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07

第107章 慎终追远的寒食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的前一两天是寒食节。清明寒食期间,既有祭扫新坟时生别死离的悲酸哀泣声,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又称“鬼节”、“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也就是说,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在我国历史上,清明节和寒食节原本是两个节日,但由于时间上过于接近,到了唐代,两个节日就合流了。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具体日期是距冬至105天,即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寒食节日的主要礼俗就是禁火,即不能生火烹煮食物,只能吃预备好的熟食、冷食,“寒食节”因此而得名。

清明、寒食的来历

作为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在周代已经开始流行了。据说,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争相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于是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的起源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的制度相关。由于季节不同,古人就用不同的树木取火,所以有改季改火的习俗。每次改火后,就要换用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周礼秋官

司煊氏》中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宣禁火令。在禁火期间,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一种固定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

清明扫墓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它最主要的礼仪活动就是就是祭祖扫墓,而且这一活动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就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了。唐代开始广泛盛行。据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无论“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旧唐书》中也说:“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

之所以要在清明节时扫墓,可能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不由想到祖先的坟茔是否有狐兔穿穴打洞,是否会由于雨季来临而塌陷,于是亲临察看。一方面给坟墓添土除草;另一方面也供上祭品,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之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对这种情形的描述。

清明插柳与戴柳

清明时节,古人有插柳与戴柳的习俗,据说,这一礼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先神农氏。因为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此外,对于清明节插柳和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古人认为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是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索讨的时候。受佛教的影响,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认为它可以却鬼,所以,为了防止鬼的侵扰与迫害,人们头上插柳或戴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礼俗之外,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其他的传统风俗活动,如荡秋千、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斗鸡、拔河、植树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虽然有的已被淘汰,但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延伸阅读

寒食节的另一种起源

寒食节的另一种起源,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外国19年,他的臣子介子推一直相伴跟随。有一次,他们在山中迷路了,由于炊断粮绝,重耳奄奄一息。这时,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后称为晋文公,他在封赏功臣时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叫屈,介子推却为了躲避利禄而背着母亲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可是介子推和母亲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看到他们烧焦的尸体非常伤心,于是发布禁火令,以表示追怀之意,从此便有了一年一度的寒食节。