驴的。”
乾隆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我45岁属马,你45岁怎么会属驴呢?”
“回皇上,皇上属了马,为臣怎敢也属马呢?只好属驴喽!”刘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个伶牙俐齿的刘罗锅!”皇上抚掌大笑,一脸的阴霾尽失。
通过观察,可以洞察先机,知道对方的想法,就算觉察对方有不同的意见,心里也有数,可以在心里有所准备,事先化解;也可以针对别人的反应,妥善安排自己的进退应对;依照对方的反应,适时给予鼓励赞美,把话说在适当时机,刚好说进对方的心坎里;发现对方不悦,临时刹车,避免沟通恶化,见风转舵随机应变,事情就不会搞砸了;随时留心对方的脸色,适可而止地指责,让对方有个台阶下。这样子的沟通,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能不顺畅吗?
那么,如何根据对方的情绪来说顺耳话呢?
和对方说话的时候,要慢半拍,仔细看看对方的表情,判断一下自己的这句话会引起什么反应。
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出了问题,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地说,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等字眼,要让对方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
领导传唤时说:“我马上处理。”冷静、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领导直觉地认为你是有效率听话的好下属。
表现出团队精神时说:“莎拉的主意真不错!”莎拉想出了一个连领导都赞赏的绝妙点子,趁着领导听到的时刻说上一句,做一个不忌妒同事的下属,会让领导觉得你本性善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闪避你不知道的事时说:“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三点以前给你答复好吗?”当领导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做答时,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可利用本句型暂时解危,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11.啰嗦唠叨遭人烦
【原文】“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出;囋,非也。”
【大意】别人不问,自己却去告诉别人,这叫做急躁;别人只问一件事而却回答两件事,这叫啰嗦。急躁不对,啰嗦也不对。
荀子说:“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出;囋,非也。”即别人不问,自己却去告诉别人,这叫做急躁;别人只问一件事而却回答两件事,这叫啰嗦。急躁不对,啰嗦也不对。
啰嗦、唠叨是每个人都会犯的毛病,尤其是女人,也许是天生语言神经比较发达,逮着一件事就喋喋不休,搞疲劳轰炸。尽管唠叨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祸害,但过多,也会让别人烦不甚烦,惟恐避之不及。
哼哼叽叽叽叽歪歪叽叽,嗡嗡嗡……每当女人的唠叨交响曲响起在男人的耳边,男人痛苦地知道,这回又惨了,这一劫是躲不过了,罢罢罢,“任它狂轰滥炸,我自岿然不动”,由它去吧。
女人的啰嗦,几乎是每个男人心中的痛!啰嗦的女人是许多男人难以忍受的。女人为什么这样啰嗦?过嘴瘾?不错,女人是有语言天赋,是能说会道,不让发挥也不人道不是。女人多的地方事也多,三个女人一台戏,无不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女人的那一张利嘴一旦打开,“喀嚓喀嚓……”保准让每个男人心惊胆颤。
如果女人啰嗦是为倾诉为发泄,比如对外界的人与事看不惯,这好理解,对男人来说,那就硬着头皮坐下来当回听众也无妨,牺牲一把,换得她欢笑,值。
问题是,大多时候女人啰嗦、唠叨是因为对他人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实在是因为女人的期望值太高或按自己的标准约束他人。如今的女人虽然同男性一样接受教育,也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但在实现理想这一点上比男人要难,原因很多,于是她们把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内心的愿望投射到他人的身上,以此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很多女人习惯责骂自己的男人无用,正是源于自己心中无法抑制的失败感。她们不能容忍自己的愿望就此泡汤,她们转而在他人身上寻求补偿,就必然对他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在且不说女人这种心理是否恰当,就算出于好心提出这般那般要求,也用不着这样啰嗦呀。
啰嗦要适量。啰嗦既然是女人的天性,一点不让发挥也不合适。如果是倾诉,一次足够了,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絮叨个没完。提出要求,两次足够了吧。说多了,不但让人心烦,弄不好,甚至让人产生逆反心,你越说我偏不做,那不是适得其反吗,想必这样的结果不是女人所想看到的。你这样说说说个没完,说重一点是对人的不尊重不信任。别老把男人想得那么恶好不好?你以为人都是傻瓜是浑球就你聪明你牛?
啰嗦要聪明。聪明的女人常常把聪明用在了小事上,而在一些最需要聪明的事上,却十分愚蠢,真让人遗憾。女人不就是想让男人实现自己的要求与愿望吗,那也没必要一味地说呀,其实,在这一点上,如果女人真聪明的话,应该明白,少说比多说强,不说比少说好,无声胜有声。
男人的心也不是铁石,都是软的,没有那个男人(一些人渣除外)愿意让自己心爱的女人不快乐,如果你的要求是合理的你不说也会满足,如果女人足够聪明足够温柔足够体贴足够善解人意,你越不说,男人反而觉得对你不起,反而加倍努力满足你的愿望。
所以,女人没必要那样啰嗦个没完,省省劲儿吧,这年头大家都不易,拜托,女同胞们,行行好,别再“轰”也别再“炸”了,让自已也清净清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