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47096200000022

第22章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

一个注重自身发展的老师,一定不会让这宝贵的“五个小时”在不经意中流失,除去必要的批改作业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布置的作业也要“以质取胜”,而非“以量取胜”,量越多,自己被消耗的时间也就越多)和辅导后进生的时间,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教学《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出世》,你一定要读一读《西游记》;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宝玉挨打》,你一定要读一读《红楼梦》;教学《草船借箭》《杨修之死》,你一定要读一读《三国演义》;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你一定要读一读《水浒传》。即使你以前读过,这一次,你将以一个教师的眼光去读。读过之后,再给学生上课,即使没有出彩的教学设计,没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只要你把自己的所读所感与学生们交流,告诉他们课文之外的广阔而美好的阅读世界,你就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我之所以请教师们关注那五个小时,是我看到很多青年教师只重视课堂,有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倾向。外出学习观摩课堂,想的是如何去截取其中的一招半式,想的是今后怎样也能照此去上一堂比较出彩的课,使自己一课成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公开课和平常课之间的关系,公开课好比谈恋爱,平常课好比是结婚过日子,谈恋爱可以轰轰烈烈,但不一定能开花结果;结婚过日子要的是踏踏实实,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们做一辈子老师,和学生相处那么长的时间,要的是居家过日子的本领,要的是平淡中见真情的教育心态,要的是把每一小时过好,每一分钟过好。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人”的影响,处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间里。试想,学生在那五个小时里,从未看到过他们的老师那种投入地享受阅读乐趣的神情,你说他的学生会投入地享受读书的快乐吗?即使有,那也绝不是老师的功劳。试想,学生在那五个小时里,看到听到的,是老师谈电视剧,谈化妆、服饰和股票……学生又会作何感想呢?

所以,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不仅要求我们每一天都要努力地工作、辛勤地付出,更要求我们要有一颗责任心,不能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位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

如果木匠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了!

我们中的一些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也不想作出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努力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意味着我们绝对要有一颗认真负责的心,要有一种善始善终的态度,来面对眼前每一天的工作。只要如此坚持地去做,我们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把职业当事业

有一位实习教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在学校的实习生活平平淡淡,就在这平淡中我不时会看到令自己内心隐隐触痛的情景:每天,办公室里的老师几乎都会收到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如画、剪纸、自制小风车、卡片等等,看到这些小礼物,老师们脸上都洋溢出孩子般的笑容。可奇怪的是,我都教他们三个星期了,却从来没有收到他们的只言片语。我开始反思、反思、再反思,反反复复地检讨自己,我自己上课从不骂人、不惩罚人,也不给他们布置任何作业,按理说他们应该更喜欢我这样的老师才对呀?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想不出原因。

有一次上课,我照常死气沉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时,班里一位有着一双水汪汪大眼睛的可爱的小女孩站起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你每次上完课就走?为什么你不和我们一起玩,也不和我们交流?为什么你不给我们布置作业,上课同学讲话玩小东西你也不提醒他们?”

我想任何一位有上进心的教师在遇到类似这位实习学生的尴尬时,都会感到很难堪和失望。

学生送给老师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爱,以及对老师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因为自己的劳动被尊重,自己的付出被理解、有收获(请注意,在这里收获的是学生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如卡片等),教师感到被尊重并获得了成就感,所以教师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累并快乐着”,会越活越年轻。

在这样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前,不被接纳和喜欢是痛苦的。教师认识到这种痛苦,并想办法消除这种痛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校生活和课堂生活。而且有利于改变教师自身的身心状况,使教师生活更加富有乐趣和吸引力。

同学们为什么不愿意和这位实习学生亲近呢?答案在小女孩的问题中:“为什么你每次上完课就走?为什么你不和我们一起玩,也不和我们交流?为什么你不给我们布置作业,上课同学讲话玩小东西你也不提醒他们?”——你只是在完成任务,我们没有看到你真心关心我们,我们就不会喜欢你。

孩子们需要什么?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他们接触和交流,需要教师和他们交朋友,需要教师给他们爱,需要教师付出责任心……

而能否做到这些,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教育工作:是作为事业还是职业,是爱岗敬业还是应付了事。

爱因斯坦曾说过:“对待科学事业有三种人,第一类人是把科学当成娱乐,为满足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和成功欲的人;第二类人是把科学当作手段,为满足自己的名利欲的人;第三类人是把科学当作生命,试图用自己的努力解释和改造世界而无私奉献的人。”教育专家杨启亮教授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说,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他认为,前两个层次是一种“他律”取向,后两个是“自律”取向,他建议教师要追求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这是当教师的最高境界。

我认为,就个人的追求和目标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以下四种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就是打发日子。这种人衣食无忧,当教师就是为了获得一种打发日子、消磨时光的方式,他们明显的外在表现是对什么都无所谓,都不认真。

第二种是为了养活自己。这种人把自己的劳动作为一种商品,通过自已的劳动获得自身生活的必需品并养家糊口。在工作中,他们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比较注重现实利益,遵循的是市场规则和交易原则。

第三种是通过工作证实自己。人的主体性需要外化才能获得实证,从而体现个人的价值。工作是人的主体性外化的一种方式,通过工作,通过成功地对学生提供帮助,教师可以获得“我很行,我活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体验。在帮助学生时,教师收获了尊重和情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这种证实自己价值的愉悦感促使教师以更强的“蜡烛”精神、“春蚕”精神去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这一类教师身上,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奉献精神。

第四种是不仅通过工作证实自己,而且通过工作实现自我发展。在外化证实自己的同时,他们还在追求“内化”——通过不断变化实现自我发展。在努力为学生提供帮助时,他们也致力于在工作中获得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体会和感受自我成长的快乐。这种教师对职业生活的体验不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辛酸和无奈,而是“我越来越行,我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价值,我不断发现生活的意义,不断获得对生活的新理解,不断获得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体验”“我成长、我快乐”的愉悦和幸福。因为自我在不断地成长与发展,主体性实践能力在不断增强,所以教育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内化”与“外化”良性互动。

第四种类型应该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