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家范的教育智慧
47177500000017

第17章 《家范》选编——子下篇(3)

【原文】

新野庾震丧父母。居贫无以葬。赁书①以营事,至手掌穿,然后成葬事。贤者于葬,何如其汲汲②也。今世俗信术者妄言。以为葬不择地③及岁月日时,则子孙不利,祸殃总至。乃至终丧④除服⑤,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终身。或累世⑥,犹不葬,至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弃,失亡尸柩,不知所之者,岂不哀哉!人所贵有子孙者。为死而形体有所付也。而既不葬。则与无子孙而死道路者奚以异乎?《诗》云:“行有死人,尚或之。”况为人子孙。乃忍弄具亲而不葬哉?

【注释】

①赁书:受雇为人抄写。

②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急于得到。

③择地:选择处所。这里指选择适于安葬的地点。

④终丧:指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

⑤除服:脱去丧服。指不再守孝。《史记·刺客列传》:“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

⑥累世:好几代,数代。

【译文】

新野的庾震父母亲去世,家里贫穷无法安葬,他就靠为别人写字挣钱安葬父母,他写得手掌都烂了,才凑够钱安葬了父母。那些贤达之人安葬去世的父母,竟是如此的心情急切,现在的那些信奉巫术的人胡说八道,认为安葬亡父亡母如果不占卜选择风水宝地和吉利的年、月、日与时辰,就对子孙不利,各种祸事都会一起来。这些人以致于三年服丧结束,除去孝服之后,有的十年,有的二十年,有的甚至终身、好几代,仍不去安葬死去的父母。搞得父母的遗体被水毁火焚,或者被别人抛弃,连尸首都找不着。岂不悲哀!人有子孙的好处就是为了在去世之后有人来安葬自己。既然不去安葬,那么与无子孙而死在野外无人收尸有什么区别呢?《诗经》说:“路上如果碰到死去的人,还有人来掩埋他。”何况是做子孙的,怎么能抛弃自己的父母不去安葬呢?

【原文】

《诗》云:“题彼脊令①,载②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③,无忝④尔所生。”

【注释】

①脊令:水鸟名。

②载:词缀。放在动词前边。

③夙兴夜寐: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④忝:羞辱,愧对。

【译文】

《诗经》说:“那脊令鸟啊,又飞又叫。我已经渐渐地老了,可你的岁月还很长。要早起晚睡辛勤劳作,不要有愧于你的一生。”

《经》①曰:立身②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③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④之养。犹为不孝也。

【注释】

①《经》:指《孝经》。

②立身:安身,存身。

③在丑:指身处逆境。

④三牲:古时祭祀用的供品,分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牲(鸡、鸭、鱼)两种。

【译文】

《孝经》说:子女立身守志,遵守道德,扬名于后代,光宗耀祖,这才是孝顺父母的最高表现。又说:子女孝顺父母,表现在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处于下民的地位却不作乱,在逆境之中却不争斗。如果身居高位而骄傲就会自取灭亡,为下民而去作乱,就会受到惩处,身处逆境却要争斗,就会受到伤害。这三者不消除,即便你每天用牛、羊、猪肉等供养父母,还是属于不孝顺父母。

【原文】

《内则》①曰:“父母虽没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③,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注释】

①《内则》:为《礼记》的第十二篇。内容为在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

②没:通“殁”。死。

③令名:好名声,美名。

【译文】

《内则》说:“父母虽然去世,子女要做一件好事,想到这样会带给父母美名,就一定能做成;子女要做坏事的时候,想到这样会使父母蒙受羞辱,就会停下来不去做。”

【原文】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①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注释】

①直:只,仅仅。

【译文】

公明仪问曾子说:“您算得上是孝子吗?”曾子说:“这是什么话啊!这是什么话啊!古代的君子所说的孝子,父母没有发话就能知道父母的意思,而且能用道来引导父母,使父母明白更多的道理。我对父母,只是养老送终而已,怎么能称得上是孝子呢?”

【原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①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②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③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④无勇非孝也。五者不备。灾及其亲。敢不敬乎?亨⑤熟膻芗⑥。尝而荐之。非孝也。君子之所谓孝也,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为人子能如是。可谓之孝有终矣。

【注释】

①遗:给予,馈赠。

②居处:指平日的仪容举止。《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③莅官:任官。

④战陈:通“战阵”。作战或比赛的阵势,战场阵地。

⑤亨:盛祭品之器形。

⑥膻芗:烧煮牛羊肉的气味。亦泛指牛羊肉。

【译文】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所给的。对于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子女敢不恭敬对待吗?所以子女居家处事不庄重,就是不孝顺;侍奉君主不忠诚,就是不孝顺;做官不奉公守法,就是不孝顺;交友而不讲信用,就是不孝顺;在战场上不勇敢,就是不孝顺。不具备以上五种孝顺,灾祸将殃及父母,能不恭敬从事吗?亨熟膻芗,食物饮品,尝过之后献给父母,这算不上孝顺。君子所说的孝顺,指的是国人对父母称赞说:幸福啊,你有这样的子女!这才是所说的孝顺。”做为人的子女,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称得上是为孝而能尽善尽美,善始善终。

【故事】

单衣顺母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孝子贤孙,著名的“二十四孝”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下面是春秋时期闵子骞为后母求情、情感后母的故事。

闵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曾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弟子。是孔子弟子中著名的“七十二贤”之一。

闵子骞很小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自己又经常外出,见子骞无人照料,便又续弦给儿子找了一个后母。

后母过门后,起初对子骞还可以。后来,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因偏爱自己生的儿子,并对子骞渐渐冷淡起来,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吃,而不给闵子骞吃,还经常不让闵子骞吃饱饭。闵子骞对这些事情从不在意,也从来不和父亲讲。

有一年冬天,后母在做棉衣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是厚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给闵子骞做的却是薄棉衣,并且里面放的不是棉花,而是不御寒的芦花。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抱怨,也不向父亲说后母和弟弟们的不是。

有一天,闵子骞的父亲坐车外出办事,由闵子骞兄弟三人拉车。这一天天气非常寒冷,北风呼啸,滴水成冰。闵子骞的棉衣不能御寒,被冻得浑身颤抖,而他的两个弟弟,因为穿的是厚棉衣,加上拉车用力,头上直冒热汗。闵子骞的父亲看见闵子骞不断瑟瑟发抖,而他的两个弟弟头上直冒热汗,误认为闵子骞拉车偷懒不用力,于是跳下车来,用鞭子抽打他。闵子骞见父亲发怒,连忙跪在地上请求父亲原谅。可他父亲在盛怒之下毫不留情,把闵子骞的棉衣都抽破了。棉衣破了后,芦花飞了出来,闵子骞的父亲最初感到奇怪,等捡起芦花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儿子正在挨冻!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受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啊!

这时,父亲也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于是立刻返回家,把后母叫出来,气呼呼地说:“我当初娶你,是为了使儿子有人照料。现在你却如此偏心,这样对待子骞。你可以走了,我马上写休书给你。”

闵子骞见父亲要休掉后母,就急忙跪在地上为后母求情,他哀求父亲说:“母亲在家,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离去,那么我们兄弟三人都不免受寒!”闵子骞说得婉转又合情理,父亲十分感动,便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后母听了闵子骞的话,非常惭愧,也明白自己做得不对。从此以后,她痛改前非,对闵子骞兄弟三人一视同仁。这正是: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长大之后,向孔子学习六艺。在学习中,闵子骞尊长爱幼,为人谦恭有礼,因而深受孔子的喜爱。孔子曾称赞闵子骞,说他上事父母,下睦兄弟,一举一动,没人能讲他的闲话。

子骞的孝敬、纯洁、淳厚、善良的天性挽救了一个家庭,也感化了身边的所有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来赞美子骞的孝心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