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马光生平简介
《家范》一书,就是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而且《家范》并不是仅仅讲如何治家的问题,司马光在《家范》卷首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阐明他写《家范》的目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司马光(1019年一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二十,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年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
司马光著述颇多,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治理国之鉴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作者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还有一部齐家的书叫《家范》。《家范》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家庭伦理规范的总汇,其从“家”的角度阐发伦理道德,强调道德实践,主张从日常生活做起,不作空洞的说教。《家范》在引经据典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史实和有关传说、故事,为人们提供行为规范,因而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生动亲切,深入人心。《家范》堪称是一部中国古人修身齐家的典范作品。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我们学习它,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精华章。
二、司马光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一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社会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第一课堂和最重要的基地。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很重视家庭教育。
司马光非常重视道德礼仪教育。他在《资治通鉴》卷一指出:“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卑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主张“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进退有义,得失有命,守道在己,成功则天”。要求人们采取敬德修命、安分守己的人生态度,遵守礼义原则,加强道德修养。
他还把礼仪道德教育具体落实到家庭教育上。《家范》一书,就是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而且《家范》并不是仅仅讲如何治家的问题,司马光在《家范》卷首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阐明他写《家范》的目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司马光自己也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古人把齐家和治国看得同等重要,甚至认为齐家是本,治国是末,“本乱而末治”是不可能的。家都管不好,子弟都教育不好,怎么能出来教育别人呢?所以,司马光是把齐家提到治国的高度,来写《家范》的。所谓“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同时广泛选取历代人物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的方法。《家范》既采集了《周易》《大学》《孝经》《礼经》《内则》及其他史传所述道德准则与相关事迹,又辅以司马光本人的论述。
该书首列《易·家人》卦辞,下设“治家”、“祖”、“父”、“母”等十卷,共十九篇,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封建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的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司马光引用孔子、石碚等关于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等方面的论述,认为这些行为准则都是天经地义的。强调“礼”的重要性和男女之间的严格差别,即“治家者必以礼为先”,“夫治家莫如礼。男女之别,礼之大节也”。
他认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以义方训其子,以礼德齐其家”,而不是为子女“广营生计”、“遗之田畴”。做父亲的要做到“爱子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为父之道的关键是严教,绝不可狎简轻率。同时还强调“母教”的重要性,认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而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罪,人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之败也,母败之也”。
司马光还认为,母教始于“胎教”,并讲述了“胎教”的具体方法:“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食不邪味,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生子形容端正,才艺博通”。
与此同时,司马光认为,做子女的重在行孝道,这是天经地义的。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之亲”,就是“悖德”的行为。如果子女已行孝,而父母依旧不慈爱他们,那也不能埋怨父母,而要进一步反省自己。行孝至诚,才能赢得父母的怜爱。“父母有过”,也只能“谏而不逆”。如果多次劝谏,父母依然不听,就只能“号泣而随之”。司马光认为:“君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他还谆谆告诫人们,做子女的,侍奉父母稍有欠缺,即使做过许多好事,也不能掩盖其不孝的行为。
《家范》还认为,兄弟之间要恭敬友爱。如果“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童仆为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