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范》被历代推崇为家教的范本,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书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对我们颇有启发,还收集了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作者这种以节录诸经治家之语为纲领,以搜集史事为例证,阐述封建大家庭的伦理关系、道德规范以及如何治家的方法,深受封建社会士大夫的推崇,被视为家庭必备的教育课本。全书节目备具,简明扼要,切于实用,并且其大旨归于义理,以敏德为行动之本,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修身治家的规范。
具体而言,《家范》有以下特点:
一、亲情感化与家规强制相结合
由于家训一般是在子孙幼小时进行的,所以父祖辈一般都倾注亲情,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性格,循循善诱,熏陶感化。《家范》引《内则》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肇革,女攀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人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家范》强调“教子要有义方”。“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
亲情感化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也有感化无效的时候,这时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惩罚措施,把内在引导和外在管束相结合。即所谓“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父母要像“严君”,在子女犯错误时,严格地按家法管束。
二、修身、齐家之治国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家庭伦理、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三者的渗透相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庭、国家、社会共有的最高理想。家庭教育与个人修持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圣王”、“圣人”、“贤人”,做明君、贤臣、孝子、义夫、节妇,而这恰好也是齐家与治国的最高要求。儒家特别强调齐家与治国的密切联系,认为齐家是治国的必要前提。《家范》引《周易》《大学》《诗经》指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治国在齐其家”。
三、实用性与理想性相结合
历代家训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提要求非常切合儿童与少年的实际情况,贴近现实生活,容易操作和实践。
《家范》不仅提出伦理规范,而且大量引用史实,介绍前贤事迹,既真实可信,又具有示范效应。可以说,《家范》涉及了家庭关系、个人修养、日常生活、为人处世、社会责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又体现了儒家的家庭观、伦理观和人生观,体现了儒家治国的最高理想。这样,就使得人们把日常行为和“学为圣人”的人生目标自觉地结合起来,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始终不懈地用传统伦理道德来陶冶性情,变化气质,对于维护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语言明快,通俗易懂,易于传诵
《家范》以简洁的语言、朴实的文风,阐述了儒家伦理道德和治家的原则。在引述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得出朴实明了的结论。同时又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例,来提供示范,加以说明,普通老百姓也能明白其含义。正是因为这部书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世俗社会相符,而且贴近生活,所以才能在民间广泛流传。
除上述这些特点外,这部书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也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主张对孩子必须既知爱,更知教。爱而不教,必将使子孙“沦于不肖,陷于大罪,人于刑辟,归于乱亡”,“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能因为溺爱孩子而淡化对其知识和伦理道德的教育。
其次,认为应当重视周围环境和人事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家范》引述了“孟母三迁”等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行为是“无言之教”,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教育子女要有好的方法。父母必须言行端正,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不能采用棍棒政策,动辄罚打,必须晓之以理,宽严适度。父母爱护孩子不应表现在为其购买良田华宅、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传给后代勤俭持家的美德以及丰富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知识。
最后,该书主张儿童教育必须注重志向、人品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