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01

第1章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礼文化是同人类文明一起诞生的,“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可以说,“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文化是礼乐文化,所以,“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一章。那么,“礼”究竟是什么呢?

遍翻中国古籍,谈到“礼”时其含义千姿百态,其内容包罗万象,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礼”是人与兽类相区别的标志

人作为灵长类动物,与动物有共性,也有很大的区别。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夫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古人认为,人与兽类的区别不是能不能说话,而是在于是否懂得“礼”。动物没有“礼”,所以会父子合用一个性配偶。人不同,人懂得同姓不能通婚的道理,制定了婚姻嫁娶的礼仪,所以,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远离了兽类。

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赵简子与子太叔的对话,其中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些都说明了“礼”是仿照自然法则而制定的,所以是“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

礼是治国的方法与根本

“礼”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一般指礼貌、礼节,但在我国却用于治国,可以说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在《左传隐公十五年》中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语晋语》中也有“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礼”在安邦定国的问题上起到的是纲领性作用。

“礼”是“法度之通名”

清代文人纪晓岚说:“盖礼者理也,其义至大,其所包者至广。”国家的法律,诸如礼仪法甚至行政法都可以统称为“礼”。古代中国在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以及并列关系的处理原则上,都是用“礼”的形式来体现的。

“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在先秦时期,学者认为人的活动,应该符合“德”的要求,即体现仁、义、文、行、忠、信等的要求,为此,学者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如婚礼应该如何举行、丧服应该如何穿着,对父母应该如何侍奉、对老师应该如何尊敬……这些行为规范也被称为“礼”,“礼”便成了衡量人的社会活动的标尺。

“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对不同的人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方式,以及聚会时的言谈举止该如何表现,在不见面的状态下,如何表达相互的情感、态度……这些都属于“礼”所规定的范围,如果行为合于规定,就会给人留下有教养的印象,反之,人可能就会嗤之以鼻。这是“礼”在今天仍旧体现得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

“礼”的含义如此丰富、广泛,似乎时时存在、事事存在着“礼”。已故著名礼学家钱玄先生说,“礼”的“范围之广,与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著名史学大师钱穆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延伸阅读

讲究礼仪的历代楷模虞舜

舜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传说,舜的父亲眼盲无知,母亲早亡,继母脾气很坏,名字叫“象”的同父异母弟弟秉性高傲。除了舜,其余人都不下地劳动,全靠他养活。即使这样,一家人还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父亲和弟弟从谷仓下面纵火,舜手拿两个斗笠跳下才得逃脱一死。后来,让舜掘井时,父亲和弟弟却下土填井,舜挖掘了地道才再次逃脱。虽然受到这样种种不公的待遇,舜却毫不记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时,天帝让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尧帝听说舜的孝行后,又观察到他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且在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之后,最终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在礼仪制度方面,舜还统一了觐见的礼仪,明确规定了公、侯、伯、爵、子、男朝觐天子时必须遵守的五种礼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