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05

第105章 火树银花元宵节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由于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就迎来了我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一名的来源是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就被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存在了。元宵节的产生还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汉高祖刘邦死后,朝政大权渐渐落到了吕氏手中。齐王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和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设计平定了“诸吕之乱”,并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为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点燃彩灯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就是点燃彩灯。对于为何要在元宵节点彩灯,有着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为尊贵的太一神。由于要彻夜举行,所以必须终夜点灯照明。第二种说法是,东汉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逐渐成为元宵节的主要习俗。第三种说法是,道教将正月十五日叫做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叫做中元节,十月十五日叫做下元节,这就是“三元说”。由于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点燃彩灯。

元宵节点燃彩灯的风俗虽然起自汉朝,但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每到这一天,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描述为“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是中国独具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来源于民间口谜,三国时候盛行猜谜。到了南宋,谜语变成元宵节里必不可少的游戏方式。通常是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彩缤纷的彩灯上供人猜。由于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而流传下来。

吃元宵

我国民间有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合家团聚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又叫“浮圆子”、“汤团”、“汤圆”,由糯米做成,或实心,或带馅。馅分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不同种类,食用时可以煮、煎、蒸、炸等。元宵又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走百病

“走百病”是个别地方在元宵节的礼俗,也叫“烤百病”或“散百病”,参与者通常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到郊外等,目的就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风俗活动日益增多,如很多地方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延伸阅读

“元宵”的由来

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大臣,他很善良。有一天进宫时,他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就慌忙上前搭救,并询问自杀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进宫后,就再也不能和家人见面,悲伤至极欲一死了之。东方朔决定帮她。

一天,东方朔让人将一个写有“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纸条辗转传递给汉武帝。汉武帝看后大惊,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问及东方朔时,东方朔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擅长做汤圆吗?正月十五晚上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同时京城家中也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汉武帝听后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

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元宵的家人也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就这样和家人见面了。

由于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之下便命令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由于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